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重手之下,市場“資金吃緊”之聲大盛,此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拋出了他的觀點:這是一場博弈論,一個地方與中央的“GAME”。
周小川是在“中國金融國際年會”做出上述表示的。他說,雖然現在宏觀調控的情況下,企業都在喊資金緊張,但實際上中國的銀行體系在流動資金的提供方面是世界上最多的。
有數據為證:中國的流動資金貸款和GDP的比率是70%,而很多國家只有10%以下,如馬來西亞等的比率甚至只有中國的1/20。目前,中國銀行體系內1到3年期的中期流動資金貸款共有8000多億元,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約7萬億,即共有約8萬億流動資金貸款用于支持企業的生產。
但問題在于,一方面總比例很高,一方面大家都在喊流動資金偏緊,特別是宏觀調控后。對此,周提出“我們可以用博弈論的一些觀點來解釋”。
周小川指出,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形成了供給制的觀點,認為只要企業在生產,銀行就應該提供流動資金貸款,而流動資金的風險則是另外一回事,這是改革早期無股本金積累、財政薄弱的情況下形成的,“不能延續下去,否則銀行和企業的關系就會出問題”。他的觀點很鮮明:“不見得產品有銷路,流動資金貸款就是沒有風險的,流動資金供給制的思想是計劃經濟下的最后一根筋。”
為什么資金吃緊喊聲一片?周小川說,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很多時候是個博弈,甚至一些數字如何報、如何統計及使用都有這樣一個關系。對于流動資金緊,每個人會引用不同的數字,這就是GAME。
他說,最近有一部分宏觀調控措施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有個不太好的問題——流動資金壓縮得比較多,固定資產投資壓縮得比較少。原因有二,一是企業本身不舍得壓縮已經新投資的項目,二是銀行壓縮流動資金貸款比較容易。
周小川還認為,喊資金吃緊是一場大型商業銀行的改革和風險控制的博弈。在不良資產壓力下,銀行不斷強調要加強內控和扁平化管理、嚴格貸款程序,但一旦短期流動資金緊缺,卻又開始抱怨權力上收。
“如果盲目說商業銀行過度集權使下面沒有放款權,這個叫做站著說話不腰疼。”周小川直截了當地說,“既然已經說要加強內控,要改善貸款程序,要扁平化管理,不能稍微形勢有變化就好了傷疤忘了疼。”
周指出,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中國企業的股本債務比例關系已經嚴重失調。為改變這一現狀,發展股本融資非常重要,但股本融資不應該都去投資新項目,須有一定比例用于流動資金。他還透露,央行最近已形成新的研究意見,認為應該充分利用商業銀行的網點和客戶資源發展股本融資,包括股本性基金和債權性基金。而對此舉可能給分業經營帶來的沖擊,周認為有必要正確研究中國的分業經營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