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焱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已經涌現出了像“希望”、“萬向”和“華晨”等一批大型民營企業,但由于民營企業基本上由自然人投資創立所以其理財行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觀的影響制約,一方面,秉持“中庸之道”、“重義輕利”的精神使理財行為不會過分偏激,在組織財務活動時講究人際關系,崇尚合作;而另一方面“中庸”思想的極端化使理財者決策時過分穩妥保守,缺乏應有的冒險精神,嚴重制約了財務行為的經濟效果。任何企業資金運動的最終收益都取決于其投資的規模、組合和效果,而投資卻取決于籌資的數量、結構和成本。因此,要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必須使籌資、投資和收益分配各環節的決策都科學合理。
民營企業目前在國家“毫不動搖”政策環境下發展很快,普遍資金不足,在籌資環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安排好資本結構,使債權資金在總資金中所占的比例能有效地發揮財務杠桿的創利作用。由于主權資金可以一直使用不需還本付息,在有盈利時只須給投資者分配利潤;而債權資金無論盈虧都要按期歸還,并且在EBIT下降時導致稅后利潤下降更快,從而引起投資者收益的變動甚至虧損嚴重時可能破產,這是運用債權資金的風險。在任何財務活動中風險與收益都是對稱關系,資本結構的選擇也不例外,債權資金在總資金中占的比率越高,在資金總額和EBIT一定情況下,投資者獲得的杠桿利益越高,財務風險也越大。固然企業在發展較快需要對外籌資時要考慮許多因素,諸如獲利能力、資金流量、稅收及行業差別等等,但重要的取決于理財者(民營企業的財權絕大多數在老板手里)的態度,民營企業艱難的創業歷程和創業者受傳統“中庸之道”文化觀的影響,大多對發展中所需追加的資金通過主權資金的籌集來完成,這種低風險低收益的籌資決策取向極大的影響了投資者的收益。市場經濟給理財者提供的多是些未確定性的東西,舉債經營所產生的額外利益和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所以理財者不應過分謹慎回避風險,而應在企業發展速度較快,EBIT率大于債權(包括優先股)的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的情況下大膽舉債,發揮財務杠桿的創利作用,拋棄“中庸之道”的陳舊觀念,抓住國家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機遇,消除資金瓶頸,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民營企業在投資方面要合理安排的比例是總資產中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結構。流動資產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變現或耗用的資產,流動性大,風險小,盈利能力相對較差;而固定資產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并且能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其投資時間長,風險大,盈利能力強。民營企業理財者投資決策深受“中庸之道”文化觀的影響,在進行投資結構安排時比較注重于降低企業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傾向于選擇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較高,這樣雖風險小、償債能力強,但盈利能力較差。投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它源于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前者歸因于廣泛的經濟趨勢和事件,是不可分散的只能回避或者降低;而后者歸因于某一投資企業特有的經濟因素或事件是可分散和消除的,這種風險越大未來預期收益越高。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經營不成功就是沒有準確地預期市場導致投資失敗,而未能準確地預期市場往往是信息缺乏導致的,所以民營企業的理財者對外應能采用各種技術手段去準確及時收集信息,認真分析充分利用信息;對內則要在投資結構的比例安排上打破“中庸”思想,樹立風險與收益均衡的觀點善于把握理財環境,選擇高收益相對低風險的開拓型投資結構,同時采用多元化經營以控制風險。
民營企業除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余絕大多數未能處理好分配與積累的關系,在分配決策選擇上深受傳統的“重義輕利”道德觀影響,注重于分配和公平忽視了積累,擔心積累影響了當前勞動者的積極性破壞了工作效率,擔心積累未來不能確保投資者的回報,這看起來是保守而穩妥的,實則削弱了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降低了企業經營的安全系數和穩定性,忽略了可持續發展不斷補充資金的需要。而合理的分配政策取向應是積累與分配并重,留存的收益雖暫時未予以分配但仍歸所有者所有,不僅為未來擴大再生產準備了資金,而且有利于增加所有者的回報和保證企業職工未來利益,另外留存收益還可以在未來會計年度平抑收益分配數額的波動,以達到穩定投資報酬率的效果,給投資者傳遞企業持續發展的積極信息。因此,在收益分配中理財者既要維護投資者和職工的合法權益貫徹公平原則,更要注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后勁。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