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澳島是珠江口上一個風景秀麗的島嶼,西南距澳門22公里,東南距香港約60公里。該島清代屬廣州府香縣管轄,今屬珠海市管轄。島上現存一條花崗巖條石鋪成的白石街,長達1000多米,還有一個土炮臺遺址。當地民間世代相傳,鴉片戰爭前這里發生過淇澳村民抵抗英國人武裝入侵的戰斗,白石街是用侵略者賠款修筑的。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文字資料和專家論證,關于這場戰斗的起因、年代、經過等,眾說紛紜,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民間傳說版本各異
關于鴉片戰爭前這場戰斗,淇澳當地的民間傳說版本各異。1959年8月,84歲的淇澳居民鐘占祥說:“有一天,幾個英國鬼子走近我們村邊,見幾只牛犢子很肥壯,就折些竹枝鞭打牛犢子取樂??磁W谢貋泶蠛埃骸藫屌?!’平常很多父老村民已嘆息說,土地將給紅毛鬼霸占,將來無立足之地了。今天聽說英國人來搶牛,就聯合一班青年人沖出去,將英國人痛打一頓,把他們打跑了。后英國人派人來索賠傷藥費,村民不給,他們即開木頭戰艦開炮打過來。以民族利益為重的淇澳人頓時燃起胸中的反抗怒火,同仇敵愾,自發地組織起來,合力將清廷獎給的大炮搬出來,用犁頭鐵、爛鐵鍋片、爛鐵鏈等放在炮筒上,燃起火藥,向木船轟擊。有個專替人舂米的亞四,連開幾炮都擊中木頭船,把他們的船打得團團轉,只好豎白旗。我們心中氣憤未消,更多打幾炮,結果把這些船全部打走了。后英國人求我們談判,說我們見到白旗還開炮不講理、野蠻。過后,鄉中紳士鐘某有一位在廣州做官的同學,寫信來說廣州有銀3000兩撥下來,鐘不信。原來英國人向清兵總督賠戰敗銀13萬兩。官府見白進之財,層層貪污,余下3000兩才撥給淇澳。他們將這3000兩銀建一石街,人民稱之為勝利街?!?/p>
2002年2月,92歲的鐘大元和89歲的鐘大安兩位淇澳居民在接受訪問時說:
聽爺爺講,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番鬼佬”拋船在淇澳島西邊的金星門搞走私鴉片,其船只最多的時候達50多艘。他們登上淇澳島西部測量樹標,搭棚居住,還騙來一批“豬仔”做搬運工。他們住過的地方在上世紀60年代還留有“番鬼佬洗身塘”(即露天浴池)。這些“番鬼佬”有時也尋歡作樂。一次,村民在石井圍田里做工,把牛群放在山坡吃草,有三個“番鬼佬”走來捉住一只牛牯在玩,又去鞭打牛群??磁W锌匆娏?,就喊:“‘番鬼佬’偷牛了!”耕牛是農民的寶貝,一聽見有人要偷牛,大家都放下田里的農活一起去保護耕牛,驅趕“番鬼佬”。當天下午,一大幫“番鬼佬”闖入村要尋仇滋事打架,但村民們人多勢眾,把他們轟走了。
有一次,“番鬼佬”雇用一些村民搬貨。這些貨物用木箱裝著,一箱一箱的。一位村民在扛箱上船的時候一不小心跌倒,木箱摔爛,滾出12個黑圓球,原來這是鴉片煙。這些鴉片煙每箱兩隔,每隔6個,準備走私運入內地。因為跌倒摔爛了鴉片煙箱,這位村民被“番鬼佬”打得遍體鱗傷,由其他的幾個村民抬回村去。村里人見了都為此事不平,紛紛找鄉正(主持鄉里公務的負責人)要去與“番鬼佬”算帳。當天傍晚,一大群青壯年在鄉正的帶領下來到了“番鬼佬”的住地,與“番鬼佬”論理,要賠湯藥,但遭“番鬼佬”拒絕。于是,村民們喊著、鬧著,要趕這班“番鬼佬”離開淇澳島。
