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義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的性質
所謂企業,是指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通過從事某種或某些符合社會需要的物品與勞務的相對固定的經濟活動實現盈利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基本經濟組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將企業分為不同的類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的性質與特征應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加以考察:
首先,它是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有機結合的現實載體。一方面,企業作為生產力的組織形式,客觀地反映著一定時期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數量與質量等狀況。企業也必須將特定的生產要素組合起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才能為社會提供產品與服務,以滿足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生產力是一定生產關系的基礎與決定力量,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一致,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也將有所不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共同發展,因而,不同所有制形式下企業的性質與它所體現的社會經濟關系就不會完全一樣。總體來說,作為一定生產力的組織形式是企業的共性,它們體現的社會經濟關系及其性質便構成了其本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就是二者的有機統一,具體企業的屬性是十分復雜的。
其次,它是盈利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經濟組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企業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可替代。因為在國家財政體系中,企業是納稅和投資的主體;在金融體系中,企業是資本和負債的主體;在管理體系中,企業是信息分析與決策主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企業不但是社會直接生產過程的組織者與承擔者,而且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體現者與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它們必須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并以發展商品生產、創造財富、增加積累和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為目標,實現追求利潤最大化與符合社會需要的有機統一。
最后,它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市場主體。如果一個企業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章程和固定的營業場所,有自己所有的財產,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并在指定機關完成了登記注冊,那么它作為法人的資格受法律保護,并依法擁有財產權及其它權利與義務。作為法人主體的企業,依法擁有生產經營自主權,能夠面向市場,進行獨立核算、生產并承擔對于經營的風險與責任。它們作為具有獨立利益的商品生產經營者,有權同其他法人建立各種經濟聯系,簽定各種經濟合同,并為獲取最大利益進行合作與競爭。它們依法具有法人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方式的選擇權,能夠根據生產經營需要自主確定內部組織機構、調整收入分配方式及各種經營管理制度。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的基本功能
其一,經濟功能。這是企業的主要功能和區別于其它組織的根本標志所在。企業的根本屬性就是通過向社會提供產品與服務,謀取經濟利益。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濟功能也不是完全相同。如私有制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及公有制經濟中的集體企業和股份合作制企業等都以謀取最大利潤為其生產經營目標。公有制經濟中的國有企業,若是在競爭領域,必須謀求利潤最大化;若是在半自然壟斷領域,也應該贏利,至少保本經營;若是在純公共品供給領域,便不能以牟利為目的。從另一角度看,無論是何種企業,它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它比市場更有效率、更能節省交易成本而體現出其經濟性。這也是企業具有經濟功能的深層原因所在。
其二,社會功能。企業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為社會提供必需的產品與服務,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提供就業和獲取收入的機會和場所;通過其生產經營活動,推動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文明水平的提高;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廉價甚至免費的公共物品,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素質;為廣大勞動者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并為社會造就大批專業人才,推動社會進步。
其三,創新功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企業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及經濟社會功能,必須不斷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形成面向市場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體制;建立自主開發與技術引進的新機制,搞好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搞好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快速轉化;必須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企業經營管理,探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我國國情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形成有效的激勵和制約機制;建設高素質的經營管理者隊伍;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健全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依法經營管理;廣泛采用現代管理技術、方法和手段,實現管理創新。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的經營目標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目標,就全社會而言,企業經營目標多元化成為現實。但在多元化的經營目標中也有共性成份,即提高資本營運效率、確保資本保值增值和實現利潤(效益)最大化。此三者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各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的經營目標。其中,資本的保值增值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提高資本運營效率是資本保值增值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實現利潤(效益)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終極目標。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總體上說,公有制企業的經營目標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一致的。以國有企業為例,在國有企業中存在著三種基本利益主體,即國家、集體、職工個人。這三者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又有各自的特殊利益:國家要取得資產收益、企業要為生存和發展而積累、職工個人要取得工資收入。在國家、企業和職工個人對凈產值(v+m)分配比例既定的條件下,凈產值越大,三者各自所得也就越大。由此,國家、企業與職工個人實現各自利益的要求所決定的企業爭取盡可能多的凈產值的內在傾向,在企業經營實踐中就轉化為其經營目標———實現利潤(效益)最大化。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效益)最大化,又必須使自己的生產經營得到市場和社會的承認,從而客觀上致使公有制企業的經營目標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且每個企業都是具有獨立利益的市場主體,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和分散決策的機制或過程,又決定了企業對經營目標的追求可能造成對社會整體利益的某種侵害。但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不能否認追求利潤(效益)最大化這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價值法則為基礎,加強管理,科學決策,并構建一整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企業經營機制。而在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過程中,生產要素最佳組合、最佳產量和規模的確定與優化資本運營機制是基礎;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是關鍵;構建完善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是保障;擁有健全的協調機制是有效補充。它們互相聯系、相互影響,共同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各項功能與經營目標的實現。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