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查閱資料時,看到朱家驊檔案中有一件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處長葉楚傖致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朱家驊的一封信,內容為商討統一建國同志會《信約》事。全文為:
騮先先生大鑒,奉總裁交下參政員梁漱溟、黃炎培等所擬統一建國同志會信約一件,飭加研究,茲定于下星期一(十二月十八日)紀念周后商談。專函奉約,即頌勛祺。葉楚傖敬啟。
該信末尾還有一段文字,云:“附抄統一建國同志會信約一件,會談時請攜帶?!贝撕醋⒚髂攴?,但據統一建國同志會之成立時間判斷,無疑是1940年之事。
函中所附的《統一建國同志會信約》,即葉楚傖所說的“參政員梁漱溟、黃炎培等所擬統一建國同志會信約”,《信約》文字大體與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之《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所收者相同,但某些措辭字句則很值得注意,故特錄如下:
統一建國同志會信約
一、吾人以誠意接受三民主義為抗戰建國最高原則,以全力贊助其徹底實行,并強調“國家至上,民族至上”。
二、吾人以最純潔的心情,擁護蔣先生為中華民國領袖,并力促其領袖地位法律化。
三、吾人認定:中國今后惟需以建設完成革命,從進步達到平等;一切民族社會內之斗爭及破壞行為,無復必要,在所反對。
四、吾人相信:中國今后須為有方針有計劃之建設,此建設包括新政治、新經濟,乃至整個新社會文化之建設而言,且彼此間須為有機的配合。凡今日一切無方針、無計劃,缺乏有機配合之建設工作,皆所反對,而要求其改進。
五、吾人承認中國今日較之以前已進于統一;但為對外抗戰,對內建設,吾人要求為更進一步之統一。今日之統一,非出于武力,而為國人抗日要求之一致所形成。今后仍應本此方向以求之;務于國人之意志集中、意志統一上,求得國家之統一。
六、吾人主張憲法頒布后,立即成立憲政政府,凡一切抵觸憲法之設施,應即中止;一切抵觸憲法之法令,應即宣告無效。
七、凡遵守憲法之各黨派,一律以平等地位分別公開存在;但各單位應有一聯系之統一組織,以共努力為國是國策之決定與推行。
八、一切軍隊屬于國家,統一指揮,統一編制,并主張切實整軍,以充實國防實力。
九、吾人不贊成以政權或武力推行黨務,并嚴格反對一切內戰。
十、吾人要求吏治之清明,而以鏟除貪污節約浪費為其最低條件。
十一、吾人主張現役軍人宜專心國防,在學青年宜篤志學業,不宜令其參與政黨活動。
十二、吾人主張尊重思想學術之自由。
上述之文,除了個別筆誤外,至少有五處與《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以下簡稱《民盟歷史文獻》)中的《信約》有異:
其一,第三條中的“一切民族社會內之斗爭”,在《民盟歷史文獻》中為“一切國內暴力之斗爭”。
其二,第四條中的末句“凡今日一切無方針、無計劃,缺乏有機配合之建設工作,皆所反對,而要求其改進”,為《民盟歷史文獻》中所無。
其三,第六條中“成立憲政政府”前,《民盟歷史文獻》尚有“實行憲政”四字。
其四,第七條中的“一律以平等地位分別公開存在”之句,《民盟歷史文獻》無“分別”二字;“各單位應有一聯系之統一組織”,《民盟歷史文獻》為“但各單位間應有一聯系之組織”。
其五,第十條“吾人主張現役軍人宜專心國防”后,《民盟歷史文獻》有“一般事務官吏宜盡瘁職務”之句。
以上之異,不完全出于潤色之需,尤其是“一切國內暴力之斗爭”代之為“一切民族社會內之斗爭”,顯系避免刺激國民黨中樞。
眾所周知,1939年9月召開的國民參政會一屆四次大會上,左舜生、張君勱、章伯鈞三大在野黨領袖聯名領銜提出《請結束黨治立施憲政以安定人心發揚民力而利抗戰案》和《改革政治以應付非常局面案》時,陳紹禹、江恒源、張申府、王造時及孔庚等,也分別領銜提出了《請政府明令保障各抗日黨派合法地位案》、《為決定立國大計解除根本糾紛謹提具五項意見建議政府請求采納施行案》、《建議集中人才辦法案》、《為加緊精誠團結以增強抗戰力量而保證最后勝利案》,和《請政府遵照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定期召集國民大會制定憲法開始憲政案》??箲鸨l后的第一次憲政運動,即由此發韌。雖然這次憲政運動由于國民黨不肯放棄一黨專政,而最終被壓制了下去,但在野黨派間的互為聲援,則為它們走向合作奠定了基礎。
當時,國共間的軍事糾紛已開始頻頻發生。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通過防共、限共、反共、溶共的《限制異黨活動辦法》,隨即便接連發生龍州堡事件、瓦窯堡事件、博山慘案、旬邑事件、深縣慘案、平江慘案、竹溝慘案等一系列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件。在急需全國團結抗戰形勢下,這一局面令在野黨派感到十分憂慮。
