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崇仁
現在人們己普遍認識到,國際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力資源的競爭,是管理的競爭,文化的競爭。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是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長久的動力源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素質乃至整個國民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提高國民素質,除了知識技術的學習外,還要提高文化素養。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阻礙了中國發展論者,忽視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即在17世紀以前的數千年中,中國的科技、經濟、文化都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如果中國傳統文化都是消極落后的東西,不具備自身優勢,又如何能取得輝煌的成就呢?用一、二百年的落后去否定數千年的先進,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態度也是不正確的。人們知道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其它文明后來都中斷、衰敗,甚至消亡了。唯獨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綿延不斷,統緒不絕,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卻愈增其魅力,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的重視。這種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所顯示的強大生命力本身,也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優秀的。
從空間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落后論者也無法回答同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二十世紀后半期實現經濟騰飛的事實。如果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優秀的潛質,又何以能夠異域生輝,碩果外顯呢?那種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只適用于農業文明,而不適用于工業文明的論斷是站不住腳的。
從東西方文明的相互關系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文明對西方近現代文明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在近代西學東漸之前,至少在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游歷中國以后,便發生了東學西漸的過程。不僅器物技術層面的中國四大發明,而且在思想文化和制度文明方面的成就就先后被介紹傳播到了西方,從而對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直至18、19世紀歐洲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成就的產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孔子之于法國重農學派代表人物魁奈、《易經》之于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二進制數學思想和黑格爾哲學、中國科舉制度之于英國文官制度的形成等等,都有重要影響)。既然中國傳統文化使我們民族在歷史上曾經有過長期的輝煌和當代在周邊國家與地區所產生的驕人成果,作為炎黃子孫就應當認真檢討一下其原因所在,站在時代的高度重新認識其有何內在價值。這里僅就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主題密切相關者,略舉一二。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源頭上本來就是道器并重,本末兼治,心性修養與經世致用相統一的,并非不講致用,而只講形而上的“玄學”、“道學”。她既有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對形而上道的追求;又有備物致用,以為天下利的對形而下器的關懷,提倡“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是最全面的文化。這種文化精神對于補救近世以來西方文明偏重器物追求所帶來的弊端,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實有重大意義。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進取創新精神;法水不爭,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理念(古代的范蠡、近代的陳嘉庚都是精于此道的商家),這些精神不僅曾是中國古代及近代海內外華裔商家治生成功之道,也是國家不斷改革發展和中國企業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取得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智力資源。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見利思義、德本財末,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的經濟倫理觀,“和而不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和合生物思想,對于規范人們的經濟行為,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文明地發展;對于培養適應新世紀需要的高文化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創建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倫理、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理論;對于在國內、國際的經濟合作中,做到誠信友善,互利雙贏,共同發展,提高中國人、中國企業的信譽度,實現長期和諧共存,無疑都是重要的文化基因,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第四、現在人們講可持續發展,只講物質生活資源的保護利用,而不講精神生活資源的保護利用;只講物質形態的生態平衡,不講精神形態的生態平衡;重有形的東西,輕無形的財富,這種思想是片面和狹隘的。其實物質形態的生態失衡恰恰是因為精神形態的生態失衡造成的,是人類物欲的膨脹、心態的失衡,造成了物質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的破壞。故要實現外在環境的生態平衡,先要解決內在環境的心理平衡問題。而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佛儒三家文化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愛物”、“慈悲平等”“抑奢崇儉”“去私寡欲”“返樸歸真”等精神,正是解決人類心態平衡,進而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資源。道佛儒三家經典中不僅都有愛惜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的思想,甚至還有具體措施要求,可稱得上是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超前意識。
上述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發展與人類未來各方面的意義,雖已有不少人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和研究,但從整體上說,研究力量還很薄弱,研究內容還是很零散的、不系統的,對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挖掘,更是有待深入。因此,普及傳統文化教育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繁榮與社會文明協調并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各類管理人才,實乃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的迫切要求。
(作者單位:安徽財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