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課堂實錄
(播放《木魚石的傳說》歌曲。)
師:同學們,聽了這首歌,你可能會發問:“石頭怎么會唱歌?”“它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張鋒的《化石吟》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這首詩。(板書課題。)
師:吟:是古代詩歌的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什么是化石呢?你能給化石下個定義嗎?(學生舉手。)
生1:動、植物死后,深埋在地下,地殼變遷,逐漸地形成了化石。
生2:我查過資料,化石是經過自然作用,保持在巖石中的古代遺體或遺物。
師:兩位同學說得很好,知識非常豐富。現在我們來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猛犸象化石。)猛犸象死后,尸體經過風吹日曬,由于地形的變遷,深埋在地下,肉體腐爛,有些骨骼被氧化,但還殘留著有機物,久而久之,變成了像石頭一樣堅硬的東西,這就是化石。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化石吟》這篇課文。先請大家自由放聲朗讀課文。(學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師:我們來看有關本課的字詞,誰來讀一下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一學生讀。)
師:很好,我們一起讀一下。(學生齊讀)同學們讀得很好,課下將這些詞語寫到本子上。這首詩節奏鮮明,音樂性強,具有較強的韻律美,朗讀時要注意體會詩人的感情。(播放音樂,教師配樂朗讀課文。讀后,學生熱烈鼓掌。)
師:同學們的掌聲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同學們!現在哪位同學也想來讀一讀這首詩?(一男同學朗讀課文。)
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3:他讀得很有感情,但速度快。
生4:“向近代進發”讀成了“向近代出發”。
師:這兩位同學聽得很認真,說得很好,還有要談的嗎?(一女同學舉手,教師示意讓她講。)
生5:他讀的時候,有的地方應該重讀。
師:你能具體說一下嗎?
生5:“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神往”、“驚訝”讀出了重音。)
師:讀得太棒了,能注重語氣、語調、重音,體現出了韻律美。同學們回去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要注意詩的韻律美,好不好?
生(集體):好!
師:現在我們來賞析這首詩,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在詩的前邊寫出阿拉伯數字。(學生動筆寫出數字。)
師:我們先來看前兩節寫的是什么?(學生沉思。有學生舉手,教師示意學生回答。)
生6:作者提出疑問,引起下文。
生7:用排比的手法進行發問。(教師板書:發問。)
師:說得很好,這兩節詩,有什么作用呢?
生8:給讀者造成一種懸念。
生9:使人感到有興趣,愿意往下讀。
師:真不錯,同學們理解得很到位。好,現在我們來看3、4節。(屏幕出現兩道思考題:一、“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二、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教師示意一位同學讀。)
師:現在小組討論這兩道題。(小組討論很熱烈。)
師:誰來回答第一題?(學生舉手,教師示意學生答題。)
生10:把我們的思緒引向了遠古。
師:進行了……(大部分學生回答:想像。)
生11:起著引領下文的作用。
師:說得很到位,現在來看第二題。
生12:化石中還有一些物質能為科學家提供研究條件。
生5:在化石中能發現遠古時代的生物信息。
師:很好,理解得非常透徹。(教師出示恐龍化石圖片。教師結合圖片又作了簡要的講解。)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問。
生6:軀殼是什么?
師:誰能解答?
生12:生物深埋在地下,骨骼被氧化,時間久了,骨骼變得堅硬,這就是軀殼。(教師做肯定。)
生13:“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回答了什么?師:誰來解答?
生4: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師:完全正確,還有問題嗎?
生(集體):沒有了。
師:現在,我們來賞析第5節詩,首先來看大屏幕的思考題。(大屏幕顯示思考題:怎樣理解“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繪”一句?指點一學生讀)誰來解答?(學生不語)看誰最勇敢。(有學生舉手。)
生11:“皺紋”是一種比喻。
生12:化石表層上形成了道道紋理,說明時間久遠,能為我們提供研究遠古時代的生命信息。
生13:假如化石是人的臉,那么皺紋就是記錄生物進化的全過程。
師:同學們說得太精彩、太深刻了!現在我們來看第6節詩。(學生齊讀第6節詩)這里作者又進行了一次……(學生齊答:想像。)
師:想像到……
生(集體):遠古。
師:同學們真聰明!這里作者進行了遐想,(教師板書 “遐想”)遐想了哪些內容呢?
生:遐想出了恐龍、猛犸象的情態和蔥蘢、幽雅的遠古林木。
師:好,遐想出這些,我們就已經了解到遠古生物的信息,所有這些功勞應歸功于誰呢?
生(多數):化石。
師:化石的出現是通過……(教師在啟發。)
生(集體):科學。
師:對,應歸功于科學。這里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了高潮,發出了由衷的贊美。我們來讀一下。(學生齊讀,教師板書:贊美)可以看出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贊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教師板書:科學神奇,人類偉大)現在我們來看最后一節寫的什么,有什么作用,用不用討論。(學生齊答:用)討論開始。
師:討論很熱烈,誰來說一下。
生:回答了上文的內容,照應開頭。(教師板書:回答,前后照應。)
師:誰來總結一下全文。(一學生總結全丈結構,在教師的啟發下也總結出了寫作特點。)
師:通過學習這首詩,我們對化石了解得更加深刻了,誰來談談你所知道的化石。(有的談古猿人頭骨,有的談鳥化石,有的談魚化石,等等)同學們課后去搜集一些有關化石的資料,豐富知識,擴大積累。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些有關化石的資料。(大屏幕展示有關化石圖片、資料。)
師:我想,張鋒的《化石吟》一定深深地感染了你,請你也寫幾句有關化石的詩句,展示給大家,好不好?(學生動筆寫。找一名同學朗讀他寫的詩,教師給予肯定)同學們寫得很有文采。下面我們再來體會一下本詩的思想感情,請同學們推薦男女同學各一名,上前面來配樂詩朗誦。(兩學生讀后,學生熱烈鼓掌。)
師:在地球的歷史上,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界的變遷,億萬年前的許多物種生命信息還沒有被發現,這就要求我們勤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做一名科學家,去拼搏、去探尋,為人類譜寫出一首首化石的贊歌!(教師舉起右手,學生熱烈鼓掌)下課。
三、教研評析:
詩歌是最精粹的文學樣式,它表達的往往是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詩歌的語言也具有凝練性、跳躍性、模糊性。張鋒的《化石吟》就通過富有跳躍性的思維、語言,向我們展示了遠古荒漠神秘的世界,給人以神奇的遐想,引發人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本課的講授很好地傳達了這一信息。
朗讀加深對詩歌意思和感情的體會,誦讀增強對詩歌的莢學剖析的審美熏陶,都是直接感受到詩歌的音樂莢和意境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看到,教師的激情朗讀,學生的創意朗讀,很好地表達了詩歌所蘊涵的科學思想,詩歌的節奏莢、韻律美,給人以莢的享受,給人以心的震撼,這是本課的知識能力亮點。
善于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求知,是本課的過程方法亮點,也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課堂上,教師導語引“趣”,引發學生想像億萬年前神秘的世界;問題激“趣”,激發學生探求未知世界,調動學生知識儲備;學生活動生“趣”,在活動中增加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學習就會成為一件事半功倍的樂事。
感悟科學神奇、人類偉大,是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亮點。通過教學互動,學生自然體驗了“古老的石頭”所吟唱的贊歌了。教者激情飽滿,感情真摯、誠懇、質樸,展示出林區教師獨特的風采。這些自然會給學生以感染,我們看到,教師平易近人,學生心情愉快,師生配合默契,體現出平等、和諧,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奏響了一曲激昂、鏗鏘的交響曲。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