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堂
今年全國企業家活動日主題是“維權、自律、創新、創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貢獻”。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今年3月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了全國企業家活動日,并表彰了53名全國優秀創業企業家,其中有我省延長油礦管理局局長赫宇、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忠同志。今天是“陜西省企業家活動日”,今年又是陜西省企業家協會成立20周年。20年來,陜西省企業家協會在上級單位的領導和指導下,在會員單位特別是副會長和常務理事單位的支持下,為改革、開放、發展作了大量工作。協會主辦的《現代企業》雜志以及內部刊物《信息交流》為企業服務作了大量工作,得到廣大企業的支持。我們省這次企業家活動日,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精神,落實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現在我就企業如何走向世界,辦國際化企業,爭當創業型企業家的問題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清企業家的地位和作用
企業家是經營活動中最重要的人才資源,是微觀經濟發展的帥才,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要素。因為企業家是企業總資產的代表,是企業管理體系的代表,是企業整體形象的代表,企業家的成功即是企業生產發展的成就,企業家決定企業的興衰。
企業家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要素,在不同的戰略階段就會對企業家提出不同的要求。企業家是管理者又是領導者。首先是具有戰略思想的領導者,他要懂得統籌學理論,能在變化的環境中用統籌理論看清前進方向中的機會和威脅,他要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激情,關注新事物,勇于沖破各種習慣,堅持不懈地追求更高的目標。企業家由不成熟走向成熟,與企業的發展是一致的。成熟的企業家除了要有新奇心、有激情、有風格,除個人成功要素外,最根本的標志是:一是有明確的追求。不是追求某個指標、而是為了崇高理想的實現。二是能客觀地評價自我,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機制),客觀評價自我是指歷史地看待自己成績、功勞和不足,把自己的成功放到歷史的環境中,而不是與別人比或者與自己的前任比。這是企業家成熟的重要標志。三是能夠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唯上、唯書”“言必稱希臘”。提倡企業家學習,主要是倡導其更善于獨立思考。跟風轉的企業家,崇洋迷外的企業家不會持久成功。曾有美國科學家講:科學就是破除迷信,這也可以說,科學就是獨立思考。具有以上三個突出特點的企業家,即為成熟的企業家。
二、帶領企業走向世界是新時期企業家的歷史使命
經濟全球化是20世紀末以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是不可阻擋的潮流。2003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8512億美元,成為世界第四貿易大國,經濟增長對外貿的依存度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企業來說,是機遇又是挑戰。我認為企業領導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探討如何使自己的企業走向世界,把企業辦成國際化的企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形勢。
第一,什么叫經濟全球化,怎樣認識經濟全球化。什么叫經濟全球化呢?能不能這樣理解,(1)經濟全球化是以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動力。因為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和發展有很多原因,但是基本的動力還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了全球生產和管理的一場大的革命,使得全球化的生產成為可能。所以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確實是這次經濟全球化產生的一個基本動力。(2)跨國公司是這次經濟全球化的載體,就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的投資和全球的運作。現在世界上有5萬個大的跨國公司加上他們50萬個大的子公司在全球的運作,使得經濟全球化成為可能。(3)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是實質。
第二,跨國公司的全球運作,使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出現一些新特點。一是跨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形成。一個產品不是在一個國家內部生產,它的生產是跨國進行。就像波音飛機整個零部件在70多個國家生產,跨了70多個國家來生產波音飛機這樣的供應鏈,我們西飛公司就進入了這個生產鏈。所以出現了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轉移,從而形成了跨國的生產鏈和供應鏈的。二是由于跨國公司的全球運作,使得大規模的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不斷的發展。在90年代初的時候,全球貿易的總量不過才7萬億美元,2002年已經達到了12萬億美元。全球資本的流動率以一個很高的速度在發展,特別是像發展中國家這樣,去年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增加了1.6倍,出現了全球的貿易和投資集中的大形勢。三是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成為這次全球化的一個基本動力。在很多的競爭因素方面,出現了以知識產權和品牌為制高點的新的全球競爭格局。過去競爭的一些傳統因素,比如市場的因素,體制的因素,成本的因素,當然現在都還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為制高點這樣一個全球新的競爭格局已經形成。我們應該把握這些新的特點,才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參與經濟全球化。
