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堅 張春曄 朱云飛
摘要:制度安排,即外部環境設計對我國電子信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在制度安排中應該而且必須處于核心和領導地位,這對我國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對于我國電子信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本文提出了一些當務之急的制度安排建議。
關鍵詞:電子信息、核心競爭力、制度
1.引言
自1990年Prahalad和Hamel提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以來[1],國內外關于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和實踐十分熱烈,有關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成果也屢屢見諸文獻[2][3][4]。但以往的研究和實踐大多集中在企業層面,更多考慮的是企業微觀的管理和組織完善,對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外部環境設計,即制度安排方面的研究還很少涉及。
本文提出的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制度安排是指由一系列法規、政策、標準、慣例所構成的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外部環境系統。顯然,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形成既離不開企業自身因素的有效整合,也離不開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外部環境系統的導向和激勵。一個好的制度安排可以提供信息,減少核心競爭力培育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可以調節資源配置的數量、方向和路徑,更有效地為核心競爭力培育配置資源;可以提供激勵;增加核心競爭力培育的活動和效率;還可以提供行為規范和導向,對核心競爭力培育的行為主體和行為進行引導。
顯然制度安排的缺位、不配套和不完善,將極大地阻礙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筆者認為這是導致當前我國一些電子信息企業對核心競爭力培育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對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實際投入不足、高等學校、研究機構與企業在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上相互脫節的問題一直得不到很好解決的重要原因。
電子信息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直處于改革開放和國際競爭的前沿,在培育核心競爭力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是研究我國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制度安排的十分典型的研究樣本。本文以電子信息產業為研究對象,探討電子信息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制度安排問題,對其他產業也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2.制度安排的若干理論問題
(1)政府在核心競爭力培育制度安排中的作用
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制度安排,即外部環境系統的設計、運作及監控,顯然是企業不可能也無法承擔的。制度安排的主要設計者、組織者、監控者應該而且只能是政府,國際、國內該莫如此,結合中國當前的國情,這一點更具有特殊意義。我國當前任何重大的經濟舉措和經濟成就,沒有政府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之所以能夠由弱變強,經營規模達到當今世界第三的水平,其中政府的支持、導向作用是不可或缺和功不可沒的。同樣在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制度安排中,政府應該而且必須作為領導和核心力量。
但是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的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制度安排,不同于改革開放前的政府包辦,過去那種政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做法已經得到扭轉。當前我國政府將精力主要集中在作為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制度安排的設計、運作和監控,而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交給企業根據自己的特點自主創新,恰恰是政府與企業關系的合理模式的一種體現。
(2)政策的協調配套
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制度安排是一項龐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制度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相關主體的協調,相關制度的力度、匹配和均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建立和運作了一批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法規、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涌現了海信、長虹、熊貓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國際競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但是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我國大多數電子信息企業還達不到海信、長虹、熊貓等先進企業的水平,距離國際先進電子信息企業的差距更大。我們在制度安排,尤其在相關主體的協調,相關制度的力度、匹配和均衡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3.若干政策建議
加入WTO對尚處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初級階段我國電子信息企業來說,更增加了重要性和緊迫性。對于我國電子信息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制度安排,本文認為以下措施為當務之急。
(1)完善公平競爭的法律、政策體系
在改革開放之初,以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以市場換技術、換管理,從而使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迅速升級換代,這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但是這些優惠政策使許多外資企業獲得了超國民待遇。與外資企業相比,我國企業電子信息企業負擔普遍過重,嚴重影響了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投入能力和水平。加入WTO 普遍行使國民待遇,是改變中外企業稅負負擔不合理的契機,我們也已經開始扭轉這一不合理局面。但從2002年電子信息產業的實踐看,公平競爭仍未完全實現。2002年外資企業是拉動電子信息產業增長的主力,但我國電子信息企業(尤其是百強企業)卻是行業納稅的主力軍。 2002年1-11月百強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占全行業比重不足四成,而上交稅金卻占全行業比重高達七成。我國企業稅負仍然偏重。因此當前我們的緊迫工作是加緊清理電子信息產業的稅收、收費法律和政策,廢止那些與WTO規則相違背的優惠政策,完善所有電子信息企業公平稅負的法律、政策。使我國電子信息企業真正獲得與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的機會,具有與外資企業相當的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投入能力。
(2)完善作精、作大、作強的相關產業政策
鑒于我國的電子信息企業在實力上還無法與國外巨頭比肩的現實,政府必須實施和完善一道本國企業作精、作大、作強的產業政策,繼續采取扶優扶強的措施,鼓勵企業間進行多種形式的兼并聯合,盡快形成“旗艦企業”和“企業艦隊”。具體可以圍繞以下幾個環節開展工作。
政府建立大企業基金,或以資金入股,作為企業的股東而不是行政管理者角色,共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實力。可以借鑒韓國發展大公司的策略,政府在資金、稅收等方面以各種傾斜政策大力扶持三星、LG、等大企業,發展規模經濟,迅速從占領國內市場的“進口替代”目標轉向“出口導向”的發展目標。
圍繞重大科技項目,政府除了給予政策支持外還給與資金的充分支持,力爭短期內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并實現產業化,政府還應制定相關專項產業政策,主要包括:軟件、微電子、移動通信、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數字電視、網絡產品、新型元器件等專項,以期迅速形成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最近科技部將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件等項目列為重大專項,務求在集成電路設計、裝備和材料方面全面實現突破,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3)完善強化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開發的相關激勵和導向政策
聯系到我國的國情: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集中了我國最大量的研究人員;我國中小企業建立自己的R&D機構,獨立培育核心競爭力既不現實也不經濟。因此官、產、學、研共同培育核心競爭力仍是我國最為可行的途徑。目前官、產、學、研合作培育核心競爭力的規模和效果還不能完全令人滿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教師、科研人員為企業服務的積極性相對較高,政府的積極性也很高,但而企業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其中除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自身的原因外,政府的制度安排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盡管我們已經實施了諸如支持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等一系列鼓勵政策,但從實踐的效果看,政策法規的導向、激勵力度不足,政策措施不配套。這方面可以借鑒外國相關的稅收法律和政策,企業向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用于R&D的投入可以抵扣企業所得稅,從而在法律和制度上更有效地引導、激勵企業與高等學校聯合開展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4)完善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適度保護的法律、政策
加入WTO一年的實踐顯示:我國電子信息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大。國際跨國企業全面進入國內市場,憑借強大的全球化運作能力與國內企業展開全方位的激烈爭奪。到目前為止,全球IT100強企業中的90%以上都已經在中國投資,“國內市場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同時,隨著我國對合資企業投資比例限制的逐步放寬,跨國公司已開始快速進行戰略轉移,獨資、控股的傾向明顯趨強。鑒于我國電子信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上處于初級階段的現實,政府的適度保護法律、政策還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WTO規則所允許的。
政府可以充分利用WTO的有關協議,補充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逐步改革關稅體制,合理維持進口規模和進口產品種類。合理運用世貿組織中反傾銷、反補貼,發展中國家待遇等相應規則,合理利用隱性貿易壁壘,通過標準制定、技術壁壘、強化知識產權管理等方式,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和企業進行適度保護。 除此之外其他保障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2002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措施條例》就是一個很好的舉措。
參考文獻
1.C.K.Prahalad and G.Hamel. 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45-46.
2.袁澤沛. 關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識別和培育(J). 江漢論壇,2002, 1
3.朱懷意等. 企業核心競爭力狀況的綜合評判方法探索 (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2, 1
4.胡恩華.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其識別(J).科技進步與對策 (J),200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