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鵑
電子報紙的出現,不再需要眾多人集中在報社里每天緊張而忙碌地編輯,印刷幾十萬、上百萬份報紙,再通過各種交通工具和人力送到千家萬戶,只需報社將各種信息輸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傳輸網就大功告成。
電子報紙在我國的起步雖晚,但發展的勢頭可謂如火如荼,這是因為和傳統的報紙相比,它在信息傳輸方面具有如下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它是包容現存一切媒介特點的媒介。電子報紙融合了傳統報紙的特征,形成了發散型傳播結構,以非線性方式把信息送到廣大受眾手中,這一萬維性擁有一切傳播和類型,既有人際傳播、組織傳播,也有大眾傳播,是多種傳播方式的綜合體。它以文字、圖像及聲音,構成了傳統報紙無法比擬的再現信息的手段的豐富和多樣。電子報紙的多媒體和高度互動可以給受眾以全面的服務,用超量的新聞滿足他們的需求,讓其在網上直接交流,通過主頁專題可以像看電視一樣直接目睹新聞事件及其發展過程,還可以隨時點擊題目,查看相關鏈接可以得到更為全面的信息,在留言板上,受眾還可以發表對新聞事件的評論,這使得更多的個人進入新聞事件觀察者的位置。除了可以在極大范圍內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外,還可以參與信息的傳播,每個人都可以是報道者或評論員。
二、時效和信息超量的媒介。較之傳統報紙,電子報紙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時效性,減少了運作的中間環節,直接、迅捷地展示在公眾面前。
對于獲取新聞的公眾來說,“身臨其境”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電子報紙正是提供了這種根本性的服務。電子新聞不再受版面的局限,不再有傳統媒體嚴格的條目和空間限制,可以容納浩如煙海的新聞資源。報紙只要有新聞就可以不停地發布,一周7天、一天24小時不停地傳播。
三、媒介傳播力的提升。傳播力的飛速提升有賴于科學技術發展的超常水平,電子媒介作為人類思維系統的擴充裝備,重新整合了人類的全部感官功能,提高了人類理解世界的能力,先進的新聞采集手段以及發E-mail,手機上網發稿等快速傳送手段,使報業縮小了時空限制。電子報紙的科技含量使記者的職業技能不斷提高,媒體提供給受眾的東西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快,人類認識世界的可靠性有了更大的提高。1995年10月20日,《中國貿易報·電子版》開播,成為國內第一家正式在網上發行的電子日報。時至今日,世界著名的大報都在因特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傳統報紙上網,具有真實權威、信譽度高的獨特優勢,電子報紙對擴大其影響發揮了強大的補充作用,通過電子版的報紙,原來局限在某地發行的報紙,現在通過網絡可以讓遠在世界另一端的受眾接受,同時,傳統報紙開始廣泛運用網絡這一先進的傳輸手段,進一步開拓了信息來源,傳送稿件,不斷提高傳播水平。
在海外,中文電子報紙也正在蓬勃發展。1995年7月由美國報業傳播機構總社創刊出版,以美國新聞、國際新聞、中國大陸新聞及臺灣地區新聞為主要內容的《環球電子日報》被認為是因特網上第一份中文電子報。現在在因特網上還能讀到許多其他中文報紙,如中國香港的《明報》、《星島日報》,中國臺灣的《聯合早報》、《中國時報》,美國的《環球電子報》,馬來西亞的《星洲日報》等。
通過點擊各報的電子版,可以看到他們在電子報紙的制作上是各有特色的。如,人民日報的電子版——人民網在其主頁上提供了各種分類信息,可以查閱到其所屬的子報子刊的相關內容,除此以外還提供了網絡新聞供稿服務。光明日報的電子版——光明網,將1998年至今的所有報紙內容上網,方便了讀者調閱;北京青年報更是將每日報紙的所有版面以·pdf格式制作并上傳到網上,使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閱讀到和印刷報紙相同版面設計的當天報紙的所有內容。
電子報紙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必然會派生出許多新問題,為此,在媒介實踐中要不斷摸索積累經驗,同時媒介理論也要先行一步,作出預見性的研究。綜合起來講,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傳統報紙和電子報紙優勢互補、共存共榮。媒介的發展史明顯遵循這樣一個過程:“平衡——沖擊——調整——新的平衡。”傳播媒介的發展是一個疊加累積的過程,新舊媒介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交替”和“取代”,而是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這是媒介發展的內在規律。
電子報紙發展的現狀也不允許我們徹底摒棄傳統報紙,在我國,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傳統報紙仍將占據主體地位。電子報紙的普及受當前技術手段制約較多,目前我國大城市家庭電腦的普及率不及1%,電子報紙的閱讀者也只限制于電腦一族,同時也受人們閱讀習慣的制約。但傳統不能因此忽視電子報紙的存在,如果坐失時機,必將被具備超前意識的新興媒介占據制高點,被受眾和市場所淘汰。
二、樹立“受眾先行”的傳播意識。媒介的市場功能日益凸顯,使得它以往至高無上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受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還有媒介認為受眾像毫無意志的靶子,會隨著媒介發出的信息應聲倒下,它的生存局面是堪憂的。
以電子媒介為例,現在上網接受信息的受眾,一般都具有比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水平,這對電子報紙的制作水準來講,是個不低的衡量標尺。電子報刊的信息潮洶涌而至,受眾面對的選擇更多,要求也更高,電子報紙要想抓住受眾的眼球,不但要新、全,更要“特”,也就是更專業化、更小眾化,注意滿足某些階層人的特殊興趣和專業要求,我國的傳統報紙早已打破了原來綜合性報紙獨占天下的局面,《人民日報》電子版就開辟了海外版、市場版、農業版等17個專版和子報。
三、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轉換。電子報紙的新特點,使傳統報紙從業人員的“把關人”角色色彩大為淡化,電子報紙不用親臨現場就能采訪,對于從業人員和公眾來說,參與信息加工、制作的機會是同等的,由于準入資格低,網絡上的事實可能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電子報紙有的消息缺少公信力,而記者、編輯的認真工作就尤其顯得重要。
另一方面,努力開發電子報紙的多媒體潛能是今后經營發展的新方向。這對新聞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新要求,他們的新任務是學習網絡、接受網絡、熟悉網絡、更新知識、提高素養,密蘇里大學的教授安·布里爾說,未來的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善于將文字、聲音、圖像和數據這些不同的信息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作者系蘭州大學新聞系2002級碩士研究生、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新聞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