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我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我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獲得完全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40年前的那天,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中國大地,深秋的夜晚,首都長安街上蜂擁的人群,追逐著散發原子彈爆炸成功號外的大卡車。全國各地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沉浸在歡騰的海洋中。
毛澤東對研制原子彈的決策
1945年8月13日,美國人在廣島投下了原子彈,幾天以后,毛澤東在延安的一次干部會議上說:“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爭?不能!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斗爭,原子彈只是空的?!?/p>
1946年8月6日,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棗園樹下采訪了毛澤東,毛澤東說出了流傳于世的一句話“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只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國科學院院長、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居里夫人的女婿,約里奧·居里,讓從法國回國的中國科學家傳話給毛澤東:“請轉告毛澤東同志,你們要反對核武器,自己就應該先擁有核武器。”
1950年,朝鮮半島爆發戰爭,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抗擊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志愿軍在甚為劣勢裝備的條件下,英勇無比,猛烈進攻,取得節節勝利,美國軍隊潰不成軍。美國的當權者為了挽回敗局,曾多次企圖對中國使用原子彈。1950年11月30日,合眾社報導,杜魯門總統說:“他已考慮同朝鮮戰場有聯系的原子彈問題?!泵缆撋缫搽S即報導,“杜魯門總統正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來對付中國共產黨人,如果有必要這樣做的話”。1952年,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12月去朝鮮“訪問”,1953年初,他下達命令,將攜帶核彈頭的導彈秘密運到日本的沖繩島。1955年,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解放了一江山島和大成島,美國國會正式通過授權,總統可以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根據這一授權,美國軍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彈攻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多種方案。
毛澤東面對美國當權者不斷對中國進行的核威脅,他以超常的智慧完全意識到,為什么美國當權者動輒就要向我國進行核打擊,為什么美國敢于這樣做,這是因為我們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及其運載工具,中國沒有核遏制力量,沒有同樣的打擊報復手段,沒有抗衡的力量。
毛澤東面對國際形勢變化的現實,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從對原子彈在戰略上蔑視,逐步在戰術上重視起來。
1954年秋,我國最初發現有鈾礦。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聽取李四光、劉杰、錢三強的匯報。匯報人把鈾礦石標本和探測放射性的蓋革計數器拿到會上,當場演示。毛澤東十分高興地說:“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出更多的鈾礦來。解放以來,我們也訓練了一些人,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下去,一定可以搞起來?!彼€強調說:“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么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边@是一次對中國核工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它作出了中國要發展核工業的戰略決策,標志著核工業建設的開始。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我們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58年,毛澤東正式論斷:“原子彈就是這么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說你不算數,那么好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之日,正是赫魯曉夫被趕下臺之時
