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赤所著《經濟微言》(下稱《微言》)是一本并不十分起眼的小書。書中收錄作者1986年-2003年經濟政策言論30篇,內容涉及宏觀經濟、農村與農業、工業與企業、個體私營經濟、生態與減災、區域戰略等方面。這是一本需要結合二十余年改革開放背景并值得認真一讀的問題之書,雖然沒有完備理論系統,但大致包括了省轄市一級黨政機關所面臨的主要經濟問題及其相關公共政策選擇問題。
在現代經濟學研究中,市場、政府與企業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家們關注的核心內容。在中國近些年的經濟研究中,以經濟體制為重點的宏觀研究和以企業個案為重點的微觀研究一直非常活躍。這種狀況的出現自有其必然性:中國改革的方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而從宏觀層面探索如何建立與完善市場體制、以及從微觀層面探索如何將企業真正培育成為市場微觀主體,是兩個最為迫切的問題,因而吸引了諸多經濟學家與經濟理論工作者的關注。然而,在這兩個領域研究十分活躍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現代經濟學所關注的“市場、政府與企業”三個環節在中國的經濟研究中,“政府”這一環節的研究相對薄弱。這主要表現在,已有對“政府”的研究多結合在對市場經濟宏觀體制研究之中,且集中在抽象層面談“政府”的角色定位,而站在理論研究和實踐運行相結合的支點上、從中觀層面研究作為政府調控市場的基本工具的經濟政策問題相對較冷,甚至某種程度上有被忽視的現象。
作為一個地級市政府的學者式官員,《經濟微言》的作者劉宇赤先生正好利用“地利”之便,站在這樣一個中間位置上思考經濟政策問題,在他看來,市場經濟僅有宏觀體制與微觀主體兩個環節不行,同時少不了作為連接宏觀體制與微觀主體之間的政府經濟政策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說宏觀體制搭建了平臺,微觀主體企業是平臺上演戲的主角,那么,政府經濟政策某種程度上就扮演了導演的角色?!督洕⒀浴芬粫奶厣≡谟趪@經濟政策研究做文章。一方面,作者以其較為豐富的經濟學知識與智慧,從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出發,根據經濟實踐的需要,探索既適合經濟學一般規律、同時又適合中國或地區具體情況的經濟政策,以指導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作者又通過對豐富多彩而又紛繁復雜的經濟實踐活動的觀察,對各項經濟政策的實際運作過程與效用發揮進行深入思考,并發掘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東西,探索實踐表象背后的內在規律,并試圖將這些規律上升到經濟理論層面,以充實相關理論,使之更好地指導下一步的經濟政策制訂與實施。正因此,我們可以說,《微言》站在中觀層面、以經濟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對當下的經濟理論研究領域與視野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
圍繞將經濟理論落實到經濟政策,圍繞經濟政策,從《微言》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經濟學界很少提及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讓人耳目一新。比如,學界經常談及投資結構的優化,而在作者的筆下,優化投資結構在政府政策指導層面已經邏輯地細化成“投資主體:變單一為多元;投資規模:變隨意為科學;投資機制:變無序為有效;投資方向:變盲從為合理”的工作要求。(《優化投資結構芻議》);而談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者更是從一個經濟政策制訂與實施者的角度發現:“糧食總量:憂少也憂多;市場杠桿:調滿也調缺;政府作用:推進也推退”。而作者的這些論述已經被經濟實踐所證實。
在將對經濟政策運作與效果的思考上升到經濟理論層面上,《微言》的作者也作了大量的工作。正因為這些工作建立在經濟實踐基礎之上,使得作者在論及許多重大經濟理論問題,不受“科班經院式”的條條框框限制;對經濟現象的評述,不受“當局者”的政績功利影響。比如,經濟學總習慣將農業部門作為落后部門,經濟理論研究也多將農民作為觀念落后者,而作者通過其對農村經濟政策實踐的觀察卻認為,“由于農民是作為個體參與市場經濟的,其思想觀念的更新又有了特殊的意義。在城市,企業職工乃至機關干部是以整體的一部分參與改革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對改革的要求,不如農民的感受那么深刻、那么具體,因而思想觀念的變化有可能落后于農民,如‘姓氏’憂慮、‘公私’爭論、官位意識等等??梢哉f,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對城市干部職工解放思想有著不可置疑的先導作用?!?《市場經濟下的中國農村發展趨勢》)。再比如,一般經濟學者抽象地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角色的轉換,而作者卻通過親身體會深有感觸地寫道:“轉換經營機制,沒有企業內部動力不行,但只有這一個動力也不夠。因為企業應有的自主權,原來被政府及其部門掌握著,放權的主動權不在企業手上……矛盾之所以難于解決,癥結在于政府部門迷戀于計劃經濟的那一套運行機制,習慣于命令、指揮,不甘于做服務工作,特別是有權就有利,放權就等于既得利益的損失。擺不上桌面,而又實際存在的局部利益、個人利益,使得政府及部門轉變職能的難度更大,并且已經明顯地滯后于企業改革,有的甚至成為企業轉換經濟機制的障礙因素。”(《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對政府的要求》)
當然,作者書中也有一些看似純粹的經濟學思考。但由于作者作為一個經濟務實者的背景,也使得這些純粹的經濟學思考的文字更貼近歷史與現實。
最后還值得一提的是《微盲》作者在做學問中實事求是的精神。作者在《自序》中坦承:“文稿中有些觀點和認識,沒有經受住歷史的考驗,但卻帶有‘歷史’的痕跡;也有許多見解和立論現在看來不言而喻,但在當時還需要一些勇氣;還有不少想法和預見在今天或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依然有些意義?!庇纱艘鰜淼膯栴}是:為什么有些認識經受不住歷史的考驗,主導因素是為政還是為學?為什么說出不言而喻的東西反而需要某種勇氣,甚至于要承擔一定風險?很顯然,所有這些問題并非僅僅涉及地方干部素質,深層次的原因存在于中央與地方的利益、職能、權力等政府架構模式之中。二十余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并不算長,其間經濟學、政策學等學科在基本學理層面并無太多變化,但其間相關政策的變化卻多得讓人目不暇接、難斷是非,尤其某些學者、政策制定者與市場主體之間有意或無意的“合謀”行為更給地方政府管理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或混亂。這一切都在作者的文字中有所反映。
整體上看,《微言》值得我們一讀,尤其值得經濟理論工作者一讀。著名經濟學家科斯曾經批評主流經濟學是“黑板上的經濟學”,因為它離社會經濟現實太遠。因此,他主張經濟學研究應該建立“直面現實”的傳統。這大約也是《微言》客觀上提供給所有經濟理論工作者的一個“大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