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頓的成效與代價
記者:鐵路、鋼鐵工業整頓取得突出成效之后,小平同志抓住時機,把整頓及時地推向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召開的計劃工作務虛會。您作為這次會議的參加者,能否談一談這次會議召開的情況?
袁:這是全面整頓工作的一次重要會議。李先念、王震、谷牧等副總理,國務院各經濟部門負責人、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圍繞如何加快經濟發展問題展開討論。第二階段就理論、體制、鋼鐵、工業和企業管理、基本建設、機械工業規劃、改進計劃工作、輕工農林商業,以及文教、科技等,分別組成十個小組進行專題研究。國務院多次開會,聽取各小組研究結果的匯報。這次務虛會上,大家談論最多并形成共識的關于經濟領域的一些方針政策的意見是:當前經濟生活中的主要問題是亂和散,必須狠抓整頓,強調集中。在計劃體制上,要實行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塊塊為主的辦法,國家計劃不能層層加碼,或隨便減少任務。在企業管理上,跨省市的鐵路、郵電、電網、長江航運、民航、輸油管道、遠洋運輸、重要的科研設計單位、專業施工隊伍,以及大油田等少數關鍵企業、關鍵建設項目,要由中央各部委為主管理,其余由地方管理,但不能層層下放。在物資管理體制上,物資部門管通用物資,專業部門管專業物資,設備成套走向以地區成套為主。在財政體制上,推行收支掛鉤、總額分成的辦法,大中型企業的折舊基金,中央集中20%到30%。要整頓軟、懶、散的班子,年老體弱的領導干部可以當顧問,對職工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要建立崗位責任制等各項生產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大中型企業非生產人員不得超過職工總數的18%,中小企業不得超過10%。務虛會還就如何發展鋼鐵工業、調整機械工業、縮短基本建設戰線、安排好輕工市場、發展科學技術問題,提出了一些想法,特別是經濟發展方針討論得比較充分。這次計劃工作務虛會開得很好,這樣的會議多年沒有開過了。在小平同志的主持下,大家心情舒暢,看到希望了。
記者:全面整頓是1975年整頓的一大特點,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小平同志是怎樣做的?
袁:7月4日,小平同志傳達毛主席提出來的三項重要指示,著重強調目前最迫切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把經濟搞上去。7月14日,軍委召開擴大會議,我參加了這次會議。小平同志在會議上提出來:軍隊要整頓。當時張春橋也在場,小平同志講軍隊存在腫、散、驕、奢、惰。小平同志講完以后,要張春橋講一講,張春橋滿臉通紅,說:我沒有什么說的,完全同意小平同志的意見。那時毛主席已經批評了“四人幫”。8月3日,小平同志在國防工業重點企業座談會上作了《關于國防工業企業整頓》的報告,在這次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整頓企業。
在整頓的同時,小平同志要國家計委組織制定了《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即《工業二十條》。8月,國務院主持討論這個文件初稿時,小平同志提出六條補充意見,文件由14條增加為20條。9、10月間印發征求一些地區、部門和企業的意見,得到普遍贊同。《工業二十條》體現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講話和國務院務虛會議的精神,是一個在經濟領域治“文化大革命”之亂的文件。這個文件從實際出發,針對林彪、江青等散布的破壞生產建設的許多謬論,提出發展工業的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問題。小平同志在討論中強調了整頓企業管理秩序的問題,小平同志說:“企業里問題不少,其中帶普遍性的問題是企業管理秩序不好,設備完好率差”,“要注意整頓一下企業管理秩序,加強設備維修,抓好產品質量,質量是一個大政策”。為起草《工業二十條》,我們專門把房維中同志從干校調回來,后來開始“反擊右傾翻案風”,我趕緊把他送回干校,免得他受到批判。但是,后來《工業二十條》仍然沒有逃脫被批判的命運,在批鄧的時候被作為批判的靶子。
8月底,根據小平同志的指示,我和生產組幾位副組長商定,準備以計委的名義拿出一個整頓工交企業的文件來,生產組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研究,起草了《關于整頓企業幾個問題的文件》(初稿)。按照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從9月初開始,我主持召開了工交口各部門負責同志的會議,著手全面部署工交各部門的企業整頓工作,系統地講了整頓企業的問題。隨后,又分批利用各省市領導來京的機會,向各省、市、區作了部署。我們當時敢于抓管理,就是在小平同志的支持下,有一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無畏的精神,使受到破壞的企業管理逐漸恢復到正常。
記者:1975年的整頓后來由于“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而終止,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事。您能否談談當時的情況?