1954年,毛澤東對來訪的赫魯曉夫提出,能 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給中國以援助。
1956年10月3日,中蘇兩國領導人舉行最高級會議,在會上毛澤東向赫魯曉夫提出:“我們對原子彈、核武器感興趣,今天想同你們商量,希望你們在這方面對我們有所幫助,使我們有所建樹,總之,我們也想搞這項工業?!?/p>
赫魯曉夫每次都是以搞原子彈要花費很多錢,有蘇聯的核保護傘就行了,核武器貯存時間長了,還要變質淘汰,重新投資生產,中國不必再搞為借口,搪塞過去。
1956年,國際形勢發生了急劇性變化,先后發生了波蘭和匈牙利事件,這兩個國家倒戈,不再聽從赫魯曉夫的指揮棒,此時,赫魯曉夫迫切需要中國對他的支持,在其向中國援助尖端技術的問題上,改變了原來的態度,有了松動,出現轉機。
中蘇兩國經過多次談判,于1957年10月,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此項協議主要內容是援助中國研制原子彈,其具體內容為:
蘇聯同意援助中國研制原子彈,蘇聯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技術資料;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包括原子彈、導彈在內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術;蘇聯派有關專家來華幫助開展研制工作。
但是,好景不長,蘇聯援助中國研制原子彈的協議,只執行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出現了問題。中蘇兩黨出現政治分歧,并進而擴大到國家關系的惡化。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前夕,向中共中央發來一封信,改變了原來協議的承諾。他在信中說:蘇聯正與美國、英國進行禁止試驗核武器協議的談判,他以蘇美兩國首腦即將在戴維營舉行會談為由,提出所謂為了避免禁止核武器談判受到影響,不利于達成協議,蘇聯政府決定兩年內不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赫魯曉夫從戴維營回來后,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正式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盡管中國政府一再挽留,赫魯曉夫一意孤行,于1960年8月23日,將在我國核工業系統工作的二百多名蘇聯專家全部撤走回國,并且把重要的圖紙資料全部帶走,特別嚴重的是,蘇聯原來援助中國建設的核工廠,有的建設了一半,有的還未完全建成,蘇聯也停止了向中國提供原來訂購的配套設備。
在嚴峻形勢的壓力下,毛澤東認定只有一條路,自己動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彈。他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帳是很難還的?!?/p>
核工業戰線的廣大職工頂住壓力,奮發圖強,先后排列出了數千個技術難題。
1962年12月,包頭核燃料元件廠投料生產出四氟化鈾;1963年3月,完成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1963年8月23日,完成衡陽鈾水冶廠第一期工程并試生產;1963年11月29日,酒泉六氟化鈾工廠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產品;1963年12月24日,同步聚焦爆轟試驗產生中子試驗成功;1964年1月14日,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的濃縮鈾,鈾—235;1964年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彈上用的核部件;1964年6月6日,在青海海晏地區核武器研制基地,爆炸試驗一顆準原子彈(除未裝核材料以外,其他均是未來原子彈爆炸時用的實物),取得理想的效果。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研制原子彈的歷史上,取得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的輝煌成果。幾乎是同一天,赫魯曉夫被他的同伴趕下臺,撤銷了他的一切職務。
勒緊腰帶也要研制出原子彈
1959年下半年,國家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局面,糧食和副食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緊缺,實行定量供應,許多人吃不飽肚子,甚至傳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都不吃肉了。
在此嚴峻的經濟困難時期,對是否繼續研制原子彈,國家領導層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一是上馬,繼續研制下去;一是暫時下馬,等經濟好轉以后再研制。中央領導對兩種意見進行了多次討論,周恩來和陳毅、賀龍、聶榮臻、葉劍英等老帥,堅決主張繼續上馬。陳毅有一個代表性的說法:“就是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绷直氘敃r在召見研制核武器的科技人員談話時,也說了一句話:“就是用柴火燒,也要把原子彈燒響?!敝鲝埾埋R的人也不少,他們認為國家應該先集中人力、財力把經濟搞上去,再搞原子彈更為穩妥和有效。劉少奇權衡兩種意見后,提出先摸清情況,再作決定,并上報毛澤東,得到毛澤東的認可。