第二天上午(這天是七月初二),“番鬼佬”趁漲潮開來十五、六艘船,架起槍炮逼近村邊向鐘氏大宗祠開炮。鐘氏大宗祠后瓦頂被打穿。接著,他們又把船開到西面的天后宮,向天后宮開炮,天后宮被打爛一個大櫳。這下可激怒了淇澳村民,大家齊集天后宮,祭過天,發誓要與“番鬼佬”干一場?!胺砝小比f萬想不到淇澳人有這么齊心,還用起炮來。原來,那時候淇澳村也有六門“長針”(大鐵炮),是康熙年間鐘寶公(1645~1704)參與收復臺灣時帶回來的,架在鐘氏大宗祠前;其它的是購回來用以對付海盜張保仔的,有輪子可以推走的。這次,村民們見“番鬼佬”欺上門來,怒不可壓,男女老少齊上陣,迎擊敵人。青壯年操起鐵炮銅炮,塞滿爛犁頭鐵片、爛鍋碎片,點燃火引,向敵船發炮。其他人拿著鋤頭刀槍木棍守著村邊兩岸,準備迎頭痛擊登岸的“番鬼佬”,連婦女兒童也前來送茶遞水。約在退潮時分,村民們越打越勇,炮炮打中敵船。這時候,“番鬼佬”的指揮船搖起了白旗,村民們不知這搖白旗是什么意思,對準白旗就開炮,把白旗連同搖旗的“番鬼佬”一同打下海去。船上的“番鬼佬”有的吶喊要求和,他們派人登岸談判。談判在鐘光祥家里舉行,還請來通事傳話,當時“番鬼佬”答應賠款三埕白銀(約3000兩),撤離淇澳島。村民們用這筆賠款修葺了被打爛的鐘氏大宗祠,修筑了淇澳白石街。
2002年2月,淇澳秀才鐘光祥后代、65歲的淇澳居民鐘教根據爺爺和父親建樹的故事說:
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前后,英國人等“番鬼佬”占據金星門走私鴉片,他們到陸地拉來不少“豬仔”搬貨、起屋,企圖在淇澳島開埠。他們虐待“豬仔”,“豬仔”挨打挨罵后就想逃走。一次,有幾個“豬仔”挨打后就逃到淇澳村避難,一群“番鬼佬”闖入村中,與村民們發生糾紛,打起群架,兩個“番鬼佬”被打死了。第二天,“番鬼佬”糾集十五六艘船駛入淇澳灣,開槍開炮進攻淇澳村。他們開炮打爛了鐘氏大宗祠屋頂,接著又向天后宮開炮。這可激怒了淇澳全村人民,大家決心保衛家園,與“番鬼佬”決一死戰。當時,淇澳村民人心齊,有鐘寶公在康熙年間收復臺灣時帶回的鐵炮做武器,男女老少齊上陣,又有蔡二(全村人都這樣傳說的)好炮手操炮打中“番鬼佬”的船,結果將“番鬼佬”打敗。當“番鬼佬”搖起白旗要停火談判時,淇澳村民以為“番鬼佬”又在玩什么花招,把搖白旗的“番鬼佬”也打下海去。后來,“番鬼佬”與淇澳人談判,答應賠償淇澳村的損失,淇澳村民才放走他們。
雖然“番鬼佬”答應賠款,但遲遲不見兌現。事隔兩年后,有一位當了官的考生回香山縣城石歧,遇見鐘光祥。他告訴鐘光祥,說外國商人有12埕白銀放在廣州,是賠給淇澳村的,但沒人去領。他勸鐘光祥去把這筆款領回來。鐘光祥到了廣府一經了解,知道確有一筆賠款給淇澳村,但這些白銀只有三埕多一些,不夠四埕,其余的可能給貪官貪去了。于是,鐘光祥將這三四埕白銀帶回淇澳,沒直接交給鄉正(主持鄉里公務的負責人),而是先交給族長,由族長交給鄉公所。之后,鄉公所把一部分白銀分給在打仗中犧牲者、受傷者的家屬,剩下的用來修葺鐘氏大宗祠、修建了淇澳村白石街。
1966年,華南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授黃廷柱,說是根據該校在淇澳的調查,寫了題為《1836年廣東淇澳島人民的反美斗爭》的文章,對鴉片戰爭前發生在淇澳的戰斗有如下說法:
1836年(道光十六年)夏天,美國侵略者由廣州拐賣了一批華工,集中在淇澳島附近的金星門,以便候船轉運國外。在一個傍晚,有幾名被拐賣的華工偷渡到淇澳島,向一個農民鐘九霞請求搭救他們逃生,在鐘的家里藏了兩天后,在鄉民的幫助下從關帝環附近乘墟艇逃離淇澳島。
