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融資為主要載體的理財戰略開始走到前臺,然而——
目前,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走向成熟,原先的以廣告為主要載體的市場戰略的引退和隨后以變革為主要載體的管理戰略的落伍,以投融資為主要載體的理財戰略開始走到前臺。從銀行貸款到企業上市到買殼入市,從單純上市融資到資本運作,從股東資本到私募基金,中國的企業界正在經歷著一次痛苦而又興奮的洗禮,這就是企業理財上升到了戰略地位所帶來的各方面的重新思考。
在每一次劇變之中,都難免出現原來的思路指導目前的現實的錯誤。在這個理財的時代,中國很多企業仍然很難擺脫過去的固有成見,所以在執行理財戰略的時候,就難免出現錯誤。在這許許多多的錯誤當中,最典型,也是最嚴重的錯誤就是下面三種情況——
誤區之一融資多多益善
中國企業融資經歷了最初的由于銀行大力扶持而泛濫的階段,以及由于銀行整頓而出現的相對“干旱”階段之后,現在已經形成了圍繞在融資上面的新的價值觀:誰能融到資本誰就是英雄;融資的數額越大,融資的手段越高明,你就越了不起。
從目前來看,中國企業在融資上的手段之高明讓很多國際專家望塵莫及。其原因一方面緣于中國金融監管制度的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當然來自于因融資艱難所造成的資本恐慌之中衍生的資本信仰。
從目前危機四伏的德隆系的融資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中國企業常用的融資手段——
第一,銀行貸款連環擔保。
舉個例子。華中地區的A公司買了一家生產機電的準上市公司23%的股份,成為了公司的第一大股東。這樣,機電公司董事會就理所當然地被母公司操縱。不久,A公司就以機電公司的全部資產作擔保向銀行貸款6000萬開發房地產。可是預期中的城運會熱潮并沒有出現,長沙市的房地產依然不景氣。而且因為城運會之前的過度開發已經出現價格下滑趨勢。同時,該企業由于缺乏房地產項目管理經驗,從土地購買到成本控制各個環節上的失誤,導致了6000萬現金迅速縮水。機電公司的賬目馬上出現了問題,上市計劃被迫擱淺。
這個例子說明了以下幾個問題:
母公司的權利問題:作為機電公司的母公司,A公司到底有多大的財產抵押權利。
銀行放貸的標準問題:是只考慮償還風險,還是要兼顧項目風險。
中國企業法中的漏洞:對于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區別,以及對于少數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保護有待進一步明確和加強。
第二,操縱股市翻云覆雨。
中國股市是一個不成熟的股市,其不成熟性的最重要一點在于基層投資者(中小股民)缺乏投資知識,所以在購買股票的時候,對于企業基本面的判斷基本上來自于媒體,而媒體的觀點是帶有傾向性的,所以這就給了企業極大的運作空間。
北京某企業老總曾經在產品市場上闖蕩出來,積累了豐富的在市場上造勢和做秀的技巧。2002年企業上市,這位老總又展示了自己在資本市場上的過人之處。
“無論是產品市場還是資本市場,都是兩個事兒:造勢、做秀。”
他的簡單的詮釋一方面把中國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雙重幼稚表現得一覽無余,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其實企業融資所依靠的是經營之外的技巧。
一方面千方百計蒙騙銀行;一方面絞盡腦汁玩弄中小股民,這就是目前國內大手筆融資者的基本伎倆。對于這種做法的道德問題,筆者不想贅述。在這里著重探討的,是融資企業的資本風險問題。
其實我們知道,企業的資產分為兩部分:生產性資產和流動性資產。機器設備、土地、廠房等等都屬于生產性資產。而貨幣和金融資產一般來說屬于流動性資產。生產性資產除了土地之外基本上是要貶值的,所以要不斷地計提折舊,攤薄成本。而金融資產基本上不會貶值的。但是生產性資產的價值在于能夠產生新的價值,而流動性資產的價值只在于能夠從一種形態轉變為另外一種形態。
企業的職責是創造高于原先價值的價值。在這樣的過程中,社會得到了進步,企業得到了成長。但是創造價值所依賴的主要是生產性資產。當企業的流動性資產超過企業的流動性需求的時候,基本上就成為了沒有價值的資產。但是資本市場的出現,使得這些閑置的流動性資產擁有了利用的空間。可這正是企業出現危機的地方:
★ 對于股東和債權人的回報是企業難以逃脫的責任。
社會是公正的。盡管法律有一個完善的過程。無論是上市融資也好、私募基金也罷,企業對于資本的真正所有者都有一個承諾。這就是資本的增值。當然如啤酒花這樣迅速從上市企業抽取資金,然后逃之夭夭的企業實屬少數。真正想持續經營的企業最終是要對股東的利益負責的。任何損害股東利益的行為最終都要付出代價。這是社會宏觀上公平和微觀上不公平的本質所決定的。而對于債權人,包括銀行的義務基本上是難以逃脫的。而按照金融的基本規律,銀行的貸款利率基本上超過了交叉經營的投資回報率而低于正常經營的投資回報率。所以,對于一個缺乏好的投資時機與空間的企業來說,過多的債務融資是一種慢性自殺。而即使一個投資面較好的企業,隨著融資的增多,融資的邊際效益將逐漸遞減,直到出現負值。
★ 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之外的風險。
在目前內外競爭白熱化的狀態中,腳踏產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兩條船是一種風險的抵消還是疊加呢?