與此同時,處于國共之間的在野黨派,其自身發展也受到嚴重威脅。例如,國民黨西康省黨部和特務機關獲知青年黨人劉東巖擔任西康縣長并有所活動時,便由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出面,下令西康省府主席劉文輝將劉東巖免職,并且責令國民參政會特務秘書兼議事組主任雷震轉告青年黨參政員李璜,要其嚴令劉東巖不得有政黨活動。李璜聽后極為氣憤,反問“國民黨為什么可以在地方上活動,而青年黨則不可,這豈不是只許國民黨放火,不許青年黨點燈嗎?”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正是鑒于上述內外因素,使在國民參政會中互為聲援的國社黨、青年黨、第三黨、鄉建派等中間黨派領袖,為了自存,也為了調解國內矛盾而產生了組織上聯合起來的計劃,中國民主同盟的前身“統一建國同志會”,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的。
1939年11月23日,國社黨羅隆基、羅文干、胡石青,青年黨曾琦、左舜生、李璜、余家菊,第三黨章伯鈞、丘哲,職教社黃炎培、江問漁、冷遹,鄉建派梁漱溟,救國會沈鈞儒、鄒韜奮、張申府、章乃器,以及無黨派所屬的張瀾、光升等,在重慶青年會餐廳正式成立“統一建國同志會”。
統一建國同志會的成立動機,梁漱溟解釋說是“鑒于國共不協,隱憂實大”,故“結合國共以外之各黨派暨在野人物,進以求全國之團結抗敵,退亦將抑止內戰”。但是,成立會上確定的宗旨卻較為含蓄,僅僅定為“集合各方熱心國事之上層人士,共就事實,探討國事政策,以求意見之統一,促成行動之團結”。會上,還通過了申明“以鞏固統一,積極建國為幟志”的八條《簡章》,和由章乃器、左舜生起草,沈鈞儒、梁漱溟等共負審查之責的十二條《信約》。
毫無疑問,以上兩個文件中,《信約》的意義最為重大。它首先明確了自身的任務,表示要“以誠意接受三民主義為抗戰建國最高原則”,“并強調‘國家至上,民族至上’”;愿“擁護蔣先生為中華民國領袖,并力促其領袖地位之法律化”;同時“認定中國今后唯需以建設完成革命,從進步達到平等”,反對“暴力斗爭及破壞行動”。在國內建設方面,它主張“有方針有計劃”的建設新政治、新經濟、新文化,因此在目前形勢下主張國家統一,但須“于國人之意志集中、意志統一之上,求得國家之統一”。綜觀《信約》,雖然確定的僅僅是近期爭取實現的目標與工作任務,尚未指出中國究竟應該建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然而它畢竟具有臨時政治綱領的性質。
統一建國同志會雖然是以個人身份組成的帶有俱樂部性質的團體,但在國民黨一黨專政體制下,這顯然是個另立山頭的苗頭。為了取得國民黨的諒解和認可,統一建國同志會同仁決定將《信約》呈交蔣介石,并推黃炎培、梁漱溟代表面陳一切。這個《信約》,是黃炎培親自交給王世杰、張群的,當時還請王、張二人代約謁蔣日期。
11月29日,蔣介石約見黃炎培、梁漱溟,黃因事赴瀘州,故只有梁漱溟一人前往。蔣介石談話的情況,梁漱溟是這樣記錄的:“我說明本會成立動機,是受黨派問題刺激,而以求大局好轉自任。蔣先生屢次要我們說公道話,而不知道我們說話甚難。我們說一句話批評政府,則被人指為接近共產黨或站在某一邊了。我們說一句話指謫到共產黨,又被人指為接近政府,或為國民黨利用,仿佛我們就沒有我們的立場,只能以人家的立場為立場,這是非常痛苦的。這樣將全國人逼成兩面相對,于大局極不好。于大局不利的,即于政府不利。我們聯合起來,就是在形成第三者的立場。我公既以說公道話相期勉,先要給我們說公道話的地位,那就是許可我們有此一聯合?!?/p>
其時,不知道是蔣介石已看到了《信約》文本,還是為了示以寬容,故表示諒許。隨后,蔣問統一建國同志會有哪些人,梁漱溟數了數,當數到救國會的沈鈞儒、鄒韜奮時,特別說:“以我所知,他們兩位并沒有成見的,與其讓他們在這一組織的外面,還不如約在里面?!?/p>
會見罷,王世杰送梁漱溟回寓所。路上,王帶著打探的口氣問道:你們這是一個政黨了。梁回答說:“不是,這是為了當前問題的一種聯合而已。當前問題有分裂內戰的危險,我們誓本國民立場,堅決反對;‘統一建國’的標題正為此而來。現在參加的,各方面人都有。彼此間,還有不少距離,須得慢慢增進彼此間的了解??v有人想組黨,現在亦說不上。在我個人則根本不承認中國的多黨制是合理的?!绷菏榈脑捠菫榱讼龂顸h的顧慮,他深知統一建國同志會要獲得國民黨的承認,這個前提是不可缺少的。