1961年10月9日到11月初,張愛萍副總長受中央的委托,會同當時的國家科委副主任劉西堯、核工業部部長劉杰等人,進行調查研究。
1961年11月14日,張愛萍等人向中央送上《關于原子能工業建設基本情況和急待解決的問題》的報告。報告的中心內容是,根據原子能工業目前的建設情況,1962年是關鍵一年,只要中央領導同志親自領導、親自負責,其他各項保障跟上去,采取保重點的辦法,1964年研制成核武器,并進行核試驗是有可能實現的。鄧小平主持書記處會議,對此報告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劉少奇、周恩來也參加了這次會議,最后,會議同意報告的建議,上報毛澤東,經毛澤東親自批準,最后決定,研制原子彈還是繼續上馬。
1962年9月核工業部正式向中共中央寫了報告,提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兩年規劃”。劉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了這個報告。為加強對原子彈研制的領導,中央組建兩彈最高領導機構——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由周恩來任主任委員,賀龍、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聶榮臻、羅瑞卿、趙爾陸、張愛萍、劉杰等為委員,上報毛澤東。毛澤東于1962年11月3日對時任國務院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的《關于發展我國原子彈工業的報告》批示:“很好,照辦。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
當時,正是我國經濟困難時期,核武器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每天走出食堂都說還沒吃飽,回到研究室開展工作,兩個多小時后,肚子就提抗議了。有的人拿醬油沖一杯湯;有的人挖一勺黃色古巴糖,沖一杯糖水;還有的人拿出伊拉克蜜棗,含到嘴里?!凹硬秃蟆庇致耦^科研工作。兩彈元勛鄧稼先是院理論部主任,他的岳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德珩,有時支援他一點糧票。他拿這點糧票,作為獎勵,誰的理論計算又快又好,他獎勵誰幾兩糧票。當時從事國家尖端技術的人員,能得到幾兩糧票,喜出望外,這是一種最高獎賞。得不到糧票的還有不少人,都對他說:“老鄧,我們餓……”鄧稼先外出時就想辦法買幾包餅干,每人分上兩塊。
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朱光亞從長城外爆炸物理試驗場回來,途中買了一點尚未成熟的青杏子,回到院內送了幾個給時任院學術秘書的張開善,因快要下班了,正是饑餓的時候,他既沒洗手又沒有洗杏子,瞬間吃進肚里,是苦是澀是酸,不知道,但感覺有了點力氣,又繼續加了一會兒班。看著窗外還未落山的太陽,他說了一句話,“光亞同志今天真是雪中送炭”。
遠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百萬大軍在那里從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羅布泊本來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樹葉、沙棗樹籽,甚至駱駝草,都被他們拿來充饑了。
聶榮臻元帥說:“我以革命的名義向大家募捐,請求你們立即搞一點糧食和副食支援我們的試驗基地吧,我們的科技人員太苦了,他們能不能活下來,是關系到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闭窃谌绱死щy的情況下,一批忍饑挨餓的科技人員,經過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拼搏,終于把原子彈搞出來。有了他們艱苦奮斗的閃光精神,才有我們今天的強大中國。
群英協同,奮力攻關
自1958年起,為了迎接蘇聯援助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到來,核武器研究院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一個專用廠房和相應配套的研究室;廣大科技人員突擊學俄文,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用上了,全院各個場所,一片俄語聲,好似俄語研究院;所有的人都在盼望早日得到樣品和圖紙資料,早日上馬,早日出成果。
1959年,來了一位蘇聯專家,他對原子彈的技術問題只字不提,怎么問,他都不說,只是重復一句話,“你們都去工廠實習”。他的口袋里裝著一本資料,上班拿出來看看,下班帶走,從不讓中國人接觸,有人生氣給他起了個外號“啞巴和尚”。
到了1960年下半年,連這個“啞巴和尚”也不來了。院領導傳達了赫魯曉夫的行徑,以及中央的決心:“自力更生,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p>