袁:毛主席對小平同志對待“文化大革命”的態度是不能接受和容忍的。小平同志在1975年9月27日國務院召開的農村工作座談會上作的《各方面都要整頓》的講話,被江青誣陷為“全面復辟”。這是因為全面整頓必將否定“文化大革命”。毛主席認為他一生中做的兩件大事,其中一件大事就是“文化大革命”。小平同志對“文革”的態度與毛主席對“文革”三七開的評價相悖,毛主席當然是不能接受和容忍的。清華大學劉冰同志委托小平同志轉交給毛主席的那封信,則是一觸即發的導火線。加之,毛主席輕信了“四人幫”對小平同志的讒言和誣陷,發動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一天,我們接到中央政治局開會的通知,我參加了這次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三十多人,王洪文主持會議,小平同志作自我批評。小平同志講得很有分寸,原則問題寸步不讓,檢討了轉了劉冰那封信。張春橋在那里自鳴得意,我感到心情沉重。沒想到,這次會議竟成為刮“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前奏。當時正在緊張舉行的全國計劃會議,籠罩在一片陰影之中,上海等地方的造反派在會議上不斷提出新問題,使會議散不了,從1975年11月一直開到1976年2月。沒過幾天,秋里同志心臟病發作到廣州休息。我患重感冒,高燒39度,住進北京醫院。只有谷牧同志在那兒頂著。決定批鄧的那次政治局擴大會議是張春橋主持的,會議傳達毛主席對小平同志的意見,也就是主席對劉冰信的批評批示。
總理逝世時,我們是當天晚上才知道。第二天早上的計劃會是我主持,開會時我宣布:請大家起立,默哀三分鐘。我的話還沒說完,呂東同志就嗚嗚地哭了,大家哭的很傷心。會后馬力同志來找我,他說:老袁,咱們倆一起哭一場吧,心里實在憋得難受。我們倆人坐在那兒哭了一陣子,哭過之后心里稍舒服些。當時工作很不順心吶,哎!沒有辦法,那時就是這么個狀況。計劃會議結束時,先念同志去講了話。先念同志講話向來是一面罵娘一面說話,這次就是念稿子,不到10分鐘,念完稿子就宣布散會。那時批鄧還沒有公開,參加會議的人就說,這里肯定有什么事情。
秋里同志病了以后,谷牧同志主持計委工作。政治局要聽計委1976年的工作匯報,怎么辦?谷牧同志的想法就是專門講1976年的計劃安排,在匯報里不寫“批鄧”的內容。最后還是感到“批鄧”是毛主席講的,計委匯報題綱里不講肯定通不過,還是違心地應付幾句為好,不使“四人幫”借機整計委。谷牧、我和顧秀蓮三個人去向政治局匯報。小平同志主持會議,我們還要在匯報時講批鄧,這怎么辦?谷牧同志跟我交換了意見,還是覺得干脆硬著頭皮念,因為稿子已發到人家手里了,你不念也不行。我們很簡單的想這樣“四人幫”就抓不住我們的把柄了,應該沒什么話可說了,可是情況根本不是那樣。張春橋和姚文元咬咬耳朵后,張春橋說:匯報太一般化,沒有觸及實質問題,這不行,匯報對1976年工作的安排沒有完全體現中央的精神,要再考慮考慮。他這么一講,江青、姚文元接連聲稱計委的匯報不行。王洪文說:看起來計委的同志思想上還沒有轉過彎來。吳德出來打了個圓場,對我們說:根據政治局的意見,回去修改吧。那天,谷牧念匯報稿子,小平同志就在旁邊坐著聽。會后,谷牧同志向小平同志道歉說:實在對不起,當面批了您。小平同志毫不介意地說:不批也不行,不要說你們得批,誰都得批。
1976年4月,小平同志已經下臺了。華國鋒同志主持政治局開會討論《工業二十條》,這回又讓“四人幫”抓著了。“四人幫”說:你們這個文件對“文化大革命”是什么看法呀,這不是鄧小平復辟的翻版嗎?文件不突出政治,就是業務加業務。紀登奎想為我們講一句好話,說文件前面還有講政治這一條,是國務院討論時我提議加上的。江青馬上指著紀登奎的鼻子說:你看過《聊齋》嗎?那里面有個畫皮,你就是那個給妖精畫皮的人,給他梳洗打扮,給他畫個美人的面孔。紀登奎立刻低下頭,再也不敢說話了。這次會議基本上把《工業二十條》否定了。
“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使黨內正氣遭到嚴重打擊,正在走向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重又陷于混亂,工廠停工,交通堵塞,剛剛回升的國民經濟又遭挫折。
記者:1975年的整頓快過去30年了,您回憶這場驚心動魄的整頓工作,一定感觸很深。您認為應該怎樣評價1975年的整頓工作?