后來,美國侵略者和人口販子發現他們是逃到淇澳島,便銜尾跟蹤到島上來,聲言入村搜查,要捕回“豬仔”。鐘九霞出面理論,力言并無外人來村,并堅決拒絕美國強盜進村搜查的無理要求,侵略者一時懾于島上民眾的聲勢,被迫退回,但聲言如不交出“豬仔”,要動用武力,攻打淇澳。地方官將事始末請示上官,但無結果。當地人民為了自衛,決定自行防御。過了幾天,美國強盜果然駛進來十五六艘武裝帆船,包圍全島,其實這不過是美國侵略者想借機侵占該島。島上人民一時義憤填膺,將祖傳的大炮多尊,抬到天后宮前(現尚有炮眼遺跡),準備痛創來犯敵人。當時全村16歲以上的男女都集結起來,參加作戰,一時同仇敵愾,人心奮發。美船首先開炮,毀鐘氏大宗祠,繼又中天后宮后座,村民毫不示弱,立予還擊。敵船多艘被擊沉,特別最大的那艘尾部也被打斷,船長柯爾被擊斃,敵軍傷亡不少。美國侵略軍一時無法招架,扯起白旗,派人登岸請降。島上人民嚴陣以待,派鐘光祥為代表和侵略軍談判。結果,美國侵略者被迫賠償白銀三大埕(麻油埕,每埕約盛白銀1000元),后來村民將所賠款項鋪筑了上下兩條環村的石板路,作為勝利紀念(路今尚存)。議后,來犯亂船紛紛撤退,被炮擊死亡的船長柯爾,立碑埋葬在島的北邊青社角山坡上。
由上可見,淇澳當地對鴉片戰爭前這場戰斗的起因,說法各不相同。鐘占祥說是英國人“鞭打牛犢子取樂”引起。鐘大元和鐘大安說是“番鬼佬”毆打替他們搬運鴉片的淇澳村民引起。鐘教和黃廷柱的說法大體相同,說是洋人進村搜捕逃跑的華工引起。至于開炮進攻淇澳村的洋人,多數說是英國人,只有黃廷柱說是美國人。但各種傳說眾口一詞,皆說淇澳村民擊退了入侵者,洋人被迫賠款,村民用賠款修筑了白石街。
政協委員提出提案
2000年春,全國政協委員蔣秋霞到淇澳島參觀后,被當年淇澳居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特向全國政協九屆三次會議提出提案,建議將淇澳島的“白石街”列為國家級愛國主義基地,并將淇澳這段歷史補寫進中小歷史教科書。聯名提案人有19名全國政協委員。該提案在2002年獲得全國政協優秀提案獎。他們在提案中寫道:
回顧中國鴉片戰爭史,每翻開一頁都是血淚斑斑的屈辱,不是割地賠款,就是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蒙受了極大的恥辱。
然而,位于伶仃洋上的廣東珠海淇澳島上的人民,卻在1833年以大無畏的氣概戰勝了入侵的殖民侵略者,迫使英美兩方投降并賠償白銀三千兩,當地村民為了讓后人永記這段炎黃子孫抵御外來侵略取得勝利的光輝歷史,激勵后人更加熱愛祖國,他們用賠款鋪建了一條兩公里長的花崗巖“白石街”,目前都完好地保存在島上。
淇澳島的“白石街”,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特別是具有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淇澳島上威嚴的古炮,沉默的祠堂,長長的“白石街”記載了中國近代史上炎黃子孫第一次以血肉之軀、民族意志、愛國熱誠抗擊列強取得的勝利。
由于種種原因,淇澳島“白石街”這段歷史鮮為人知,人們只知道鴉片戰爭中的民族恥辱,而不知道1833年淇澳島的這一場揚中華之威,長民族志氣的勝利戰斗。
廣東省人民政府對政協委員的提案十分重視,復函說:“淇澳島白石街是珠海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但白石街抗英史一直未經史學家論證與證實。收到該提案后,我們對此十分重視,立即要求珠海市盡快做好淇澳島白石街論證考察,將白石街原有風貌保護下來,使人們在參觀白石街中得到愛國主義教育?!薄坝捎谠撎岚干婕鞍资值氖穼崋栴},需要有一個科學的論證過程,我們將進一步跟進這項工作?!?/p>
