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式”教學法,是在近幾年的教改實驗中逐漸被認可并被教師們所推廣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題為載體,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非智力因素,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思想的教學模式。它的表現形式主要是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學生作文中把握不準或容易出現問題的知識點發動全班同學進行討論。在討論中辨明是非,在討論中去粗取精,在討論中提高全體同學的作文水平。在近幾年的作文教學中,我也做了大膽的嘗試,收獲不小。
第一,利用“討論式”教學法,創設課堂寫作情境,引發學生作文興趣。
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興趣有兩種方式。一是展示:即在課堂上顯現出來,或者把實物搬進課堂,讓學生細致觀察;或當堂表演,實驗,看圖片,放幻燈、錄音、錄像,讓學生去認真領會感知;或讓學生當堂參與某項活動,從而真正地讓學生體驗感受。二是捕捉:即在課堂或課外對突然出現的事物,在無意發現中去發掘寫作題材,去激活討論作文的靈感,通過見景生情的方式,使學生在討論中達到一吐為快的意境。
第二,利用“討論式”教學法提高學生作文的審題、立意。
一篇文章寫作的成與敗,主要取決于寫作者審題立意的成功—與否,在分析文題的立意中若要全面正確地把握主題,就必須通過全體同學的分析討論。在分析討論中辨偽去妄,在討論中去粗取精,在討論中了解文章主題的內涵。有一次課堂作文寫《“開卷有益”小議》,同學們熱烈討論,在討論它的立意時甲同學根據詞典注釋自信地說:“我的觀點是只要打開書本看一看就一定有好處。大多數同學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這時乙同學帶著懷疑的神態表示反對:“難到你打開黃色書刊看一看也有好處嗎?不,它只能侵蝕你的肌體,腐蝕你的靈魂,不利于我們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甲同學駁斥:“你為什么非要去翻看黃色書刊呢?正面的書刊到處都是啊!”乙同學不服地回敬道:“因為現實生活中,書攤上確實有黃色書刊。”雙方同學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教者就同學的現有認識進一步引申討論:“雙方同學的觀點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誰能提出一種觀點讓大家都能接受y”同學們爭相發言,相互補充,最后統一了認識。通過討論,全體同學準確地把握了文題的主旨,了解了文題的內涵,明確了出題者的要求和思路。
第三、利用“討論式”教學法培養學生整體、正確選擇材料。
寫作中,材料選擇的對與錯,直接影響作者寫作目的能否實現。初中生常犯的毛病是疏于選材,不思“割愛”。有個同學寫《禍患常失于忽微》一文竟以陳蕃的“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材料為論據,忽略了“一室”與“天下”只是小和大的關系,而命題要論述的卻是量變與質變的內在聯系。因而此材料不能證明此論點。通過諸多材料與文題對應的分析討論學生意識到:
1.要圍繞主題選擇材料。只有把和主題有關并能有力地說明、烘托、突出主題者,才把它留下;和主題無關,不能說明、烘托、突出主題者要堅決地把它“拉下來”,堅決不能讓它過“卡”。只有這樣才能使文章主題鮮明突出。
2.要選擇典型材料。一篇文章的內容不能什么都說,什么都寫,也不可能包羅萬象,要選擇典型的材料。
3.要選擇真實、準確的材料。“真實”“準確”既是選材的要求,更是寫作的良好習慣和嚴謹學風的體現。只有真實、準確文章才有說服力,才可信。
4.要選擇新穎生動的材料。材料新穎生動,才能表現出新穎活潑的內容,才能吸引人、打動人。
在討論中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只有在討論的環境下才可以調動全體同學的思維,達到準確選材,服務主題的目的。另外,“討論式”作文教學可以適用于作文教學的始終。在作文修改中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更正文章主題,訂正議論文的觀點,增刪文章的材料。也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進一步調整文章的篇章結構,靈活正確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段,更好地表現文章主題,深化文章中心,使文章達到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作者單位:阿城市第七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