袁:經過1975年整頓工作的許多同志都一致感到小平同志站得高、看得遠,計高一籌。同“四人幫”斗爭,不畏強暴,多謀善斷,帶領我們從“左”的錯誤中解放出來,精神面貌為之大振。1975年成為我們工作最順利的一年。受到嚴重破壞的工交企業經過整頓,已經或正在恢復元氣。國民經濟復蘇回升,超額完成了全年計劃。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5.1%,鋼產量增長13.1%,原煤增長16.7%,發電量增長16%,鐵路貨運量增長12.9%。
1975年小平同志抓整頓工作,第一,抓重點、抓要害。像鐵路、鋼鐵、電力、計劃,這些都是重點,都是要害,他是抓住這些部門、抓住這些問題作為突破口。第二,抓領導班子。鐵路是從解決領導班子開始,派萬里同志下去,解決各個路局的領導班子問題。鋼鐵工業也是調整了冶金部領導班子,接著就是調整幾個大鋼廠的領導班子。第三,抓企業整頓。我看這是抓到最基礎、最根本的問題。因為把企業搞亂了,經濟才瀕于崩潰,只有把企業整頓好了,經濟才能夠納入正軌,才能正常發展。第四,提出全面整頓。第五,引進13套大化肥,這是一個重要決策。在這種情況下,確定了為發展農業打基礎。當時農村情況也不是很好,比城市好一點,生產也是在下降,從戰略上考慮,要發展農業,要在這些方面事先打下基礎,所以引進13套大化肥,這是戰略決策。
應該說,改革是從1975年開始的。對外開放是從引進開始的,引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改革是一場革命,是革舊體制的命,革習慣勢力的命,革僵化思想的命,這肯定要遇到重重障礙。在這一點上,小平同志確實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氣魄,大刀闊斧、鍥而不舍進行工作。應該說,1975年的整頓,其作用對當時乃至以后中國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中國人民永遠忘不了小平同志在那關鍵時刻的貢獻。
企業改革的倡導者
記者:“文革”結束以后,我們終于有可能甩開膀子干事業了,對國民經濟的整頓也有可能全面開展了。在這個時期,小平同志對我國國民經濟整頓和企業整頓與改革有什么新的考慮?
袁:要撥亂反正,要進行整頓,特別是要進行改革,必須徹底沖破極“左”思想的禁錮。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小平同志堅定地支持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反對“兩個凡是”。因為堅持“兩個凡是”就沒有撥亂反正了,批駁了“兩個凡是”,這才有十一屆三中全會,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為三中全會做了思想和精神準備。小平同志在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這次講話中,他提出:要重視法治,要加強法制建設。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所以,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政領導關系包括企業里的黨政領導關系,就要適應這個變化。“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期,企業里不光有生產建設任務,同時還有階級斗爭呢,所以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這不會存在什么問題。現在工作重心轉移了,特別是基層黨委究竟如何工作?整個黨政工作、黨政關系、黨政機構都要有新改革。1980年8月18日,小平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改革》,在這篇講話中提出要改變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小平同志設想了很多辦法,是董事長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還是職工代表大會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還是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就小平同志當時的思想來說,還沒有擺脫“什么領導下”的模式,可是有一條是明確的,就是黨政要分開。黨政分開,就是黨政職責要分開。當時小平同志就批評那種“黨不管黨,以黨代政”,大量的事務都放在黨委的身上,最后把黨的工作給削弱了。黨委管一些不該管的事情,而黨委該管的事情沒有管起來。所以,小平同志這篇講話引起不同的反響,一部分人贊同,說這是改革必由之路;一部分人不贊成,認為這樣做可能削弱黨的領導。1981年《鄧小平文選》第二冊要出版,怎么辦?胡喬木請示小平同志,說有不同意見怎么辦?小平同志說好辦,有不同意見就先把那一段圈掉,我沒有放棄我的意見。后來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喬木同志把小平同志這段講話給大家介紹了。直到1986年7月1日重新發表了小平同志這段講話,才給補充進去。
記者:小平同志提出企業整頓、制定工業企業法的任務之后,彭真同志牽頭組織進行調查研究,推動制定《企業法》,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彭真同志恢復工作并在他出任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不久,就找我和顧明同志,說小平同志提出企業領導體制要改革,就是要改革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要我們牽頭起草《工廠法》、《經濟合同法》,以法律形式規定企業的責任制度。小平同志提出,雖然過去我們制定過《工業七十條》,1975年還搞過《工業二十條》,但我們還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企業法。根據小平同志指示,我們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1981年拿出了工業企業法初稿,因為當時各方面對企業領導體制看法不同,未能出臺。
