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化學工業區是中國第一個以石油化工及其衍生產品為主的專業開發區,規劃面積29.4平方公里,主要發展石油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系列產品,精細化工產品,合成新材料和綜合性深加工產品,并將最終與金山石化連成一片,形成60平方公里的杭州灣北岸化工產業帶。截至今年7月底,共引進投資企業33家,吸引投資85.5億美元,按實際項目占地面積計算,每平方公里投資達13.81億美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228.22億元人民幣。
開發建設上海化學工業區,既是上海調整化學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在開發區的建設中,要堅持五個“一體化”開發理念。
一是實現了工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根據化工產品鏈的特點,上海化工區以產品項目的合理布局為基礎,通過招商引資,按照化工產品上、下游產品鏈關系把相關的企業有機地聯結起來,在“一體化”理念的指導下,將化工區內相關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到領先水平。
化工區第一期項目建設中,以乙烯項目為龍頭,發展乙烯下游深加工產品鏈為核心,基本形成以乙烯、聚碳酸酯系統、聚苯乙烯系統、聚異氰酸酯系統三大聚合物生產系列為核心的產業系統。各企業通過物質、能量、廢水和信息的集成交換,構成了整體生態工業系統核心企業與相應的附屬企業構成的工業生態群落,各群落又通過物質流通、能量利用和公用工程集成共享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簡單的生態工業網絡,使園區內資源能得到優化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水平。化工區90萬噸乙烯項目的設計熱效率達到94%,超過目前在美國的同類型的生產裝置。
二是建立在“公用輔助一體化”基礎上的產業結構配套,有效地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化工區通過產業整合,建成了集約使用的公用工程和物流運輸體系,改變了由各企業自建分散的、小而全的公用配套設施的傳統模式,實現了生產配套、廢物處理和物流運輸等設施的資源共享。
根據化工區的發展規劃,與國際著名的公用工程公司合作,集中建設了工業水廠、液體化工品碼頭、污水處理廠、化工廢物焚燒爐、熱電聯供以及公共管廊、工業氣體、大件碼頭和天然氣管網等公用工程項目,形成集約使用的公用工程和物流運輸體系。不僅節約了用地和投資,而且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公用配套設施大型化、規模化的優勢,提高了區域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
三是建立在“物流運輸一體化”基礎上的物流運輸體系,最大程度減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積極推進現代物流業,不僅引進各種物流企業開展服務,還統一規劃管道輸送、海運航道、鐵路和高速公路運輸網絡,大大提高了物流運輸的效率,加大了運輸的安全性。企業間的地理距離對形成產業網絡非常重要。在上海化工區內有便利的運輸條件,加之合理的用地規劃,就能為園區內企業創造最經濟的能量交換和廢物再利用的條件。
四是建立在“環境保護一體化”基礎上的環境建設和管理體系,降低了區域環境和社會風險,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上海化工區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始終把化工區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放到突出關注的位置,努力建設生態型的工業園區。化工區根據國家環境評價報告的要求,大力推進環境保護裝置的建設,加強環保治理。通過建立覆蓋化工區的環境監測系統,設立環境空氣質量常規監測點,并與市環境監測中心聯網,實現了化工區內環境空氣質量的實時監控。
今年3月16日,一個集公共安全、消防、醫療急救、防汛防臺、市政搶險、環境保護六大功能于一體的化工區應急響應中心正式建成并開始試運行。
據不完全統計,在化工區目前總額為701.1億元的項目投資中,環保部分投資概算為83.8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12%。至2010年,化工區總體環保投資將達156.18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10.41%。由于使用了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每年僅熱電聯供項目即減少SO2排放量達3600噸,使化工區的總體SO2排放量減少2倍。
五是建立在“管理服務一體化”上的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充分減低企業商務成本,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化工區管委會作為上海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統一對園區進行行政管理和服務,同時園區內建立了公安、消防、海關、商檢、邊檢等管理機構,實現零距離服務,極大方便了區內企業,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開通了公共交通服務系統,既節約了企業的商務成本,又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
目前化工區正在開展ISO14000的區域認證工作,已完成初始環境因素的評審。我們將按照ISO14001的標準建立一套環境管理的體系,統籌化工區的環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