為了對提案進行論證和落實,2000年10月和2001年10月,珠海市政府邀請國內著名中外關系史和鴉片戰爭史專家前后兩次召開《淇澳白石街與鴉片戰爭》研討會。
歷史檔案揭示真相
在《淇澳白石街與鴉片戰爭》第一次研討會召開前夕,2000年9月,應邀參加此次研討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蜀永碰巧有機會到英國進行學術交流。在倫敦郊區英國國家檔案館查閱資料時,在英國外交部檔案FO1048東印度公司中文檔中,發現了與淇澳村事件有關的22件原始檔案。這些檔案是當年兩廣總督、澳門同知、香山縣令等地方官員就淇澳村事件寫給東印度公司英國大班的外交文書,詳細記載了沖突的起因和經過。
從這些中文官方檔案看,沖突的導火索是“夷人偷?!薄?833年10月27日,兩廣總督盧坤在致洋商的諭令中說,道光十三年九月初一(1833年10月13日)中午,淇澳村民蘇上品(即蘇亞全)“同村人蔡亞和、鐘亞有、蔡亞幅四人在金星山腳港口捕魚,聽聞郭應端之子郭亞祥叫喊‘夷人偷?!?。蘇上品等上岸看見夷人將牛拉走,蘇上品等將夷人捉獲,帶回村內。該村地保蔡仕仰因系夷人,不能送官。即著蘇上品等將夷人送回?!碑敃r在淇澳一帶活動的外國人皆為停泊在金星門洋面的鴉片船上的外國船員,多數是英國人。盧坤在致洋商的諭令中還說,當日申牌時分(下午3至5時),“夷人擁到該村,約有五十余人,來尋村人打架。村眾驚慌,齊出趕逐。夷人見人多,走避。適有不知名字一夷人落后。蘇上品與蔡亞和、鐘浚泉、鐘亞有等一齊趕上。夷人見蘇上品等追趕,轉身用劍撲斬。蘇上品用刀格抵,致傷夷人左手腕。夷人復用鳥槍向蔡亞和及鐘浚泉毆打。蔡亞和用木棍抵格,毆傷夷人右胳膊。鐘浚泉用木棍毆傷夷人左臁骨。鐘亞有用拳毆傷夷人左眼泡。夷人仍向蘇上品撲毆。蘇上品用刀戳傷夷人肚腹倒地,移時殞命。撿獲夷劍一把、鳥槍一枝。”這個在格斗中被殺的外國水手后知名叫萬利央拿。當天那些被淇澳村民驅趕的外國水手“轉回行至村外,見華人郭名秋同工人黃亞仰在田工作,即上前將郭名秋捉拿下船。黃亞仰叫喊,被夷人放槍打傷。”黃亞仰“傷重醫治不效”,于陰歷九月十七日(10月29日)死亡。在外國鴉片船水手與淇澳村民發生沖突的過程中,他們還“搶去黃牛四頭”。
10月15日(陰歷九月初三),事態嚴重擴大,外國鴉片船隊對淇澳這個中國的和平村莊進行了有組織的武裝襲擊。10月21日,香山縣令田溥在致英國大班的諭令中說:“現據左*7頭村民孫振棉稟稱,伊與弟孫亞福駕艇在淇澳村前海面捕魚,于九月初三日已牌時候,突有夷船三板十余只,駛入村前,施放槍炮,奔避不及,被夷人用鳥槍致傷孫亞福?!?0月22日,兩廣總督盧坤在致洋商盧文錦等的諭令中說:據防夷千總倪應龍署香山協秦副將、署香山縣令田溥面稟,“該夷連日坐駕三板船十余只,向該村施放槍炮,并向該千總言此村不肯順從,應即覆其巢穴等語”。10月27日,根據地方官員的調查結果,他在致洋商的諭令中又說:“初三日,該夷多人復來該村,欲討回夷人,施放槍炮,打爛房屋門扇,該村男婦多人救護。夷人轉回,適孫亞福賣魚經過,被夷人放槍致傷。”
奇怪的是,在英國發現的這批原始檔案沒有提及淇澳居民開炮還擊一事。不知是當地居民未向官府報告,還是清朝官員在對外交涉時故意回避此事。但是,據美國人馬士所著《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提供的史料,當年發起進攻淇澳村的英國鴉片躉船“赫爾克里士”號(Hercules)船長格蘭特(AGrant)曾明確地說,他們進攻淇澳的武裝艇隊曾遭到“火炮射擊”。這種說法與淇澳當地的民間傳說是一致的。
淇澳村事件絕非偶然