從梁漱溟的記載看,似乎蔣介石對統一建國同志會的成立有所默許,然而他應該意識到,這不過是蔣介石的一種口是心非伎倆。假使11月29日蔣介石在召見梁漱溟時果真對統一建國同志會有所默許的話,又何必責成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對《信約》“飭加研究”呢。
在本文開頭所引的葉楚傖致朱家驊函上,還有朱家驊的親筆批示,文為:“查葉先生關于此事之第二次來函復:該會不可予以承認,附件詳加評述?!痹u述的結論,也保存在朱家驊檔案中。這個從未披露過的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意見,從九個方面批駁了《信約》。其全文為:
綜觀該會信約十二條,有與本黨主張大體相同者,有昧于事實,應予辨正者,亦有自相矛盾者,茲分別評述如左:
一、本黨矢志奉行三民主義,創建中華民國,其歷次根據主義所制訂之政綱政策,全國國民奉行之程度,容有參差,衷心之悅服,復似無二致。蔣先生為三民主義之最忠實信徒,亦為全黨所愛戴之領袖,本黨及本黨領袖法律上之地位如何,自有公論,似不待“力促”也。
二、以建設完成革命,乃本黨建國后一貫之主張,是以凡有挑撥國內民族感情,或主張階級斗爭破壞社會秩序者,本黨均設法消弭不余遺力也。
三、本黨之建設,有總理遺著《建國方略》為最高之準繩,有歷次大會決議為原則上之指示,最近五屆六次全會更昭告全體黨員務須注重于民生主義之實踐,不可謂為無方針無計劃也。至于中央或地方政府之建設工作,容有思慮未周,步驟不齊者,此正有待賢智之士,共抒卓見,貢獻政府,以資改進者也。
四、本黨總理所創之三民主義,目前除敵人卵翼下之叛徒外,全國國民罔不信從,全國國民之意志,果能始終集中統一于此,國家之統一自有不待言者。
五、憲法之施行,有一定之程序,其實施之程序如何,要待國民大會之決定,憲政政府似非可隨憲法之頒布而立即成立者。本黨總理對于憲政之施行,在建國大綱中,曾有明確之指示,該會既以誠意接受三民主義為抗戰建國最高原則,對于三民主義并行不悖之建國大綱,當亦無間言也。
六、三民主義為抗戰建國最高原則,在此原則下所制訂之憲法,自無違背三民主義之理,是以凡遵守憲法之各黨派,亦即為遵守三民主義之各黨派,其可以公開存在,自不成問題。惟本黨為始終奉行三民主義之組織,本黨所決定之國是國策,當永以三民主義為依據,各黨派如不須有一聯系組織則已,如須有一組織,自非本黨莫屬也。
七、本黨向以黨的力量透過政府軍隊而及于兵民,從未籍政權或武力以推進黨務。試觀本黨總章第一條對黨員資格之規定,一則曰“志愿接受”,再則曰“請求入黨”,其無絲毫假借外力,迫促非黨員加入本黨之意可知,舉一反三,不言可喻。又自本黨秉政以來,對違背三民主義叛徒之討伐,事誠有之,然此不能謬指為內戰也。今后舉國誠能奉行三民主義,自然欣合無間矣。
八、現役軍人專心國防為不易之理,抗戰成功憲政大行之日,軍人秉政之一時現象自不再有。本黨對在學之青年,最近決定不再征求入黨,但學生愿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者,仍聽其入團,因青年團為訓練青年之機構,而非推行黨務之機構也。
九、思想學術之自由不成問題,但以背謬之思想——違背抗戰建國最高原則三民主義之思想——散布社會,從事煽惑者,為穩固抗戰建國大計,似不能不繩之以法也。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的這個意見,首先強調“信約十二條,有與本黨主張大體相同者,有昧于事實,應予辨正者,亦有自相矛盾者”,然后再加以駁斥。而其駁斥的理由,不是以現實存在為根據,而是處處站在“黨國”立場上,以維護國民黨的利益為判斷標準。如稱蔣介石具有法律上之地位,何謂“力促”;影射中國共產黨“挑撥國內民族感情”、“主張階級斗爭破壞社會秩序”,國民黨將“設法消弭不余遺力”;強調憲法施行之程序,“要待國民大會之決定”,并且“憲政政府似非可隨憲法之頒布而立即成立”;聲稱唯“遵守三民主義之各黨派”才能“公開存在”,而在各黨派“如須有一組織”,則非國民黨莫屬;詭辯國民黨“從未籍政權或武力以推進黨務”,而三青團為“訓練青年之機構,而非推行黨務之機構”;對于一切違背三民主義思想者,則“不能不繩之以法”。
根據這一“飭加研究”的結果,朱家驊在葉楚傖函上批示:“查葉先生關于此事之第二次來函復:該會不可予以承認,附件詳加評述?!贝伺倦m然出自朱家驊筆下,但“不可予以承認”六字卻不只是代表了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的意見,也反映了國民黨中樞對統一建國同志會的態度。
然而,中間黨派爭取民主權力的斗爭并未因此而止步,統一建國同志會事實上已經誕生,它不僅捍衛了《信約》原則,而且不久還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進而發展為中國政治生活中的第三大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