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桃 蒲 萍
一個國家的軟件業的發展,離不開本國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保護。我國企業在打擊盜版軟件、保護自己正版軟件的時候,應從決策的角度來考慮如何打擊盜版軟件。
軟件最終用戶的決策
軟件作為一種商品,其需求量取決于市場。在整個市場上,對于軟件的需求是通過把每個消費者的需求加在一起得到的。因此,軟件企業在打擊盜版軟件之前,必須分析市場,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從消費者的個人決策入手。
對于一個需要使用某種軟件的用戶來說,獲得軟件的途徑至少有兩種。一種途徑是使用人向軟件權利人支付一定的費用來獲得軟件的使用權,即通過交易獲得。交易的發生是因為交易雙方都能從合作行為中獲得利益。另一種途徑就是使用盜版軟件,即以侵權的方式來獲得軟件的使用。盜版的發生是因為無法達成協議。許多侵權行為是在談判失敗后發生的。例如,A同B談判取得某軟件的使用權,A愿意支付10元,但B愿意交易的價格為200元,AB雙方都互不相讓。如果談判繼續進行,其交易成本將會很高,結果AB的交易無法達成,于是A就非法復制了B的軟件或購買盜版軟件。因此,盜版軟件發生的原因是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成本太高,不能通過交易的方式獲得。
雖然盜版軟件比通過交易獲得的正版軟件支出的費用要低,但兩者的收益畢竟不同。購買復制品或通過非法復制能夠使用他希望的軟件的人,會考慮正版軟件的服務的效用以及使用非法盜版軟件可能增加的費用。例如軟件升級后,無法獲得軟件商的升級服務,或者當軟件的功能發生故障時,他要恢復功能所必須支出的重新購買的費用。在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的換函以及我國國務院辦公廳1999年轉發的通知中,都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在其計算機系統不得使用未經授權的計算機軟件”。這就意味著使用盜版軟件的最終用戶,也面臨著承當侵權責任的風險。對于一個需要使用軟件的人,必須作出自己的決策。
消費者在選擇是購買正版軟件,還是購買盜版軟件,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會根據市場和自己的經濟情況作出自己的決策。當正版軟件與盜版軟件價格之間懸殊較大時,即使購買盜版軟件存在的風險,用戶也會選擇盜版;當正版軟件與盜版軟件價格之間懸殊不大時,理性的用戶會選擇正版軟件。消費者可能作出的決策,是軟件提供商反盜版決策是否成功的關鍵。
當某種軟件只有一個供應商時,他就會處于壟斷地位,盡管這種情況的確很少。壟斷者在經濟生活中處于優勢地位。因為他知道在排他的權利狀態上沒有他的替代者和競爭者,可以以較高的價格和低于競爭市場的產量,獲得壟斷利潤。企業經營戰略的目的在于是公司與市場需求變化之間保持動態的協調,而這種協調由于競爭對手的介入而變得很難。如果競爭對手向市場提供更優的產品,那么軟件提供商就會持續處于不利地位;如果軟件提供商向消費者提供的軟件與競爭對手雷同,而消費者卻無法分辨各自的軟件優劣,其結果很可能是一場價格戰。一個成功的經營戰略必須確保自己的實力與消費者需求之間,能夠形成一個壓倒競爭對手的更好而且更強有力的協調。但計算機軟件行業與其它商品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軟件凝聚了軟件開發者的智力創造,而現有技術卻能非常完美、廉價的復制。軟件提供商不僅必須面對競爭對手的挑戰,還必須謹防盜版軟件強占市場。假定某一時刻對某種軟件的需求量是恒定的,所有的軟件消費者都是理性的,購買正版軟件,那么所有的消費者都必須到軟件提供商處購買。軟件提供商就處于壟斷地位,軟件使用權的價格是沒有彈性的,不論消費者的需求量是多少,軟件的價格都是不發生變化的。盜版軟件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衡。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都需要成本。在功能上,盜版軟件與正版軟件幾乎相同,具有可替代性;而在價格上,盜版軟件要便宜得多。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愿意選擇使用盜版軟件。盜版就還有存在的機會,就仍然會剝奪正版軟件的市場份額,減少正版軟件的盈利。無奈之中,我們還是會選擇盜版。因此,軟件提供商應采取積極行為來打擊盜版軟件。
企業軟件保護策略