1821年(道光元年),道光皇帝頒布嚴厲的禁煙令,外國鴉片走私船被迫從珠江內河的黃埔港等地轉移到外洋。外國鴉片販子利用固定的鴉片躉船從事走私活動。這些躉船冬季停泊在令仃島,西南季風來到的時候,就移泊到金星門、急水門和香港。金星門是淇澳島與大陸唐家鎮之間的海域。1833年,許多外國鴉片船駛入金星門海域停泊。
淇澳位于珠江入??谖鱾?,與澳門和香港相距不遠,鄰近的金星門海域當年是鴉片走私中心。因此,外國殖民主義者曾想控制淇澳。清朝光緒年間的《香山縣志》寫道:“水師提督李增階遣視金星門,東至旗纛澳一百七十余丈汪洋巨浸而水淺,西至唐家村一百四十余丈而水深,欲以十余巨艦載沙石塞之,不果。十三年前,有奸民引洋人如李法測量,蓋欲于此停泊銷售,偷漏關稅,故也。繼又于唐家、淇澳樹表量地,皆繪圖識墨。復于淇澳山建英吉利國旗,大有營造意。因英夷放債,西洋夷質其夷樓土庫,鵲巢鳩居。英夷無駐冬之例,以候帳為名,既盤踞澳門,且欲跨金星而有之,居心殊叵?!眯掳仓愀鄣?,尤利便,不復至?!痹谔幚礓堪拇迨录倪^程中,清朝官員對外國殖民主義者覬覦淇澳的企圖也有所察覺。兩廣總督盧坤在致洋商盧文錦等的諭令中,引用署理香山協秦副將和香山縣令田溥的稟報說:“該夷船向泊伶仃洋面,近移內地金星門,膽敢放槍傷人,并捉去華人,出言不遜。查無另有起釁根由,似為窺踞該處地方。”
正是由于淇澳居民對以英國為首的外國鴉片販子覬覦淇澳的企圖有所警覺,并且通過一些具體事例感受到自己生存權受到的威脅,當外國鴉片販子的武裝艇隊對該村開槍開炮時,他們才義無反顧地自發組織起來開炮還擊。
賠款修路完全可能
關于利用鴉片販子賠款修筑白石街一事,至今仍未找到文獻資料加以證實。但是,對淇澳村事件進行研究的專家普遍認為可能會有賠款一事,只是對賠款來源,看法各不相同。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費成康研究員認為,當地有英國鴉片販子與淇澳居民舉行談判的傳說。英國鴉片販子要將金星門一帶作為長期的活動基地,還需要在當地購買食物,汲取淡水,直至雇用民工。因此,舉行和平談判以善后,是武裝沖突失利后英國人必然的選擇。英國鴉片販子被迫賠款,則是這場談判的合理結局。他指出,直到20世紀中期,即使在富庶的江南水鄉,都很少見到一個村莊建有長達兩公里的環村石街,何況在珠江口一個貧窮的小島之上。如果沒有一筆特殊的款項,很難設想當地居民會集巨資來修建這么一條在當時偏僻的小島可視為十分“豪華”的街道。如果這條道路系當地富戶捐資建成,他們造福地方的功德必定會被居民們,特別是他們的子孫后代傳誦,直至會被載入地方志??梢?,修建這條白石街的經費應當如同當地居民的口述,來自外國人的賠款。
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存寬研究員表示相信淇澳村民曾經得到3000兩白銀的賠償金并用來修筑了淇澳的白石街,畢竟民間傳說不會全然事出無因。但他對英國人打白旗投降并自愿賠款白銀3000兩的說法頗表懷疑。他說,英方文獻只說了沖突后“駛回各船”,并未談及“打白旗求和”及賠款3000兩的事。英國東印度公司特選委員會不會做這樣的事,因為它一再宣布對該公司以外的英船的所作所為不負任何責任。格蘭特船長更不會做這件事。此人本是個只相信暴力的惡棍,絕不會出面求和賠款,因為他自恃鴉片販子的力量大于淇澳村居民。唯一的可能是那些從鴉片走私中得利、八面玲瓏的行商們,他們為了個人的利益,有可能自掏腰包給淇澳村民白銀3000兩,以冒充英國人付與他們的賠款,因為從文獻資料看,為了平息淇澳居民的憤恨和顧全兩廣總督的面子,行商們曾經在澳門用金錢收買一個黑人,讓他冒充殺死淇澳村民的兇手。
歷史結論重新改寫