這個問題首先要決定于幾個因素:
人才問題:企業是否有足夠優秀的人才保證兩線作戰。
管理幅度問題:企業一旦兩線作戰,溝通問題、資源問題、權力問題會否影響管理失控。
成本問題:人才成本、溝通成本、財務成本和法律成本會否讓企業得不償失。
這幾個問題疊加起來之后,我想國內想兩線作戰的企業基本上會打消這個念頭。
回到上面那個例子。
這個在資本市場和產品市場同樣游刃有余的雙棲英雄兩個月前找到了筆者,見面時,他的臉上已經出現了一絲焦慮。原因是企業購買的德隆系股票全面潰敗。其實,這件事情只要有一些投資常識的人都會處理好。因為資本市場是存在風險的。在系統風險難以避免的前提下,通過投資組合降低個別風險是投資的基本知識。但是過于自信和對于暴利的追求讓這位曾經輝煌的老總全部選擇了德隆系。而對于業內信息的麻木讓這位老總沒有及時撤出,從而成為了德隆這列火車出軌時悲慘的犧牲者之一。
誤區之二項目投資不是計算出來的
項目投資決策是通過計算還是拍腦袋?
這個問題的答案好像是不言自明的。至少在目前,國內90%以上的投資項目是沒有經過仔細計算的。但是有一個數據顯示,在世界50個長盛不衰的大企業中,每一家企業都有一個信息系統和風險核算機制。這是追求安全運營的國內企業不得不注意的現象。
拍腦袋決策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
其實從改革開放一直到上個世紀末,中國的經濟發展都是資源驅動的。一方面國家的很多廉價資源逐漸輸入到新興企業之中,包括土地、機器設備、下崗工人和建筑、廠房等等;另一方面,金融系統的擴張性投資政策又帶來流動性保障,所以,當時的投資決策成功與否,更多地決定于投資以外的因素,包括與當地政府政策的契合度、社會關系和股市興趣等等。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這些外在因素已經逐步消失了。隨著國家廉價資源的分配殆盡和政府職能的轉換,特別是股市的漸趨冷靜,拍腦袋、玩兒概念的手段已經不再有效,在這個時候,企業需要從投資的本身進行分析。
而現在理性投資的前提已經基本具備:
第一、中國信息行業的逐漸興起,讓企業不再無據可查。
這是一個渴求信息的時代,但又是一個信息疲勞的時代。許多企業和個人在進行量化決策的時候都需要合適的信息,但是信息提供者的良莠不齊導致信息出現嚴重的重復、累贅和雜亂無章。這是中國目前信息市場的總體現象。一方面信息的內容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信息的接口和互動服務欠缺,而最嚴重的,是信息過于片面性。基本上目前中國的行業報告還難以直接為企業所用。但是好在信息行業正在興起,國際信息行業正在進入,許多積弊都將在市場競爭中得到解決。行業數據的存在,讓企業的投資決策有了量化的依據。
第二、中國咨詢服務的漸趨完善,讓企業不再無章可循。
咨詢服務企業將給企業帶來決策的基本模式和思路。這是目前日趨完善的國內咨詢行業帶給中國企業的一大驚喜。但是國際咨詢企業對國內經營現實的忽視和國內咨詢企業對標準化管理標準的茫然都在制約著服務的質量。
第三、中國現代化管理人才的配備,給企業提供決策支持。
好在我們的管理學院正在培養著一批批職業管理人員。這些人的逐漸注入,將給企業決策帶來真正的變化。
誤區之三上市企業無需對股民負責
首先股票一旦從IPO進入到二級市場,企業仿佛就與股票不再有必要的聯系了,在這個時候,企業的經營就完全可以忽略股民的存在,這是目前許多上市企業不由自主的心態。因為上市的企業依舊是自己說了算。
其實,一個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外界評定不只是完成一個IPO這么簡單。單純從融資上來說,一個上市企業依然要通過企業債券、可轉債、銀行貸款等獲得短期現金流。世界知名的大企業,包括IBM、GE,基本上總資產中流動負債依然占很高的比例。所以,企業一旦股票進入二級市場就忽視股民的存在,顯然是一種嚴重的短視行為。
其次,企業對股市融資的需求永遠不會停止。隨著企業的壯大和股市的繁榮,企業配股和新發融資是獲得流動性的最佳選擇之一。但是,一旦在股民心中失去了可信度,再融資就變成了一種奢望。
因此,上市企業要轉變思路。企業一旦上市,就變成了社會擁有。所以企業的經營策略和決策模式就要從原先的個性化轉變為公允化。這是企業必須經歷的痛苦的轉變。一個企業只有執行著廣大股民的意志,才能在股民當中建立心理溝通。一個好的企業,不僅擁有股民的投資支持,還會擁有股民的消費支持。
企業理財是一個技術范疇,但更是一個倫理范疇。一個忽視倫理的決策者所背叛的,不僅是投資者和債權人,更多的是企業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