1983年12月,彭真同志打電話給我,要我和顧明同志去他那里。彭真同志說:小平同志下了決心,工廠企業還是要實行廠長負責制,廠長負責制不要帶任何帽子,說耀邦同志也是這個意見,并說他受中央委托按照廠長負責制框架加快制定工業企業法。我聽了以后十分振奮,深感這就為《企業法》的制定沖破了一個禁區。小平同志在企業改革中,堅持抓企業領導體制的改革,其最終目的是促進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革,促使企業走向市場。在這年年底和1984年初,我在幾次全國性的會議上向與會者透風,講小平同志提出實行廠長負責制。有人相信是真的,有人還在懷疑。彭真同志說辦事要有理有據,先出去調查研究。1984年初,在彭真同志領導下,我們再次著手進行工業企業法草案的調查研究工作。一年之內進行了三次大調查,第一次是在華東,第二次是在東北,第三次是在西南、長江流域。在與各省市負責人的一次次的座談會上,彭真同志要我們講解我國企業領導體制變革的歷史和改革現行企業領導體制的必要性。這一次的改革醞釀過程,雖然得到了一些省市領導同志的支持,但仍有些同志對改變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不理解。回京后我們向中央書記處匯報了調查情況。書記處討論中指出,現在國有工廠存在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企業無人負責,從實際上看,是無權負責、無法負責、無力負責。這種狀況必須在領導制度上加以改革。決定將《工業企業法(草案)》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名義下發,指定先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陽、大連、常州六市進行試點。雖然如此,仍有不少同志捏著一把汗,東北是建國初期曾試行過廠長負責制的地方,一些同志為此也曾受過批評,不少同志仍存在顧慮,我們在沈陽調研時,就有同志問這個草案實行了還改不改?
記者:為什么在企業制度改革中,廠長負責制這么難推行呢?當時主要的障礙是什么?
袁:小平同志提出實行廠長負責制為什么一直到1986年才發表呢?實際上還是來自各方面的不理解比較多,不同意見比較多。在我國企業整頓和企業改革中,1984年已經開始進行廠長負責制的試點。在試點中,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職工代表大會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都作了試點。試點的結果,最后還是確定實行廠長負責制。這是彭真同志根據小平的指示和書記處的意見,并經過大量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后提出來的。當時書記處的同志都同意小平的意見,主張實行廠長負責制。此外,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也明確提出來實行廠長負責制,《決定》指出“現代企業分工細密,生產具有高度的連續性,技術要求嚴格,協作關系復雜,必須建立統一的、強有力的、高效率的生產指揮和經營管理系統。只有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才能適應這種要求”。但是《決定》的提法也引起了一些企業黨委書記的不滿意,因為把黨委書記排在了廠長、總工程師、總會計師、總經濟師之后,排到了第五位。
記者:制定工業企業法經過了近10年漫長的時間,您作為《企業法》起草領導小組的負責人,怎么看《企業法》的作用和意義?
袁:從1984年到1986年,《企業法》草案數次修改并數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討論,因意見不一,暫時擱置。在企業法一時不能出臺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1982年曾先后下發過的三個條例,即《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廠長工作條例》和《職代會工作條例》,作若干重要修改于1986年6月下發,要求在進行企業領導體制改革試點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中實行。目的是進一步明確企業黨組織、職工代表大會和廠長各自的責任制度,為實行廠長負責制創造必要條件。1988年3月,經黨的十三屆二中全會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簡稱《企業法》)作為立法建議,于同年4月提交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企業法》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把企業的內部關系、外部關系、經濟關系和行為規范都明確了。它首先明確了企業的地位和作用。原來企業是政府附屬物的地位從根本上得以改變,企業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法人,應該是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有自我發展能力的。第二就是必須改變長期以來的領導體制,來適應全黨工作重心的轉變,而且真正使廠長負起責任來,同時改變黨不管黨的狀況。第三就是要解決企業的領導人和職工之間的關系,要明確全體職工是企業的主人,必須實行民主管理,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非常重要。雖然是廠長負責制,但不能廠長一個人說了算,重大問題的決策還是要民主化科學化。這三條是核心問題。可是要真正做到這三條,關鍵是要做到政企分開,政府的職能不轉變,這三條就實行不了。再一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黨委領導下的固定觀念要改變。不改變,黨委就不能從繁瑣的日常事務中擺脫出來。《企業法》通過后,我作為《企業法》起草領導小組副組長,終于長舒了一口氣。回想起《企業法》十年起草過程以及其中的風風雨雨,不禁感慨萬千。可以說,小平同志也為這部《企業法》的出臺奮斗了整整十年!
