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敢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企業技術競爭力的現狀,就其技術發展模式與所面臨的技術創新路徑特征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我國企業技術競爭力提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技術競爭力 提升 對策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企業在世界市場上已經具備一定的競爭力,但是技術競爭實力卻并沒有很大提高。只有依據自身所處的技術路徑特征,選擇適當的技術創新戰略,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企業的技術競爭實力。
一、我國企業技術競爭力的現狀
我國制造業企業整體競爭力的增強主要是來自于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而科技創新能力及相應的技術競爭力并未有顯著的提高。這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勞動生產率仍然比較低。2001年,中國制造業部門從業人員為8083萬人,分別是美國的5.5倍,日本的9.45倍,德國的13.4倍。但是同年中國創造的工業增加值,按美元計算僅為4531億元,分別相當于1998年美、日、德三國工業增加值的31.6%、50.6%和98%。對中、美、日、德四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和勞動生產率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美國、日本和德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分別是中國的17.35倍、18.68倍和13.66倍。
第二,中國出口產品中高技術產品的比例較低,知識化水平不高。在我國出口的產品中,知識型制造業(高技術和中高技術產業之和)已經占所有產品的46%左右(2001)。但與發達國家及地區相比,美國是75%(2001),日本是83%(2001),韓國是62%,臺灣省是68.4%,相比較而言我國產業的知識化水平還較低。
第三,主導產品的技術來源大多依賴外國。我國一半以上的大型企業還沒有自己的技術開發中心;制造裝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工業裝備、紡織機械、膠印設備、數控機床的70%,光纖制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都依賴進口。在汽車行業,中國汽車工業企業在某些中低附加值產品方面具有相當的開發能力;在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甚大。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批量生產的發動機只相當于國際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2001年中國進口的各類汽車發動機為246087臺,大大超過了汽車進口數量。即使是在大多數人認為中國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家電行業中(典型的如電視機、空調、冰箱等),我們的優勢也主要在于加工制造環節,大部分家電產品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從國外進口或需要依靠國外技術生產。
二、我國企業的技術發展模式與面臨的技術路徑特征
技術能力的相對薄弱,決定了我國企業面臨的技術路徑與發達國家相比,具有自身的特征。將技術發展分為流動階段、轉換階段和專業化階段的A—U模型,通常并不符合我國和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實際。
我國學者吳曉波利用“二次創新”這一概念,對我國技術發展的模式進行了分析。所謂的二次創新,“指在技術引進基礎上進行的,囿于已有技術范式,并沿既定技術軌跡而發展的技術創新。”二次創新按照發展階段不同,可以劃分為4個過程,即:(1)模仿創新,即簡單地模仿國外的產品或工藝;(2)創造性模仿,即已有技術結構與引進技術結構的相互適應和融合;(3)改進型創新,在技術積累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我的研究與發展能力;(4)后二次創新,主動實現技術范式的突破和技術軌道的跳躍。這一二次創新的過程反映了一個反向的技術能力積累過程,它遵循這樣的進化過程:掌握運行技術→掌握生產技術和原理→掌握設計技術→掌握設計原理(形成自主研究與發展能力)→開發改進型產品和工藝。因此,二次創新的過程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先工藝創新后產品創新。
不同技術設計經過一段時期的競爭之后,會在一定時段出現主導設計,此后,發達國家的企業沿著新的技術路徑進行漸進式的創新,而我國企業由于技術能力比較低,通常還停留在原有的技術路徑上。我國企業通過技術引進的方式,采用了發達國家現有的技術后,可以切換到發達國家企業前一時期的技術路徑。這種技術跳躍發生在主導設計已經出現之后的一段時間,因而技術發展相對已經較為成熟,創新的風險相對較小,“后發效應”比較明顯。但也正是由于技術的成熟,也意味著該技術可能正在進入技術生命周期的后期,技術改進的潛力較小,新的一輪技術間斷可能已經處于醞釀之中。如果企業不積極培育自身的技術能力,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就有可能有新的技術間斷發生、發達國家的技術進入新的路徑之后,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路徑上。隨著原有路徑與新路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其他要素的優勢(例如勞動力)已經無法彌補這種差距帶來的劣勢,不得不在再次通過技術引進的方式進入新的技術路徑。這也就是所謂的“技術追趕陷阱”,即“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當然,如果中國企業通過不斷的技術學習,積累了強大的技術能力之后,完全可以在第二次技術間斷來臨的時候,參與到新的主導技術的競爭當中,從而進入與發達國家企業相同的新的技術路徑中。
三、我國企業技術競爭力的提升對策
在對我國企業技術競爭力的現狀、技術發展模式和技術創新路徑的基礎上,本文提出我國企業技術競爭力提升的以下對策:
1、技術獲取戰略
對于技術能力弱、起步階段晚的絕大部分我國企業來說,通過技術引進、獲取先進技術是切入先進技術路徑非常重要、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戰略。
