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旭
國有資本退出是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上,我國為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深化國內經濟改革的形勢下提出的戰略性重大舉措,我們必須積極投身其中,研究新形勢、新問題,大力推動國有資本退出,為我國在世界經濟競爭大舞臺上爭一席之地而努力。
國有資本退出的形式和選擇
國有資本退出的形式選擇,一定要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目前國有資本經營的狀況,可采取一種形式或多種形式共用,一步退出或分步退出。
1、整體退出。就是國有資本從專營領域,通過產權置換,一步退出到民營領域。它的形式有三種:
①關閉破產。這類企業,一般都是產品技術落后,或者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企業經營困難,連續數年虧損,嚴重資不抵債。對這類企業,出售固定資產,退出國有資本行列,用出售固定資產的收益置換職工國有身份,發放安置費,剩余部分用于債權人按比例受償。
②購并。這類企業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企業產品有市場、有效益,由于管理不善造成企業經營困難,進入惡性循環但有一定的凈資產。對這類企業一般采取市場兼并的方法,由被兼并方收購兼并方資產,承擔兼并方所有債務,用兼并企業資產價值與所有債務的差值置換兼并企業職工國有身份,發放安置費。
另一種是企業產品無市場、無效益,經營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企業已無凈資產。這類企業,一般按照國家企業兼并的有關規定,核銷企業銀行債務歷年所欠利息,本金轉入被兼并方,并從兼并的第二年起,每年歸還本金的20%,連續7年核免本金所發生的利息;出售兼并企業資產于被兼并方,用出售資產與承擔本金及免息的差值置換兼并企業職工國有身份,發放安置費。
③買斷。對于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帶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國有中小型企業,一般采取將國有資產與企業集體積累資產分開,集體資產量化給職工,置換企業職工國有身份,國有資產由職工全部購買,組建股份合作制企業,退出國有資本。
2、部分退出。就是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國有資本從專營領域,通過產權置換,吸收民營或國外資本,降低國有資本比例,部分退出到民營領域或者是一次退出難度較大而采取分步退出。這類企業一般產品品種較多,經營形勢較好或一般,相對而言,擬采取改制的形式。它的具體形式有2種:
①公司制改造。一般采取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方法,將國有資產與企業集體積累資產分開,集體資產量化給職工,置換企業職工國有身份職工以量化股為基數,按比例實施參股,在此基礎上,具有股份的所有職工形成職工持股會,進入公司制改制后的企業董事會,參與企業的決策管理。同時,企業吸收社會法人、自然人資本或外國資本進入企業,與剩余的國有資本,按資本構成的來源,依據《公司法》改造成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實施法人治理。在公司制改造中應注意:
一是正確認識和承認國有企業集體積累的資產。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后,國有企業中,企業靠貸款形成的資產和企業自身積累的資產為企業職工集體積累的資產,與計劃經濟時期形成和實施市場經濟后各級政府投資形成的國有資產分開。
二是要調動廣大職工積極參與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造。按照長沙市的經驗,就是將國有企業集體積累的資產,在公司制改制中按廣大職工“買斷”30%左右國有股一次性交款可優惠50%。這樣,因為承認了廣大職工在企業的貢獻,創造了一定的優惠政策,就能充分調動廣大職工參與改革的積極性。
三是公司制改造中設置合理的股權比例。國為工廠制國有企業雖然機制不活,但有各級黨委、政府的管理,公司制改造后,由于國有企業的固疾引起的投資來源不足,國有股比例一般高達70%以上,加之國有股出資人虛擬和不到位,造成國有股代表決策上的專權和失控,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因此,與其讓工廠制國有企業由于機制問題和公司制改造后國有股比例過高,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還不如實事求是的承認廣大職工在企業經營中的積累貢獻,將集體資產量化給職工,再拿出一部分國有資產實施“買斷”,使國有股不控股或微弱控股,實施合理的法人治理,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按照長沙市的經驗,就是在公司制改造中,從國有資產中拿出30%左右讓職工一次性“買斷”。
四是剔除不良資產,擠干水分。對于企業在長期經營中形成的不良資產,在經過評估審計后,予以核銷,提取用于安置傷殘病退職工的費用(5項提留),劃出非經營性資產,用剩余的經營性凈資產,按比例界定出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確定改制方案。為了降低國有股比例,還可以在界定前,暫可將土地資產仍以劃撥方式處理。