2000年和2001年,以在英國發現的檔案資料為基礎,國內一批中外關系史專家對鴉片戰爭前的淇澳村事件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澄清了一些混亂的說法,努力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
關于1836年淇澳居民抗擊美國人入侵的說法,劉存寬研究員說,遍查有關文獻資料,均找不到1836年淇澳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記載。島上發現的兩塊外國人墓碑,碑文均無一字涉及1836年美英船只與淇澳居民發生過沖突的事。他認為,1836年美國人與淇澳居民發生較大規模武裝沖突的說法主觀臆斷的成分較大,值得懷疑。這種說法極可能是對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爭的時間錯位和張冠李戴。它的出現與當時國內的政治形勢有關,也因為當時作者沒有條件接觸中文原始檔案和外文資料。
當地有一種傳說,在1833年的戰斗中,蔡二好炮手操炮打中“番鬼佬”的船。當地政府還根據民間傳說,在淇澳土炮臺遺址上,豎起了神炮手蔡義(即蔡二)塑像。專家們指出,據《香山縣鄉土志》記載,蔡二是土匪,并有與夷人勾結之事,與淇澳村事件并無關系?,F存淇澳天后廟的《重建天后圣母碑記》上刻有“右祀蔡二將軍”的字樣??梢娏⒈畷r蔡二已去世。此碑立于道光癸已仲夏,即1833年農歷5月。但淇澳居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戰斗發生在當年農歷9月。蔡二不可能參與此場戰斗。
長期以來,國內史學界普遍認為,發生在1841年5月的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是中國人民自發反抗外國資本主義的第一場戰斗”。專家們對淇澳問題的研究卻推翻了這個結論,部分地改寫了中外關系史。專家們指出,淇澳島居民自發武裝抗英事件發生在鴉片戰爭前七年,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前八年。其規模不及三元里抗英斗爭,更遠不及1840年爆發的抗英戰爭。然而它卻最早暴露了中國人民與英國侵略者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性,預告了鴉片戰爭和更大規模的人民自發反英斗爭的必然到來。從這個意義上說,1833年淇澳人民的抗英事件是鴉片戰爭的一個早期信號,也是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爭的序曲。
2003年10月15日是淇澳居民反侵略斗爭170周年紀念日。為了追思先輩的斗爭事跡,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珠海市政府邀請專家協助,編輯了《揭開淇澳歷史之謎——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爭文集》,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他們還在堅立雕像,修建紀念廣場,準備在紀念日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終于得到了肯定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