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哲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可喜的是,出現了經濟學與哲學兩大學科直接參與并對話的局面,涌現了一批研究成果。放在案頭的這本書——《經濟個人主義的哲學研究》就是一部研究經濟哲學的專著,展示了我國經濟哲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說起經濟哲學,人們不禁要問:經濟哲學是哪路神仙,在經濟學如此顯赫之際硬要與經濟學連姻掛鉤?它有除經濟學研究對象之外屬于自己的對象嗎?它邏輯上能自圓其說因而自成一體嗎?把話說白了,什么是經濟哲學?目前理論界有三種觀點:廣義經濟哲學,即探討經濟、經濟學與哲學關系的一切學問;狹義經濟哲學,作為理論哲學的一個分支,出發點是經濟和經濟學,落腳點是哲學,追求的是理論上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經濟的哲學,作為應用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即人們自覺地運用一定的哲學觀念、哲學方式和價值觀念去理解并解釋經濟現象或經濟學中出現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按照這樣的理解,《經濟個人主義的哲學研究》是屬于狹義經濟哲學的范疇。正像作者所指出的,本書不是泛泛地研究經濟意識,而是研究經濟意識中的哲學問題。
自亞當·斯密以來的二百多年間,西方主流經濟學中經濟價值觀的核心和靈魂是經濟個人主義思想。這一核心和靈魂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關系如何?它在西方主流經濟學及其歷史發展中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樣的具體表現?回答這些問題是《經濟個人主義的哲學研究》一書的根本性任務。它是否完成了這一任務?我們從它的具體內容及其展開中得到了肯定性回答。在這里,經濟價值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用以表示經濟與價值觀的結合,具體可表述為:經濟行為和經濟意識中內含的、與經濟行為和經濟意識有必然聯系的價值判斷。很顯然,這個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經濟價值觀仍然是哲學意義的價值觀,因為它的思維方式和構成方法還是哲學的;二是經濟價值觀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就是它的研究對象和相應內容受到經濟一詞指稱范圍的限制。
經濟價值觀有三個層次:在經濟價值觀總體中占主導地位的、常規性的一部分,如效率價值觀、公平價值觀等,構成了經濟價值觀的中間層次;動物本能性或違背正當經濟規則約束、鉆經濟規則空子的經濟價值觀,如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的欺詐理論,壟斷、掠奪合理理論等,構成了經濟價值觀的最低層次;把關于經濟行為的價值判斷人生價值觀化,這部分內容可稱為價值觀升華,這是最高層次的經濟價值觀。經濟價值觀的研究對象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經濟價值觀的面對性對象,它們是經濟行為、經濟政策、經濟學理論體系、經濟習俗和經濟心理中的經濟價值觀。二是經濟價值觀的目的性研究對象,這就是經濟價值觀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本質與規律。
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其經濟價值觀的外在表現變化多端,給人以根本性質游移不定的印象,如凱恩斯的“經濟學革命”,就其本質而言,它的經濟價值觀的核心始終沒有變,這就是經濟個人主義。作者從社會、思想和概念三個方面考證了個人主義的起源及其流變,又從事實和思想的內在邏輯上證明個人主義思想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經濟價值觀的核心,在此基礎上指出經濟個人主義的基本含義: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個人主義思想的根本特點是最大化,即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具體說,“看不見的手”是經濟個人主義思想的哲學隱喻,“經濟人”是經濟個人主義思想的通俗表達,自由競爭是經濟個人主義思想的具體化,效率是經濟個人主義思想的判定標準,企業家是經濟個人主義思想的人格化。
選擇西方主流經濟學中的經濟價值觀作為研究對象,既富有挑戰性,又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從理論方面來看,西方的一些經濟學家也指出,經濟學不是價值中立的,將經濟行為同道德標準分離開來是不可能的。如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在她的《經濟哲學》一書中就指出,任何一種經濟制度都需要一套規則,需要一種意識形態去為它們辯護。她認為,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經濟制度的學說,一方面作為科學研究的方法,具有實證的內容,另一方面總是“每一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的載體”。正是這些“道德標準”、價值觀念構成了各種不同經濟學說的“前提”和“基本假設”。也就是說,實證經濟學由此出發的許多基本的假設,本身就蘊涵著價值方面的前提。因此,作為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根本不同的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引進、吸收西方經濟理論就不可能不顧及到它的價值立場問題,也就不可能作為一般的理論而全盤吸收。從實踐方面看,在我們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在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需要吸取西方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從這個方面來說,這本書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從具體內容看,《經濟個人主義的哲學研究》并未過多涉及經濟價值觀之外的其他經濟哲學內容,但此書的學術實踐向我們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經濟學與經濟哲學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經濟哲學可像《經濟個人主義的哲學研究》一書那樣按照既定的路子走下去,其成果會日益豐富;經濟學既可從中受到啟發又不必擔心經濟哲學到經濟學中搶地盤。由此看來,《經濟個人主義的哲學研究》一書用自己的學術實踐給了經濟哲學一個名正言順因而可以登堂人室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