五是經營者持大股。在股本設置上,要適當向經營層傾斜,鼓勵企業經營層多持股、持大股,避免平均持股。按照長沙的經驗:經營者持股可以高出普通職工持股的100倍左右;鼓勵企業法人代表多渠道籌措資金買斷企業法人股,認購資金不足部分,在有資產和股權擔保的前提下,允許3—5年內分期付清。企業經營層的持股分紅、年薪收入可優先轉為股本金。在以個人股本作抵押的前提下,可將企業的銀行短期貸款優先劃轉到企業經營層個人名下,實行貸款轉股本,引導貸款擴股向經營層集中,真正形成企業經營層相對控股、職工持股的合理股權結構,為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健全奠定產權基礎,實現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部分統一,避免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和分散平均持股導致小股東過于關注眼前和自身利益,最終導致無人負責的“搭便車行為”。
②分立改制。它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就是對目前國有企業中部分產品有市場、有效益,部分產品無效益的實施先分立,然后把產品有市場、有效益部分按一廠一策的原則按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形式,選擇一種進行改制。對產品無市場、無效益的部分實施關閉破產或購并處理。這種形式能夠使國有企業改革的震蕩、損失、成本降到最低點,易實現國有股的退出。
第二種情況就是對目前國有企業規模較大、產品種類較多,整體改制后難以形成合理的股權結構的實施先分立,后分塊改制成公司制企業。
公司制改造只是降低了國有企業國有股的比例,并沒有徹底退出國有資本,必須在以后的運行中,根據企業的經營情況實施國有股的出售和增資擴大社會股份,進一步使國有股降低和退出。
國有資本退出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提高認識,算好大帳。國有資本在我國占絕對優勢是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專營企業而造成的。實施市場經濟后,市場經濟體制與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國有資本占絕對優勢就成為一對發展中的矛盾,生產關系已經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要與國際市場接軌,就必須大規格從競爭性領域退出現有的國有資本,讓出一定的空間,讓民營經濟介入和發展,否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資本的經營中,由于自身孕育胎化機制的缺陷而難于克服,將出現國有資本明暗兩方面的流失,使發展受到限制。如果國有資本退出,民營資本進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量不變,增量就會上升,這是一個大帳,絕不能就眼光局限于目前沒有競爭機制的單個國有企業資本經營中呆死資產量的存在和控制上,失去發展的機遇,這是一個小帳。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站在改革的最前沿,將眼光放在戰略的角度,依靠廣大的職工群眾,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國有資本退出,使國有資本退出后的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保證社會穩定。在操作中,決不能進入國有資產私有化的誤區,忘記國有資本退出是一個產權置換的過程。同時,在操作中要加強組織,依靠廣大職工群眾,既要嚴格政策,又要靈活處置,大膽推進,使國有資本退出在有序、準確、迅速的過程中早日完成。
2、把好資產評估關,保證職工身份有序退出。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由于改革開放后的政策磨擦,對于國有資本經營過程中,廣大職工在國有企業經營中勞動所得的積累一致沒有明確的界定,含糊于國有資產之中,這不符合資本運營的本來屬性。在實施市場經濟體制的國有資本退出過程中,一定要按照有關法規,在實事求是的原則下,做好企業資產的評估界定工作,保證國有職工身份的置換退出。在操作中,一定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依靠廣大職工群眾,使資產評估工作建立在公開、公平的基礎上,防止腐敗行為的滋生和國有有效資產的流失,引發各種不穩定的社會問題。
3、反復論證,做好方案。國有資本退出是一個既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大事,又關系到千千萬萬個職工的切身利益的大事,一定要做好方案的論證工作。衡量的標準就是國有資本通過退出或部分退出,使企業經營中的資本構成有一個合理的結構,使企業內部的生產關系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資本煥發新的活力,同時,站在國家社會穩定的大局,處理好職工身份的置換。在方案形成過程,對草案可以采取從職工安置、資產處理倒推的方法,重視發揮職代會的民主管理作用,廣泛征求廣大職工的意見,充分論證,使方案在操作上,時間短、速度快、遺留問題少,符合實際情況,避免國有資本在退出中的內耗流失,損害職工利益,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國有資本退出是實施市場經濟,迎接我國加入WTO的必經之路,但一定要尊重歷史形成的遺留問題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背景,處理好職工的思想波動、接受能力和認識意識,大膽依靠廣大職工,準確的推進,早日完成國有資本從競爭性領域優化退出,實現經濟運行的市場化、競爭化,提高全社會的生產力和國際競爭中的融合與抗爭力,力促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氮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