軟件市場不同于其它商品市場,盜版軟件已經成為阻礙我國軟件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打擊盜版軟件,保證正版軟件的市場占有率,是所有軟件提供商的共同目標。軟件盜版在全世界都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伴隨著軟件業共同發展。但軟件盜版是非法的,與正版軟件本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在我國由于種種原因使得盜版軟件公開化,甚至趨向一種“合理化”,滿足了沒有足夠經濟能力的消費者的需求。但軟件盜版不是正常的市場競爭行為,而是侵權行為,以非法行為來獲取經濟利益。軟件盜版市場的存在是因為正版軟件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當正版軟件的市場價格與軟件需求者的期望價值之間存在著懸殊時,軟件用戶寧愿冒著各種風險,包括以侵權的方式來獲得需求。當正版軟件的市場價格與軟件需求者的期望價值比較接近時,人們寧愿遵循法律和市場規律,而選擇正版軟件,放棄購買可能帶來各種風險的盜版軟件。明智的軟件供應商,可能從市場需求的角度選擇合適的價格戰略,來打擊盜版軟件。這意味著,軟件提供商必須開拓更廣泛的市場來彌補低價格的損失。
有些軟件供應商不愿放棄高額利潤,或對市場需求沒有充足信心而擔心價格過低可能無利可圖,而寧愿選擇高額的市場定價。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一種可供選擇的策略就是通過法律訴訟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市場占有率。但任何一種訴訟都是有成本的,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錢和時間。有時訴訟的成本甚至是高額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愛迪生。他對發明后專利權的重視是少見的。每次覺得外人可能是偷用了他的發明,他就訴之于法。雖然愛迪生的有些發明是價值連城,但他死時并不富有。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打的官司太多。有人估計,愛迪生所花費的律師費超過了他發明專利所得的收入。當某一軟件進入市場后,就會馬上面臨被盜版的危險。假如防止市場上非法盜版一套軟件需要50元,而市場上潛在的非法盜版為1萬套,因為有將近一萬臺計算機需要這種軟件,那么防止所需要的侵權費用需要50萬元。這是巨大的成本,也許超過了軟件開發費用。
軟件企業在打擊盜版軟件時,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三種:
第一種策略是置之不管,等待行政機關來查處。這是一種比較消極的策略。行政機關基于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需要,主動干預軟件市場,打擊盜版軟件,是其基本職能之一。而與軟件市場密切相關的軟件供應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行政機關。因為行政機關的人力、精力和財力畢竟有限,不可能查處所有盜版軟件。事實上,我國的盜版軟件已經達到公開的程度。因此,企業選擇這種策略雖然不需要付出保護成本,但其收效甚微,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第二種策略是通過自己的調查、取證,以法律的途徑來保護自己的軟件。這是一種增加軟件保護費用的策略。我國已經頒布了一系列保護軟件的法律、法規,賦予了權利人對軟件享有的專有權。但任何法律途徑都需要高額的成本。例如用于反盜版的交易費用、律師費用、調查費用,監測費用和訴訟費用。而這種策略的收益完全取決于我國的立法狀況。法律賦予軟件提供商的權利越多,對盜版軟件處罰的越重,則收效越大。如果法律規定,軟件的最終用戶也承擔侵權責任,那么購買盜版軟件的最終用戶將面臨承擔法律責任的風險,使用盜版軟件的機率就少得多。但在我國現階段,讓盜版軟件的最終用戶承擔侵權責任顯然不現實,人們在情感上無法接受。因此,在只能向生產、銷售盜版軟件的侵權人追究侵權責任的情況下,選擇這種策略將付出高額的代價。
第三種策略是以低廉的價格、優質的服務,將盜版軟件擠出市場。這是一種遵循市場規律的決策。既然人們選擇盜版軟件是因為價格原因,那么只要人們買得起正版軟件,人們就會遠離盜版市場。由于正版軟件在品質和售后服務上都有保證,只要買得起,消費者仍會選擇正版。也許可以說,盜版在促使軟件市場的成熟上“功不可沒”,但一個規范有序的軟件市場還需有專門的規則去規范,不能“順其自然”。在我國目前法律環境下,軟件企業無法直接追究盜版用戶的法律責任,這就意味著正版企業通過訴訟的方式阻止盜版用戶幾乎不可能。因此,軟件提供商在現階段選擇適當的價格策略是明智的。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建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