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新
稅收籌劃是企業根據國家稅收法律的規定和政策導向,在法律規定許可的范圍內,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地取得“節稅”利益或稅后利益最大化的一種企業財務籌劃活動。
一、稅收籌劃在我國現階段的實際運用
從我國目前稅收籌劃發展看,雖然稅收籌劃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并且在理論研究上得到了長足發展,然而稅收籌劃在實踐中的應用并未廣泛展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目前我國稅收法規不健全,存在稅務行政處罰力度不足的現象,納稅人偷、逃稅所可能引發的風險相對于所獲得的收益來看是小的。二稅收籌劃是一項具有高度科學性、綜合性的經濟活動,有效進行稅收籌劃達到涉稅零風險,對籌劃人員均有較高要求。第三不穩定的稅收環境、稅收法規的頻繁變化會增大籌劃成本,使納稅人對稅收籌劃持謹慎態度。因此,在我國目前的稅收大環境下,管理層對各項成本風險加以比較、權衡,對稅收籌劃往往是認可而不實施。
二、稅收籌劃的原則和方法
稅收籌劃是一項復雜、長期且專業性很強的活動,實施稅收籌劃必須遵循這么幾個原則:一必須滿足收益大于費用的原則;二要實現綜合性和靈活性的統一;三要滿足穩健原則;稅收籌劃貫穿于企業財務管理全過程,所以企業在遵循以上原則的基礎上,可從融資、投資、經營三個層面來進行稅收籌劃。
(一)籌資過程中的稅收籌劃
1、利用債務籌資。企業對外籌資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股本籌資。二是負債籌資。由于這兩種方式在稅收處理上不盡相同,選擇不同渠道籌集資金,就會形成不同的籌資成本。利用債務籌資,納稅人不僅可以獲得利益收益額,即(息稅前投資收益率—負債成本率)×負債總額×(1-所得稅率);而且負債利息可以在所得稅前扣除,與不能作為費用支出只能以稅后利潤中分配的股利支付相比,負債籌資可以少繳所得稅,獲得節稅收益。因而在息稅前投資收益率大于負債成本率的情況下,提高負債比例,便可獲得更多的上述兩種收益。但也不是負債越多越好,因為負債比例的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也會增大,甚至發生債務危機。
2、融資租賃的利用。通過融資租賃,納稅人租入的固定資產可以計提折舊,折舊作為成本費用,減少了所得稅的征稅基數,少納所得稅,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還可在所得稅前扣除,進一步減少了納稅基數。
3、其它方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籌資,如企業內部積累、企業職工投資入股、向銀行借款、企業間相互拆借、向社會發行債券和股票等,而不同籌資渠道的稅收負擔也不一樣。因此,企業在進行籌資決策時,應對不同的籌資組合進行比較、分析,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確定一個能達到減少稅收目的籌資組合。
(二)投資過程的稅收籌劃
1、投資方式的選擇。通過投資方式及資產評估進行稅收籌劃。如盡可能選擇設備和無形資產投資而少選擇貨幣投資方式,爭取分期投資等,原因是設備的折舊、無形資產的攤銷都在稅前扣除,縮小所得稅稅基。同時,設備投資計價及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于產權變動時,需進行資產評估。資產評估增值,既可節省投資成本,又可縮小稅基而節稅。
2、組織形式的選擇。投資者在設立企業時,有幾種形式可供選擇。企業組建形式不一樣,稅收政策也各異。以有限責任公司與合伙經營相比較,有限責任公司要雙重納稅,即先交公司所得稅,再交個人所得稅;而合伙經營的業主,只須交個人所得稅。而在組建時采取何種形式,當事人應根據自身特點和需要慎重籌劃。
3、投資地點的選擇。在我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企業所得稅一般為15%,而國內一般地區則為33%,差幅高達50%,絕對差為18個百分點。從世界范圍看,有的國家或地區不征企業所得稅,有的稅率高達50%以上,差距更大。可見,投資地點的選擇對投資凈收益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無論是國內投資還是跨國公司,都應充分利用不同地區間的稅制差別或區域性稅收傾斜政策。選擇整體稅負較低的地點投資以獲得最大的節稅利益。
4、投資行業的選擇。為了優化產業結構,國家在稅收立法時,也作了相應的規定,以鼓勵或限制某些行業的發展。因此,企業投資時選擇投資何種行業也可以進行稅收籌劃。例如:如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稅率為15%,從獲利年度起所得稅兩年免征,三年減半征收;而沒有稅收優惠的其它行業所得稅率為33%,且沒有免征和減征期,可見差別之大,而且我國今后的稅收優惠必將走上逐步取消地區優惠,大大強化行業優惠之路。
(三)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稅收籌劃
1、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由于存貨計價方法的不同,材料成本在期末存貨與已售產品之間的分配金額就不同,從而影響到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和企業所得稅。與此同時,按照稅法規定,企業發出存貨采用實際成本核算時,可以采用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等進行核算。根據各種核算方法特點,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在進行稅收籌劃時,可以對存貨的計價方法進行選擇,采取最有利于企業的計價方法,以達到節稅或緩繳稅款的目的。
2、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固定資產的折舊額是產品成本的組成部分,而折舊額的大小與企業采取的折舊方法有關。根據現行制度的規定,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等。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依法可以選擇加速折舊法時,應盡量使用加速折舊法。此外,企業可依據有關法規和企業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折舊年限來達到節稅的目的。
3、費用分攤方法的選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必然發生如管理費、福利費用支出,而這些費用大多要分攤到各期的產品成本中,費用的分攤可以采取實際發生分攤法、平均分攤法、不規則分攤法等,而不同的分攤方法直接影響各期的利潤、稅收負擔。因此,企業要對費用分攤方法認真籌劃。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對銷售收入的實現時間、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無形資產的分攤年限等內容進行籌劃。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二建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