第三,面對經濟全球化,企業應該怎么辦。(一)要認清國家正在為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營造好的環境。一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我們企業的競爭就沒有一個大的前提條件,我國政府最近幾年來確實做了很多的工作。二是要營造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好的體制環境。這個體制環境的核心問題和關鍵問題就是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為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沒有公平條件下的、在法律框架之下的競爭環境,就沒有企業良好的競爭環境。這一方面,我國政府這幾年也做了很多的工作,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競爭環境。三是要營造企業走向世界的政策環境。關鍵就是建立開放條件下進行國際競爭的政策環境,實行良好的對外開放的政策。從國際上來講,發展的政策主要強調的目標是就業,是穩定和社會經濟增長。而國際貿易的政策主要是強調開放市場,強調加強競爭。
(二)參與經濟全球化要樹立信心,敢于和全球最大的跨國公司進行競爭。面對全世界5萬多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的運作,企業有沒有機會?我們應該樹立這樣一個信心。因為在諸多競爭的條件方面,比如說市場的優勢,成本的優勢,體制的優勢,技術的優勢,品牌的優勢,應該說在這五個主要的競爭優勢方面,我們占據了兩個半的優勢。首先是市場的優勢,這是我們最重要的優勢。隨著這幾年的經濟發展,我國逐漸成為一個全球最大的市場。我們從全球市場的消耗量來講,我們的水泥占了40%,我們的鋼材占了25%。電信市場也是飛速發展,10億戶的電話用戶,兩億的移動通訊用戶,6800萬的互聯網用戶。中國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得市場則得天下,所以在全球競爭中如果我們中國真正是占有全球最重大的市場份額的話,那么這個天下應該是我們的。用市場換技術,用市場換品牌,用市場換人才都是可以的,這是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優勢,就是我們的市場優勢。這也就是為什么大量的外資開始已經進入中國,就是因為我們中國的市場,這是最大的一個王牌。更重要的優勢就是成本優勢。我們中國現在的勞動力成本在全世界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外國的大企業,不斷向中國轉移,看中的就是中國勞動力的優勢。而且我們的勞動力不僅僅是只有價格上的競爭力,在質量上也是不錯的。我們中國每年培養200萬個大學生,60萬個工程師,外國人都感到非常驚訝,所以這樣的一個人才市場對于全世界來講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西方發達國家一個智囊團發表了一個報告,說中國所提供這樣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市場,可以延伸到20年到30年。當然體制上的優勢我們現在正在建立,應該說我們現在這個優勢還不大,但是隨著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包括現代企業管理體制的建立,我們中國體制優勢也會逐步的發展起來,這個算是半個優勢。當然我們現在比較差的,就是技術上的優勢和品牌上的優勢,西方發達國家和大的跨國公司還占了絕對的優勢,因為現在五分之四的知識產權還掌握在他們的手里。我們就是因為品牌的問題、技術的問題,我們現在還不得不為跨國公司打工,但是由于我們占有一些基本的市場優勢和成本優勢,特別是市場的優勢,我覺得我們的企業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是可以占到主動地位的,應該有這樣一個基本的信心。
(三)我們應該善于參與經濟全球化。這些年很多企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比如現在全球很多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來,大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建廠。很多人就說,大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我們的中小企業就沒有機會,我覺得由于跨國公司現在實行的是本地化的戰略,而且是實行全球生產鏈的運作方式,我們中國的中小企業是可以削尖腦袋進入到這個生產鏈當中去。因此,現在工業是由無數個完整的產業鏈組成,它包括原材料加工、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不同的環節有不同的角色參與運行,發揮不同的作用,并獲得各自的利益。當然雄居產業價值鏈“鏈主”地位的多是超級跨國公司,其它企業只能依據自己的競爭實力依附于這些價值鏈的不同“段位”。關鍵是抓住這個機會,利用自己在生產要素投入方面的比較優勢,擠進跨國公司國際化生產的價值鏈,取長補短,專注于其產業內分工的一兩個環節,做精、做專、做強,可能更容易成功。這里介紹一下過去的20年里,我國中小企業在與跨國公司“做生意”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打入跨國公司產業鏈,共榮、共生、共發展的幾種方式。一是配套;二是貼牌;三是搭車;四是外包;五是渠道;六是第三方服務。
(四)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更多的是參與在我們中國國內市場同國際企業的競爭,主戰場某種意義上說在國內。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的發展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更多的是參與在中國國內市場和國際企業的競爭。前年和去年,中國吸引外資都是570多億美元以上,但是中國的對外投資不到100億美元,這兩個數字一對比就可以看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主戰場是在國內,可能這樣一個主戰場的地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面都不會有很大的變化。我們講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更多的是要立足國內,參與全球化這樣一個大潮,參與全世界的國際競爭。
(五)企業和企業家要更加注重自己的公眾形象。因為全球化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斷的增強,一個小的手機短信,就可以把一件很小的事情一下子傳遍到幾千萬,上億人。所以企業的公眾形象,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企業的誠信程度,對于整個企業在一個脆弱的時代能夠穩步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要因為一個很小的事情毀了整個企業的形象。我們的企業應該更多的參與社會活動,更多的參與一些國際的,國內的一些有名的經濟論壇來樹立企業的形象。表現自己這個企業,特別是這個企業一把手的水平。我們一些百年老店、百年的名牌,由于搞假冒偽劣,坑害消費者,結果把自己的企業毀掉了。現在每星期日有個《質檢報告》,由于造假不注重質量,一個星期就毀掉一個企業甚至于一個行業。
