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毛澤東的傳記,是中央文獻研究室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毛澤東傳分為建國前部分和建國后部分。建國前部分即《毛澤東傳(1893-1949)》,已于1996年8月出版。建國后部分即《毛澤東傳(1949-1976)》,從1995年11月動手寫,到今年12月出版,正好8年。
這部書共43章,130萬字。它的內容,從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到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前后27年。
這部書以《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指導,以大量可靠的檔案材料為主要依據,著重反映毛澤東在領導恢復國民經濟、探索中國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所作的歷史性貢獻,以及在探索過程中所經歷的曲折歷程。對于毛澤東的錯誤,包括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發動“大躍進”,特別是發動“文化大革命”,沒有回避,而是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加以反映,并對所犯錯誤的歷史背景、錯誤產生的原因,作了簡要而具體的分析。
這部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材料豐富扎實,其中相當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布的。書中使用了大量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毛澤東文稿、講話和談話記錄,中央會議記錄等。還使用了報刊資料、有關書籍以及同毛澤東有直接接觸的同志的回憶錄和對他們的訪問記錄。毛澤東起草的大量文稿當然十分重要,但是講話和談話、特別是小范圍內的談話記錄,往往能更真切地反映毛澤東的真實想法、對問題的思考過程,以至當時的思想感情。同毛澤東有直接接觸的同志的回憶錄,有時也能補充一些當時沒有留下文字記錄的重要情節。如鄧力群有一篇回憶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情況,寫得很詳細,書中全部引用了。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對毛澤東的生活、工作和個人情趣,有直觀的了解。他們的回憶提供了許多細致的情節,使人感到親切而別有興味,如汪東興、徐濤、吳旭君、張玉鳳等人的回憶。
在使用的其他材料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部黨的高級領導人的日記,一部是已出版的《楊尚昆日記》,一部是未出版的王任重日記。這些都是當時記錄下來而又并不準備發表的。它們都記載一些人們很少了解的重要情況。1962年北戴河會議以前,毛澤東對黨內高層領導主張“包產到戶”非常不滿。當時楊尚昆在他的日記里記載了一段毛澤東同他的談話,那次談話使楊尚昆感到強烈的震撼。他在日記中寫道:毛澤東提出,“(1)是走集體道路呢?還是走個人經濟道路?(2)對計委、商業部不滿意,要反分散主義”。“我覺得事態很嚴重!!十分不安!”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與劉少奇發生意見分歧。會后,劉少奇召開黨內生活會作自我批評,有周恩來、鄧小平等人參加。王任重在日記中對這個生活會作了詳細的記述,并表示了他的感慨。這一天日記的標題是:“難忘的一天”。日記中寫道:“黨的領袖和他們領導下的干部在一起開黨的生活會,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在全世界黨的歷史上也是少見的。”諸如此類的重要材料是不少的。
使用材料的時候,注意材料的完整性,避免支離破碎地引用,切忌斷章取義,力求全面地反映傳主的思想。說完整性,不是說把講話、談話記錄不加選擇地統統抄上,那篇幅就不得了,恐怕讀者也沒法看下去;而是選擇其中最有價值、最能反映傳主思想實質的內容。在大段引用毛澤東的講話、談話時,注意背景的襯托,說明它是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問題講的,便于讀者理解講話的內容,又不顯得那么枯燥。背景并不一定寫得很多,以說清楚傳主所處的環境以及他當時為什么這樣想和這樣做為原則,有時點到為止,視情況而定。以《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例。傳記中不僅記述了毛澤東提出和修改該文的過程,而且記述了提出這一理論的國際國內背景,以及在修改過程中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對他思想的影響。
書中引用了不少對話和會議上與會者之間的互相插話。這些材料生動地反映出毛澤東和其他當事人此時此刻的思想感情,一些不同意見的爭論,以及現場的氣氛,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力求使一個個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例如,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毛澤東親自做工商業者的工作,同工商界代表人物多次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就像知心朋友一樣親切而坦誠地交換意見。參加座談的人也無拘無束,把心里的話講出來。書中引用一些這樣的材料,其中時任政務院副秘書長的齊燕銘做的一份記錄,具有代表性。又例如,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與陳伯達關于要不要保留商品和貨幣問題的思想交鋒。再如,毛澤東與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幾次談話的詳細記錄等等。
主要用事實說話,是《毛澤東傳(1949-1976)》又一個重要特點。書中著重通過大量第一手材料來反映毛澤東的思想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反映他對一些重大問題的思考和決策的過程。書中只作一些簡要的分析和評論。夾敘夾議,以敘為主,主要還是力求把事實說清楚,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從事實中自己來作出判斷。
毛澤東在領導新中國的27年間,有偉大的功績,也犯了嚴重的錯誤。當他進行正確領導的時候,也包含有錯誤的東西。在他犯錯誤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正確的東西。正確的東西和錯誤的東西常常交織在一起,情況非常復雜。當然這里有主次之分。這就需要做具體的分析,不能簡單化。
