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的采購程序再狠,對付那些大企業有效,對中國小企業的前店后廠模式則毫無辦法。極端一點講,沃爾瑪的競價能力比我們那些小商品批發市場如何?誰會為買條毛巾大老遠跑趟沃爾瑪——家門口的店可能還更便宜三毛錢呢!
沃爾瑪真的沒什么可怕,他們在中國市場沒什么活路可走。
沃爾瑪聽上去很厲害,業界聞聲變色。他們的大規模采購、配送能力令人瞠目,有專家稱,和沃爾瑪合作是死——被他們壓價壓死,不和沃爾瑪合作也是死——被他們用低價擠死。
沃爾瑪從美國的一個小鎮子起家,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是靠比其他對手更能夠抓住顧客。那么,沃爾瑪抓住顧客的手段是什么?
沃爾瑪的標準顧客是這樣的:居住在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就像是北京周邊的燕郊、香河、涿州之類地方,工作壓力大、節奏緊張,平常沒時間買東西,只好周末開著吱嘎作響的皮卡花一兩個小時找到一處沃爾瑪,瘋狂采購夠一兩個星期的食品用品,回家后塞在巨大的冰箱里,然后趕在變質之前填進自己的肚子。
所以,很多朋友講,在美國沃爾瑪超市里買到的螃蟹、水果、雞腿(還不是火雞)大都碩大無比,但基本上沒有什么味道。
為什么大家愿意驅車上百公里去沃爾瑪采購?便宜。無論在哪里,沃爾瑪的殺手锏就一招——天天低價。而集中采購和高效率的配送體系是其成本優勢的保障。
但是,沃爾瑪的成本優勢策略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有效。
沃爾瑪在日本就不成功,一直斗不過7-11便利店。日本家庭的主婦習慣于天天去采購,做壽司的材料必須是鮮貨,而且每次只用一點點,住所周圍的便利店已經足夠需要。跑那么遠干什么?再有,日本人講究生活品質,認為多花點錢是值得的。所以,沃爾瑪式的威猛全面對于日本人的精致細膩并不適合。
沃爾瑪在德國也沒干過以“窮人店”著稱的、同樣打低價牌的阿爾迪(也是連鎖超市)。沃爾瑪“大而全”,有15萬種商品;阿爾迪“少而精”,只有700多種。但阿爾迪選擇的都是顧客購買量最大的商品,而且只選低價品牌。阿爾迪每年采購的單件商品總價值超過3000萬歐元,而沃爾瑪只有150萬歐元。結果,在這些單個品牌方面,阿爾迪的采購量遠遠大于沃爾瑪,比沃爾瑪更有成本優勢。阿爾迪老板是兄弟倆,因此成了歐洲首富。
零售商是靠明白顧客心理和消費習慣賣東西的,沃爾瑪不了解日本顧客、不了解德國顧客,其實他們更不了解中國顧客。
雖然中國家庭的男主人、女主人都可能買菜做飯,但他們居住的小區周圍有的是早市、街市,西瓜是早上從地里摘的,蔬菜是帶著泥的(回家洗洗嘛,比超市里真空包裝的要新鮮多啦),肉是剛剛屠宰的,魚是活的……沃爾瑪強項的配送環節總要有N道程序,特別是規模足夠大之后,程序就更復雜些。這樣的效率顯然無法保證“零時間”性質的新鮮。
再說價格,沃爾瑪的采購程序再狠,對付那些大企業有效,對中國小企業的前店后廠模式則毫無辦法。極端一點講,沃爾瑪的競價能力比我們那些小商品批發市場如何?服裝、紡織品等日用品,沃爾瑪從中國采購賣到美國去,跟其他美國企業比有價格優勢,可若是在中國,同類廠家、商家、店鋪多如牛毛,沃爾瑪又能搞掂幾家呢?誰會為買條毛巾大老遠跑趟沃爾瑪——家門口的店可能還更便宜三毛錢呢!
沃爾瑪的會員卡要花錢辦的,有多少中國人會為打折卡每年花100多元——而目的僅僅是為了能夠成捆地買醬油,成箱地買飲料?類似模式的普爾斯瑪特敗得很慘,而打折卡早就臭了街,哪個商家要是說送個打折卡給顧客,更可能得到的反饋是:騙子!太小兒科啦。
所以,沃爾瑪在中國繼續折騰的結果,很可能是扔下幾十個億的美元,把他們那套采購、配送的體系教會中國人,然后該干嘛干嘛去。
中國人的學習、模仿能力超一流,用這些管理系統,結合中國顧客的消費習慣和思維方式,一定可以變化出更適合中國的商業零售模式來。
孫虹剛《人力資本》月刊、《前程周刊》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