與此同時,國家為核武器研究院向全國選調科學家和技術骨干、調來的國際上知名專家有: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在英國獲得兩個博士學位、第一個在英國擔任教授的彭桓武,著名物理學家、反西格馬負超子發現者王淦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還有鄧稼先、周光召、朱光亞、陳能寬、程開甲等才華橫溢的科技專家。他們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排除阻擾,回到國內,隱姓埋名,帶領核武器研究院廣大科技人員,施展智慧,奮力攻關,為我國研制原子彈成功,做出了貢獻。
當時任核工業部副部長的錢三強,他1946年和夫人何澤慧在法國居里夫人試驗室,利用核乳膠技術先后發現核鈾裂變的“三裂變”、“四裂變”現象,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并由此而引發一系列的核物理研究。錢三強和何澤慧也不定期的來核武器研究院參加學術討論會,發表了不少寶貴的見解。
核武器研究院在院長李覺將軍的主持下,很快組建成三大部——理論部、試驗部、總體部,排列出研制原子彈的各項技術關,分配到各研究室,再分工到各研究小組和個人。
在長城外,建立起小型爆炸物理試驗場,開展試驗工作;在青海草原建立起大型爆炸物理試驗場和特種炸藥澆注車間,以及其他相應配套的電子測試、自動控制、精密機械加工等場所。夜晚,各研究室仍然燈火通明,大、小爆炸物理試驗場試驗爆炸聲遙相呼應,試驗數據不斷報來,技術難關接連被攻下,取得可喜的進展。
重大技術關——同步聚焦被突破
美國人在1945年制造出三顆原子彈,其中兩顆是“內爆”型,一顆是“槍法”型,在廣島投下的是“槍法”型,在本國本土進行試驗和在長崎投下的是“內爆”型。據1960年7月17日《紐約時報》報道,“內爆”型原子彈如果研制成功,就表明下一步可能研制出氫彈。
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采用“內爆”型。所謂“內爆”型是將大量高效能炸藥起爆的能量壓向內心,產生高溫高壓,將內心里的核燃料壓縮后產生核裂變,釋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難的問題在于炸藥起爆后,能量并不是完全向內心壓縮,而是向四周擴散,這就無法實現核裂變。
從60年代開始,關于國際原子能技術的許多報道,曾多次提到同步聚焦這一問題,但是如何解決這一技術問題,誰也沒有說,也沒有關于這一技術內容和實現手段的報道。
要解決這一重大技術關,就是如何使炸藥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學家把這一技術問題叫做同步聚焦。通俗的概念是,將炸藥起爆時要同步,爆炸后的能量要完全聚焦,壓向內心。
面對原子彈能否研制成功的同步聚焦的技術關,科技人員經過無數次的理論計算和試驗,從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從局部到整體。1963年12月24日,進行1∶2核裝置的首次同步聚焦爆轟試驗,實現了炸藥起爆的能量完全壓向內心,所產生的高溫高壓,完全可以產生需要的中子,從而可以使核材料產生裂變的目標。同步聚焦技術關成功突破了。
1964年6月6日,在青海核試驗研制基地爆炸的這顆準原子彈,更進一步證實了同步聚焦的技術關完全突破。準原子彈雖然中心沒有裝核材料,但在內心裝有一個中子源,只有當同步聚焦實現后,在產生壓向內心的高溫高壓作用下,中子源才能釋放出中子。試驗結果,許多臺示波器和其他記錄儀器,都測到了中子。當科技人員看到示波器記錄下來的中子軌跡圖像時,都喜笑顏開。這時,一位技術人員,胡子挺長,頭發更長,他說:“對不起!我要去睡覺?!笔前。∥覀兊目茖W技術人員不知忘我奮戰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才取得了今天的碩果。據說,他這一覺睡了三天。他們太累了。
核心材料——鈾—235研制出來
1964年初,國務院國防工辦在常務副主任趙爾陸上將的主持下,召開國防各工業部部長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核工業部、航空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兵器工業部、造船工業部、導彈工業部和有關的民用工業部領導,核工業部部長劉杰在會上高興地說,“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核材料鈾—235,已經研制出來了”。大家聽了甚為興奮,趙爾陸上將說,“好!那好!我們已經有了糧食,有了糧食,我們就可以做飯了”。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小范圍內公開這一最絕密的消息。
鈾—235是原子彈的核心材料。在自然界天然鈾中主要包含兩種鈾的同位素,即鈾—238和鈾—235,其中可裂變的鈾—235只占天然鈾的0.714%,其他基本上為不可裂變的鈾—238。用做核武器裝料的濃縮鈾,鈾—235的含量必需占到90%以上。可見要實現這一要求,是極為艱巨的技術接力工程。從探礦、選礦、開采,到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從南方的礦山開挖和選礦加工,由粗加工到細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步的篩選,一步步的提取,將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廠再加工,再送到西部工廠,經過最關鍵的同位素分離后,提取到高濃鈾。整個工藝流程要經過大半個中國,每道工序都有極嚴格的技術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藝要求之細、技術要求之強、不是行家里手,是完不成的。中國核工業戰線的科技人員、工人,為此付出的辛勤勞動,應該載入史冊。