比如,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歷史性勝利,使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書中在肯定這一點的同時,對改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毛澤東在農業合作化問題上要求過快過急,錯誤地批評所謂“右傾機會主義”等,也都明白地指了出來。
又如,發動“大躍進”,誰都知道這是毛澤東犯的一個大錯誤。他的本意是想盡快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使中國早日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但由于要求過急,頭腦過熱,脫離實際,加上沒有經驗,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果造成令人痛心的嚴重損失。在發現錯誤后,他比較快地著手糾正,而糾正錯誤的過程又非常曲折,甚至出現反復。毛澤東發動“大躍進”,同他對當時國際形勢的估計也有著一定的關系。本書反映了這種復雜而曲折的過程,對歷史進行冷靜的分析。這種寫法,也許有助于讀者比較客觀地理解毛澤東為什么要發動“大躍進”,也可以看到即便是出于好心,如果違背了客觀經濟發展規律,也會受到懲罰,導致嚴重的后果,從歷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訓。
又如,“以階級斗爭為綱”,是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指導思想上“左”傾錯誤的核心,是不符合中國社會生活實際的,導致嚴重的后果。當這一錯誤指導思想形成后,毛澤東把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方面,但并不意味著他對發展生產和科學技術問題,對經濟工作和人民生活問題就不重視了。事實不是這樣的,他仍然很關注生產問題和經濟問題。他主持召開的會議,經常討論經濟問題,工業、農業、商業等等。他在指導“四清”運動期間,提出“我們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發展生產”。“要打好科學技術這一仗,不打好這一仗,生產力就無法提高。”“衡量政策的標準是:人民高興、增加生產。”他并且把是否增加生產作為衡量四清運動好壞的標準之一。毛澤東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以至發動“文化大革命”,想用“放手發動群眾”、“公開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來揭發我們的黑暗面”的辦法,來防止出現他心目中的所謂修正主義。而他仍把階級斗爭看作發展生產的動力,以為階級斗爭抓好了,就能充分調動起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就能推動生產大大發展,也就是他所說的“抓革命,促生產”。結果,事與愿違,“天下大亂”并沒有達到“天下大治”,而是造成災難性的后果。這確是深刻的教訓。但總的說來,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毛澤東終生追求的目標。他說:“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強國。”
《毛澤東傳(1949-1976)》不只是寫歷史,而且以相當大的力量用來寫毛澤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這可以給人以很多的啟示。書中對建國后的許多重大決策,根據比較完備的檔案材料和當事人的回憶,作了詳細的描述,努力把它們的來龍去脈有頭有尾地寫清楚。
例如,關于出兵朝鮮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決策,充分反映了當時毛澤東作出這個正確選擇是何等的不容易,又始終堅持了民主的決策機制。
又如,關于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及形成的過程。讀者可以看到,毛澤東是根據國內形勢的新變化,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從而改變了原來設想的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具體步驟;他在作出這個決策時,又是何等謹慎并聽取和集中了黨內的一些意見。關于《論十大關系》的形成過程,書中第一次比較詳盡地作了記述。過去人們都知道《論十大關系》是聽了34個中央部門的匯報后形成的。但很少具體了解毛澤東是根據哪些匯報情況和怎樣經過一步一步地思考,而形成了十大關系的。也很少了解毛澤東聽34個中央部門匯報之后,李富春關于第二個五年計劃設想的匯報,對他形成《論十大關系》的直接作用。這些,書中都根據當時的會議記錄如實地反映了出來。
又如,《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形成的過程,書中也作了詳細的介紹。這篇文章,原來是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后來,他在記錄稿的基礎上先后進行了二十多次修改。本書在反映這個修改過程時,不是單純地寫毛澤東如何修改的,而是緊密結合當時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來寫,寫出當時政治形勢的變化怎樣影響毛澤東對講話稿的修改。所以說后來正式發表的稿子加進了一些強調階級斗爭很激烈的這些與原講話稿不協調的地方。當然,正式發表的稿子,不論從它的主旨還是基本框架、基本內容,都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面貌。
又如,關于1958年炮擊金門的決策過程,書中使用翔實而豐富的材料,寫出了炮擊金門策略上的變化,以及毛澤東為什么會作出這種策略上的變化,即從原先解放金門馬祖的策略,轉變為臺、澎、金、馬一起解決的策略,以打掉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維護祖國統一的神圣原則。對這些,書中都根據檔案作了詳細的披露。
有的朋友問:《毛澤東傳(1949-1976)》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史料?書中引用的大多是過去沒有發表過的新資料。下面,只是舉幾個具體材料作為例子。
其一,關于全國政協討論國旗、國歌、國都的記錄。其中有一段專門討論國歌問題的記錄。從這個記錄中可以看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是誰提出來的,大家又是怎樣討論和通過的。同時也澄清了一些傳聞的東西。如一些報刊發表的文章中,都說當時周恩來等提出,用《義勇軍進行曲》作國歌,可以使我們“有憂患意識”。其實,記錄中并沒有這些話。