(六)企業家和企業要有埋頭苦干,韜光養晦的精神。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確實要立足于國內的國情考慮到我們的發展。我們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是什么呢,就是一個人口多,一個底子薄。我們確實還要埋頭苦干,有時候我們還要甘于給跨國公司打工,因為跨國公司在技術上、在品牌上有很大的優勢,我們在它整個的環球產業鏈上很大程度是占一個低端的,低附加值這樣一個環節。
三、企業家既要為企業本身負責任又要承擔社會責任,這給企業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要按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的發展觀辦好企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隨著全球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的社會責任即企業的道德規范問題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1997年,由總部設在美國的“社會責任國際”聯合歐、美跨國公司和其它國際組織,制訂了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建立了SA8000社會責任標準認證制。2001年12月,又發布了SA8000社會責任標準的2001年修訂版。SA8000社會責任標準認證是全球第一個關于企業道德規范的國際標準,也是繼綠色壁壘之后發達國家設置的又一個新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其宗旨是確保生產商和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同時提高發展中國家產品的生產成本,扭轉發達國家由于勞動力價格較高導致部分產品缺乏競爭力的不利局面。
第一是要認識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被稱之為企業的道德標準。企業社會責任廣義地講,包括社會的經濟責任、社會的道義責任、社會的公德及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企業或組織社會責任所指的是:企業或組織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包括環境保護、公益事業、健康安全、差別待遇、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等等。SA8000標準、從勞動保障、人權保障和管理系統三個方面,對企業或組織提出了詳細的具體最低要求。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是起碼的要求,而不是苛求,不要社會責任、拋棄社會責任的企業終究會被社會拋棄。在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企業不僅要發展、要賺錢,而且要不傷害民眾的利益,不賺昧心的錢,讓出一部分利潤用于社會公益事業,這是一個合格經營者必須具備的起碼素質。
第二是要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新觀點,適應經濟全球化。重視生態建設、重視環境保護、重視消費者保護,已成為21世紀的世界潮流,我們必須轉變觀念,順應這一潮流。要樹立綠色經濟新觀念。隨著消費者環境意識的增強,綠色經濟將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重點。因此,要認真貫徹執行2003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傾斜的精神,用好用足給予綠色產業優惠政策,加大對綠色產業的資金投放,促使其走技術進步、保護生態環境與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企業在實施綠色經營戰略,實行綠色管理,開展綠色營銷,推廣綠色產品,并把開發綠色產品作為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重要舉措,堅持走以質取勝和名牌戰略之路。要樹立國際標準化新觀念。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需要獲得通行證,這個通行證就是ISO9000、ISO14000、SA8000等認證證書。企業要樹立品牌意識,要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四、從節約能源入手,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
國務院辦公廳最近發出了節能通知,開了全國電話會議,提出2004年到2006年節能措施和要求,我們企業家要認真貫徹落實。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嚴重的資源環境矛盾,中國人口占世界的21%,石油儲量只占世界的1.8%,天然氣只占世界的0.7%,鐵礦石不到世界的9%,鉛土礦不到世界的2%。但耗量很大,中國GDP只占世界的1/30左右,但鋼材耗量已占世界的1/4,水泥耗量占世界的1/2,煤炭耗量占世界的1/3,發電量占世界的13%,企業要采取多種措施解決這種高消耗、低效益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要在節能上下功夫。
五、企業家要善于依法維護企業和企業家自身合法權益
隨著市場經濟逐步完善和加入世貿組織,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在全國范圍內已開始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企業局面。特別是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對憲法的部分內容進行了修改,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保護各種經濟成分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為維護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前提條件。但由于市場經濟不到位,侵犯企業和企業家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作為企業家來說,在當前的情況下,一是要認真學習法律,掌握法律武器。二是在企業內部設立維權的法律機構,大型企業可以設聘法律顧問。三是企業和企業家權益受到侵犯時,要善于敢于維權。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一直致力于維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并于去年9月份修改了《章程》,與地方企協密切配合,把維護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希望企業家很好地掌握應用。
(摘自在2004年企業家活動日大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