毛澤東一言定乾坤
1964年9月9日,張愛萍和劉西堯向中央專門委員會呈報《首次核試驗的準備情況和正式試驗工作安排匯報提綱》,提綱得到批準后,中央任命張愛萍為首次核試驗總指揮,劉西堯為副總指揮。
1964年9月16日和9月17日,周恩來主持第九次中央專門委員會,聽取情況匯報,詳細研究核試驗準備情況。由于當時中蘇關系破裂,美國急于想知道中國是否會加速自行發展核武器,在我國周邊建立了二十多個監聽站,三十多個測向站,利用間諜衛星和高空偵察機竊取我國有關核試驗的情報,并多次發出要打擊中國核基地的核威脅。周恩來在會上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后,提出兩種方案,一是暫不試驗,繼續發展核技術;二是不懼怕核威脅,盡早進行核試驗。
兩種方案很快上報給毛澤東。不久,毛澤東表態:“既然核武器不一定能用,就應該盡早試驗?!币谎远ㄇぁ拇藭r,核爆炸工作進入倒計時。
1964年9月23日下午,周恩來召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杰、劉西堯等人,傳達了毛澤東和中央常委的決定,其內容是:“原子彈的確是嚇人的,主席有更大的戰略想法,不一定用,既然是嚇人的,就要早響?!?/p>
1964年10月14日,張愛萍在新疆核試驗基地,向中國首次核試驗委員會全體成員宣布中央的命令:經中央軍委研究決定,原子彈試驗的零點時間定為1964年10月16日15時(北京時間)。零點時間即核爆炸時間。
1964年10月14日下午7時19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吊裝到羅布泊地區一個102米高的鐵塔頂部。此時站在鐵塔上,極目遠眺,在一定的距離和位置上,安裝著效應試驗的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艦艇、各種車輛、建筑群體以及各類生物等,這里就好像大戰前的戰場一樣,甚為壯觀。
1964年10月16日早晨6點30分,完成了爆炸前的最后一項準備工作——聯結雷管,隨即全體工作人員陸續撤離爆炸試驗現場,最后一批人員12時56分撤離完畢。
1964年10月16日下午2時59分40秒,主控站操作人員按下原子彈起爆按鈕。
零點一到,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云翻滾而起,直上藍天。
張愛萍拿起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辦公室的專線電話,興奮地向周恩來報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來第一句話就問:“是不是真的核爆炸?你們能不能肯定這是核爆炸?”張愛萍報告,我們已看到火球,蘑菇云正在上升,鐵塔已經消失。周恩來當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彈研制和參加試驗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隨即,趕到人民大會堂報告了毛澤東。毛澤東聽到這一報告后,也嚴謹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繼續查清楚”。又說:“讓外國人先報道,我們再發表?!?/p>
這次核爆炸產生的地震波非同小可,繞地球轉了好幾圈,國際權威測量臺——瑞典烏菩薩拉大學觀測臺,也測到了這次爆炸所發出的震波能量。
原子彈是全國大力協同的成果
在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物理爆炸試驗、各項主要技術關突破、核材料生產等方面,都必須由核工業部負責研究解決。但是,原子彈的其他相關部件、器件、測試手段,以及相關的配套協作工程,卻涉及到國防各工業部門、民用部門、科學研究部門、大專院校、各軍種、兵種許多部門,是一件了不起的全國系統配套工程。
我們曾過目過一個協作配套項目表,僅中央各部、中國科學院、部隊科研生產部門以及地方工業部門就有數十家,九百多項重要的配套項目直接與原子彈爆炸有關,涉及航空、冶金、機械、電氣、電子、輕工、化工等許多行業。
在鈾—235分離擴散濃縮工藝中,在整個擴散機系統中,有一個關鍵設備是分離膜,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所和冶金部鋼鐵研究院聯合奮力攻關而研制成功的;從鈾礦石中提取金屬鈾的離子交換樹脂,是由化工部的有關研究所科技人員努力鉆研而研制成功的,并投入了生產;在核工業中,需要大量的設備和儀器、儀表,一機部專門劃撥出工廠,改造后專門制造為核工業配套的核設備和儀器、儀表。
再舉幾個例子,將原子彈托舉起來的鐵塔,是北京金屬結構廠等工廠生產的,鐵塔是無縫鋼管自立式鐵架,共有8647個構件,從北京運到新疆戈壁灘,再在罕無人煙的戈壁荒漠上安裝成功,其工程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1964年6月26日鐵塔安裝成功,成為羅布泊地區高大雄偉而獨特的景觀。爆炸前,每個人都要帶上一副防止核輻射的眼鏡,是民用工業生產的。還有從新疆境內主要火車站向核基地運輸龐大的物資和人員,大量的解放牌汽車,一條一條長龍通向羅布泊,從天上往下看極為壯觀。這些汽車是機械工業部生產的。還有許多測試儀器,如高速照相機、特殊示波器、精密天平、精密電表等等,缺一不可。總之,各行各業都為原子彈爆炸出了力。
再要補充一點的是,當核試驗基地急需運輸車輛時,北京市決定把剛領到的400輛解放牌汽車,全部調撥給基地,當核試驗基地接到這些嶄新的汽車時,接收的士兵和軍官都感動的流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