其二,長期以來流傳一種說法,說毛澤東由于沒有采納將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命名為“毛澤東憲法”的意見,而被稱頌是偉大的謙虛。但這種說法始終沒有找到根據。本書寫作時想查出一個究竟,從大量有關檔案中,忽然發現傅作義在專門討論憲法問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的一個發言記錄。他在發言中說:大家都要求憲法中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國家元首”這一條,但被毛主席刪掉了,這只能說明毛主席愈偉大愈謙虛。于是,就引出毛澤東后來在會議講話中的一大段話。他說,刪去這樣的條文不是謙虛的問題,而是科學的問題。第二天《人民日報》發表傅作義的發言時,把上面所說那段話刪掉了。《毛澤東傳(1949-1976)》把傅作義發言中這段話公布出來,對人們了解這個問題會有幫助。這應該說是一個新材料。
其三,還有一個新材料也是關于憲法問題的。憲法前面有一個序言,實際上是總綱。據當年為憲法起草小組做資料工作的史敬棠回憶,1918年蘇俄憲法,把列寧寫的《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放在前面,毛澤東受到這個啟發,決定在憲法的前面加了序言。這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一個特點。
其四,書中公布了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點人造衛星”的號召,是1958年5月15日他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的講話中提出來的。
其五,著名畫家徐悲鴻1950年11月給他住在國外的好友陳西瀅的一封信,勸他早日回國。信中說:“兄等須早計,留外終非久法。弟素來不喜歡政治,惟覺此時之政治,事事為人民著想,與以前及各民主國家不同。一切問題盡量協商,至人人同意為止。故開會時決無爭執,營私舞弊之事絕跡。弟想今后五年必能使中國改觀,入富強康樂之途。兄等倘不早計,爾時必惆悵無已。”這封信很有代表性,反映了一位在舊社會生活過的著名畫家、高級知識分子對新中國的切身感受、深刻認識和殷切期望。這封信是從陳西瀅的后代那里得到的,為徐悲鴻的親筆信,首次公布。
其六,關于在農業合作化問題上毛澤東和鄧子恢之間爭論的具體過程,書中根據中央檔案館的材料,作了比較準確和詳細的記述,對澄清多年來一直存疑的一些具體問題,有所幫助。
其七,關于毛澤東對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的決心,傳記中公布了一個新材料。毛澤東說:攀枝花不搞起來,我就睡不著覺,一定要下決心搞,把我們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是不行的。
其八,書中引用“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同中央文革碰頭會成員的談話記錄近二十次,引用毛澤東外出時同各地負責同志的談話記錄更多,還有周恩來、王洪文去長沙時毛澤東同他們的多次談話記錄,毛澤東同毛遠新的多次談話記錄等。還有1968年7月毛澤東同紅衛兵“五大領袖”長達五個小時的談話記錄,張玉鳳《回憶毛主席去世前的一些情況》(未刊稿)等等。以上這些大多是過去沒有公布過的。
總之,《毛澤東傳(1949-1976)》使用了許多許多第一次公布的新材料,以上只是一些例子。
關于這部傳記出版的意義和價值。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新中國的27年,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又走過曲折的道路,遭受過嚴重的挫折。對這段歷史的若干重大問題,1981年中央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已作出結論。《毛澤東傳(1949-1976)》在此基礎上,用大量檔案等各種材料,把它展開,把它具體化。這對于讀者深入具體地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這段歷史、深入具體地了解毛澤東,了解毛澤東為創建和建設新中國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會有幫助。對于黨史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來說,這部書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基礎性研究成果。從這部傳記中,各級領導干部可以學習毛澤東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學習他的思想理論和政治智慧;學習他怎樣在各個歷史轉折關頭高瞻遠矚地提出長遠的戰略目標,怎樣根據情況的變化而及時地調整政策和策略;學習他怎樣做扎實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學習他怎樣對待困難和克服困難;學習他怎樣總結經驗,糾正錯誤;學習他清正廉潔、執政為民的崇高品德;學習他同黨內一切腐敗現象作堅決斗爭的精神;學習他忠誠地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全所作的不懈努力和無畏氣概。這些,對現在擔負著各級領導工作的同志也許是很重要的。
對于毛澤東的錯誤,這部傳記沒有回避,也作了比較充分的反映。并且寫出他的錯誤是怎樣發生的;他是在什么地方失足的;他的錯誤又是怎樣在曲折中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直到犯了發動“文化大革命”這個全局性的嚴重錯誤。整部傳記在這方面提供如此詳細的材料,歸根結底,是為了總結經驗教訓,以為前車之鑒。
毛澤東晚年犯了嚴重錯誤,對中國來說是很大的不幸,對毛澤東本人來說是一個悲劇。但毛澤東畢竟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他的過失。壞事變好事。毛澤東的晚年錯誤,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為嚴重教訓加以記取和總結,使之變為一種財富,由此而提出新的方針、新的政策,使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毛澤東傳(1949-1976)》力求寫得平實和通俗活潑,既適合研究工作者閱讀,也適合廣大的一般讀者閱讀。當然,這是我們的愿望,至于能否達到這個目的,只能由讀者來評判了。
由于我們的水平有限,書中肯定會有欠缺、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