劉建春
米蘭除了歷史悠久、工業發達之外,還是一座聞名于世的文化古城。米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繁榮。米蘭的歷史文物和古跡很多,其中米蘭大教堂便是著名的景點之一。
當我們來到廣場中心,目睹那一座猶如半空中浮現出的奇妙的尖塔之林時,不能不驚嘆設計者的膽大和心細,建造者的卓越和精湛。這座哥特式白色大理石建筑非常雄偉、典雅,世上無一建筑能與之媲美。大教堂建于1386年,當時建造工程由米蘭大主教薩盧佐主持,意大利及各國建筑師們紛紛設計圖案,獻計獻策。最后選定了一個最佳設計方案,此建筑圖現存于大教堂博物館中。但大教堂主要工程進展速度很慢,共用了100多年,正面圖案一直拖延了300多年。1805年,拿破侖提出要到大教堂加冕并宣布他兼任意大利國王,務必將正面圖案及其他修繕工作完成,這才算告一段落。
恢宏壯觀的大教堂矗立在眼前,它的正面上半部為哥特式,下半部為巴羅克式,有6座大石柱嵌著5道大銅門。門上方的山墻內有一幅巨大的卡拉拉大理石浮雕,內容象征天主創造夏娃。門框鑲以多重壁柱,作裝飾的是些花卉、水果和動物形象之類的題材,頗為生動、逼真。
進入教堂內,我們便被一種莊嚴的宗教氣氛所吸引,我們除了體會到它的比例上的寬闊宏偉之外,更感到出奇的是它建筑風格上的連貫一致性。幾扇彩色玻璃窗透射進來的光線令人洞察教堂內每一景物,使空間倍增并展現料想不到的透視景色。我們走近玻璃窗,粗略一看,發現上面全是描述有關圣母、圣子、圣女的宗教故事,繪制的圖畫色彩鮮艷,故事情節動人。在教堂內還可看到圣母、耶穌等許多雕像。聽導游介紹,教堂內共有800多座雕像,還供奉著15世紀時米蘭大主教的遺體,他的頭是銀做的,軀體是真身。進入教堂最里邊,可以看到精致、美觀的大祭臺。祭臺中的圣體龕引入注目,8根鍍金的銅柱支撐著基督銅像的頂蓋,將之置于其中,下面由4名小天使抬舉著,兩旁還有兩位更大的天使俯伏朝拜。在祭臺附近,有巨大的管風琴。在管風琴后面,有木制的唱經樓。唱經樓面壁上懸掛的鍍金十字架中,在紅光照射處,珍藏了一根曾釘穿過耶穌手足的圣釘,據說這是君土坦丁大帝親自贈送給主教的。
整座大教堂全長158米,寬93米,最高塔高108米,它是哥特風格建筑最大的一座教堂,在全世界來說,它僅次于羅馬的圣彼得大殿。
教堂內的藝術作品更是美不勝收,它是由德國和意大利的杰出藝術家們聯合制作的。靠南邊的更衣所門面裝飾非常優美,框緣上的楣飾浮雕象征明智的與愚蠢的貞女,弦月窗內象征耶穌從十字架上被卸下和童貞圣母被圍繞在虔誠信徒們中間,沿著拱腹線則有6幅有關基督生平的雕刻。
最讓人驚奇的是那尊圣巴爾羅梅奧雕像,是由瑪爾可·達戈拉特于1562年雕刻成的。這是一項無與倫比的解剖學研究,所達到的程度是如此完美。
令觀者贊嘆不已的另一件藝術品是青銅蠟燭臺,它是由若翰·特利午爾齊奧于1562年4月8日贈送的禮物。這是一件珍貴的銅制品,藝術評論家認為是法國金匠尼古拉·德維爾頓的作品。
大教堂最美的部分還在頂部,從大教堂后側旁門處,順著路標,我們登上了露天平臺。教堂頂端那大大小?。保常祩€尖塔以及數百個神態各異的人物雕像撲面而來時,我首先感到的是我們進入了一座奇異的化石叢林,步履也輕飄起來。尤其是凝望那座有4米多高的鍍金圣母瑪利亞像時,更如已進入一種似真似幻的夢境,令人飄飄若仙。
站在教堂頂上,鳥瞰米蘭,這座中世紀的古老城市,在冬陽的余暉中,散發出一股青春的氣息。從古老,走向年輕;從厚重的文化積淀,走向繁榮的經濟之都,現代的米蘭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米蘭大教堂,正在默默注視著米蘭的變遷、發展和迷人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