記者:小平同志十分關心管理工作,特別是對企業管理工作十分關注,對您創辦的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也是一直給予很大支持。
袁:是啊。1980年3月,我陪同小平同志接見日本朋友,在接見前,我向他介紹中國企業管理協會時,小平同志很興奮,他說:要狠抓企業整頓,堅持改革企業領導體制,把企業管理作為大事來抓好。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更帶有綜合性的科學。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比做生意還重要。他的這些指示精神,一直在鼓勵著我們大家。
小平同志抓經濟體制改革,抓國民經濟發展,一貫把重點放在企業上,特別是企業職工素質的提高。他多次對我們說,企業需要進行技術改造,要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大的企業都要有科學技術研究機構。企業必須重視“四有”職工隊伍的建設,要加強對職工的培訓,發揮職工的主人翁作用,加強企業民主管理。要重視知識,重視知識分子,重視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企業要培養高水平的管理人員。他還為我們組織編寫的《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叢書》題寫了書名。
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者:鄧小平同志已經離開我們七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思想和精神對我們的影響力仍然十分強烈。您覺得小平同志對您的影響有哪些?
袁:鄧小平同志是一代偉人,為祖國和人民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也為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從我在小平同志領導下工作的親身經歷中,我認為小平同志有許多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高尚品德和精神。一是小平同志堅持原則、毫不妥協的精神,敢于和善于向不良傾向堅決斗爭的精神是一貫的,而且不屈不撓。“文革”前夕,他針對林彪“突出政治可以沖擊一切”,提出突出政治不能落空,突出政治一定要落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上。“文革”后期,小平同志復出后堅持全面整頓,與“四人幫”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斗爭。打倒“四人幫”以后,針對當時制定的“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小平同志給予堅決的抵制,發起并支持了真理標準的大討論。
二是小平同志具有不計個人恩怨、大公無私的優良品質。他曾三次被錯誤批判,又三次復出,但在總結“文革”這一段歷史時,針對有人否定毛主席、否定毛澤東思想,小平同志站出來講話,堅持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維護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思想,體現出鄧小平同志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的博大胸懷。在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前,小平同志談了六次話,這個決議才形成,沒有那六次談話,決議就形不成。小平同志一再講,要堅持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不能倒。毛主席雖然有錯誤,可是成績是主要的。“文化大革命”是個很嚴重的錯誤,可是沒有毛主席,哪有共產黨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毛主席以前,我們黨不斷犯錯誤。有了毛主席以后,我們才取得全國性的勝利。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小平同志都講,毛澤東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實際上豈止一代人!
三是小平同志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同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世界上最難的就是實事求是。人們往往很難做到實事求是,一些人工作中有了一點成績就腦袋發熱,不實事求是;遇到一點困難和逆境又灰心喪氣,忽“左”忽右,也不實事求是。所以做到實事求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方面,小平同志是我們的榜樣。
四是小平同志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思考,善于抓重點,抓要害,抓主要矛盾。小平同志在1975年抓整頓,首先抓鐵路整頓,整個經濟命脈就抓住了;抓企業改革,首先抓企業領導體制改革,實現廠長負責制。抓住了要害,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古人云:“百煉而南金不虧其真,危困而烈士不失其正”。小平同志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和運籌帷幄的才能,是我們無法忘懷的。
五是小平同志工作作風果斷干脆、雷厲風行。他開會從來不拖拉,講話不多,條理清楚。一次在京西賓館召開教育工作會議,與會同志就一些具體問題議論來議論去,小平同志聽取意見后,只講了20分鐘就解決了我們討論中的好多問題。記得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一次政治局會議要聽取我匯報物資工作,我準備得很充分,講起來就很長。小平同志坐在我旁邊,他一面聽一面不斷提醒我:抓住要點,講快點,不要啰嗦。小平同志高效率的工作作風使我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