技術獲取戰略通常是始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然后通過對設計、工藝和生產制造等環節的消化和吸收,實現路徑的轉換,切入到新的技術路徑之中。這種戰略雖然局限于引進技術范式,從純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含量不足,但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它大大縮短了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實現了從舊技術范式的向新技術范式的更迭,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可能,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此外,技術獲取戰略在創新資源投向方面具有風險低,效率高的特點,能夠有效緩解我國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局面,產出更高的創新效益。大量的事實證明,技術獲取戰略是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以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實現技術自立的現實途徑,是實現向自主技術創新過渡的必經階段。
2、周邊技術改進戰略
對于那些通過技術獲取戰略已經進入某一技術路徑的企業來說,由于技術輸出方的知識產權保護和自身技術能力弱等方面的原因,通常很難掌握核心技術。在不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我國企業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地位,針對產品的性能、結構、外觀、制造工藝等方面進行周邊技術的改進,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通過技術學習增強技術能力是周邊技術改進戰略的必要條件。學習的內容既包括有關產品設計、制造工藝方面,也包括有關的市場知識;相應地,技術能力的增強也可以反映在R&D能力、制造能力、市場能力等各個方面。以此為基礎,企業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周邊技術的某些方面加以改進。在具體改進的時候,可以依據周邊技術改進程度的大小,采用產品平臺衍生戰略(PDS),即通過增加或改變原有平臺中的輔助子系統因素,而向企業以前未曾進入的細分市場簇進行滲透;或者采用產品平臺擴展戰略(PES),即通過對周邊進行大幅的增添或替換,向相關市場擴展。
在采用周邊技術改進戰略的同時,企業通常需要運用有效的專利戰略以鞏固和充分運用技術改進戰略的成果。雖然專利和技術能力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但專利和技術能力不是同一個概念。不像只通過比較長期的努力才能培養出來的技術能力,專利(特別是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是可以在比較短期內獲得的。如果能夠滿足專利的基本條件(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話,很簡單的技術改進也可以申請獲得專利。掌握核心技術的外國企業要在一個新的市場生產產品,通常需要使用一系列的配套技術。如果本地企業在這些配套的技術上能獲得較多專利的話,在與跨國企業談判時的討價還價能力將會增強,生存發展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3、核心技術改進戰略
周邊技術改進戰略通常只能使企業獲得中短期的、相對的競爭優勢,企業要在既定技術路徑上獲得長期的領先地位,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并加以不斷地改進。
掌握核心技術是改進核心技術的前提。無論是通過自主研發還是反求工程,核心技術的掌握都需要一個不斷深入的技術學習過程。而核心技術的掌握,只是意味著我國企業通過技術追趕,站在了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的行列之中,要始終站在這一行列之內,甚至在這一行列中脫穎而出、處于領先地位,就必須不斷地增強R&D能力,加大R&D力度,通過對核心技術的持續改進才能實現這一目標。核心技術改進戰略的實施,一方面標志著企業通過技術引進而實行的技術獲取戰略獲得了成功,徹底擺脫了對原有技術輸出方的依賴;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企業的技術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已經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獲取技術競爭優勢的基礎。
核心技術的改進,為企業產品平臺的延伸和擴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企業除了可以采用前面所述的平臺衍生戰略和平臺擴展戰略之外,還可以進一步采用平臺升級戰略(PUS)——通過提高和改善平臺的整體性能,更好地滿足原有顧客的需求,同時向企業以前未曾進入的細分市場簇進行滲透;以及平臺創新戰略(PIS)——利用先進的技術,積極進入相關市場領域。同時,核心技術改進戰略為企業涉足不同產品的生產、進行多元化經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技術超越戰略
上述三種戰略都是局限于既定的技術范式、在原有的技術路徑上進行的。隨著企業技術能力的不斷提高,當新的技術間斷發生、技術機會的窗口打開時,我國企業應該采用技術超越戰略,參與到新的主導設計或者技術標準的競爭之中,及時實現技術路徑的轉換。
技術超越戰略的實施,是以強大的R&D能力和前沿的R&D活動獲得重要的技術發現為基礎的。當然,這種技術發現既有可能是企業自主創新的結果,也有可能是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國內其他企業以及跨國公司合作創新的結果。以此為前提,協調企業內市場、工程、制造等部門和人員的共同努力,對原型設計加以不斷的完善,并且采用有效的競爭戰略,企業就有可能在技術窗口打開的“混亂期”中脫穎而出,率先實現技術路徑的轉換。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許多產業中我國企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因此,企業在自主進行R&D活動的同時,密切注意國外研究機構和跨國公司的研究動向,抓住時機引進國外還處于試驗階段的技術或者與之結為戰略聯盟,對于技術超越戰略的有效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