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足以漢字為載體反映現實生活的造型藝術。它通過筆底毫端宋體現時代氣息,但它的表現手法比較抽象,是以點畫結構的無窮變化來構成各個書法創作者多姿的風貌和神采氣韻。書法的創作在表層上看是一個技法問題,一些人認為書法創作就是技法的修煉,然而,事實證明書法創作水平的提升過程首先是一個樹立正確意識,不斷匡正藝術觀并促使其精神境界一次次升華的過程。試想,如果能把從開始學習書法創作到能創作出成熟的作品看作一個過程的話,那么這個過程一般應經歷幾個階段,或者它們之間相互交織,使作者的書法創作之路更加寬廣。
書法作品不是漢字的堆砌,而是要把有思想內涵的一些文句用筆墨書寫的形式表現出來,供人們欣賞其藝術性,領悟其思想內涵。從事書法創作的往往都是文化層次較高的人,因此,搞書法創作不可避免地會把書法與寫字混為一談,把關于寫字的一些習慣帶進書法創作,這往往對書法創作起到禁錮和誤導作用,是走上書法創作之路的最初障礙。
不懂寫字規矩的人寫出來的字,有的字能直接進入書法之道,甚至特別生動的、極有生命活力。如在鄉鎮道路旁充滿野味的小廣告,書寫者往往是文化層次較低的人,他們腦海里沒有更多的法度可言,他們書寫出來的往往是靠自己的下意識支配來寫的作品,其創造是原始的、生動的、自然的。
可以斷言,初學書法的人完全可以不把法度熟練掌握到手然后再去創作。那就是況可以走先縱后攏的路子。首先,給書法創作者多觀賞瀏覽經典作品,閱讀書論,聆聽書家討論。這樣可使創作者的固有靈性得到充分的藝術教化,使其在成長過程中更好地汲取不帶任何枷鎖的純自然化、藝術化的營養。基礎具備了,再去運用辯證關系,并指導書法創作。書法藝術離不開傳統這塊土壤,書法藝術的創新和發展,總是植根于傳統這塊土壤。
那么,對既能寫的一手好字,又有相當文化修養的書法創作者而言,步入書法大門的第一步就是必須忘記寫字。這里所說的寫字,指的是寫實用印刷體。所謂忘記寫字,指的是忘掉已有的寫字套路,忘掉的套路包括:第一,橫平豎直的筆畫,啟蒙老師教寫字講橫平豎直,這樣使字顯得比較平穩,而書法創作追求的是生動,橫不平豎不直,才能產生動感。第二,長短有序的線條,寫字中不管是直線還是曲線,講究宜長則長,宜短則短,這樣能使字規整,而書法創作追求的則是反差和意外效果。第三,筆畫位置和結體的準確,寫字講究筆畫之間的對立,偏旁所占比例的大小,及相互之間位置的準確,這樣使字體顯得規矩、莊重、好看,而書法創作追求新奇、趣味甚至詭譎。第四,字體形狀的方整及大小的
統一,漢字的形狀及大小的統一,表現實用漢字的整齊美,而書法創作追求字體排列上的大小錯落、節奏變化和對比效果,這常常靠字體大小的反差,字形的方、長、扃、圓等實現整體的理想。總之,忘記寫字的目的就是忘記其固有的、約定俗成的模式,甩掉影響藝術表現的枷鎖,使創作者在更大的空間里獲得自由。
書法作品整體效果是一個首要問題。有人講書法進入展廳時特別注重作品的視覺效果,其實筆者認為在任何一幅經典作品中都是注重整體視覺效果的,否則將不可能成為好的作品,哪怕是一幅面積極小的作品也莫不如此。整體的完美表現離不開對動態傾向的追求。單體形態張力的顯現及其表情動態是作品產生動感先決條件,這是激活作品視覺魅力的重要因素。理想的整體視覺效果應符合下列要求:第一,節奏的變化與統一。尤其是行草、草書作品,線條的律動,氣韻的貫通,從頭至尾的節奏變化。這一變化源于多種因素,包括線條的粗細、筆墨的濃淡,運筆的輕重,字體的收放和變形等等。一個因素或一個以上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書法作品在書寫過程中產生節奏起伏變化,給人以視覺刺激。第二,布局反差與和諧。節律可以靠墨色來表現,節律的起伏使墨色在分布上不可能是均勻的,墨色的聚散產生黑白反差,黑白的極黑點塊或極白點塊在整體中的分布不可能整齊排列、間距相等,因為一切有規律可循的布局都不利于作品整體視覺效果的產生。第三,局部的動蕩與整體的平衡。在行草作品中字形的夸張與錯位,某一行的嚴重歪斜,行距的緊縮與放松,都能使作品產生局部的跳躍、動蕩失衡的感覺,但作品中必須采取相應的辦法取得整體視覺上的平衡,使整個作品有內動外靜之感。
—幅好的書法作品,既要求同又要求異。筆者認為一是作品的個性,一是作品的共性,個性與共性結合產生好的作品。傳統是千年的積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它是書法中的普通話。倘若沒有傳統,即無共性,書法的創作與欣賞就很難在人們之間溝通,書法作品就無法實現其社會價值。創新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通過求異來體現作品個性,以證明作品存在的價值。書法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創新,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就是求同與求異的關系,求同的是基礎,是前提;求異是提高,是升華;求同與求異是相互交織,促使書法創作一步步邁進。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是求同一求異一求異一再求同一再求異,不斷反復的過程。每臨習一木字帖,一是深入字帖;二是臨習字帖的特點;三是夸大字帖的特點:四是在加入其他字貼的內容和自己意識的基礎上進行創作,通過這一過程所掌握的東西不僅僅是原帖,而且是對原帖的消化,是創作者所進行的有機融合與創新。每一次吸收和融合都是對傳統更深刻的繼承。在這個空間里成長出來的藝術品既不是對前人簡單的重復,也不足走火入魔的野狐禪,而是傳統基礎上有序的、合理的、自然的創新。
筆者在學習書法創作之初,喜歡突出作品的氣勢,追求樸厚、雄渾、老辣的的書風,為此也曾極力設法利用各種要素的反差米制造視覺刺激,也常常因為這種審美意識在作品中得以實現而自我滿足。之后,由于漸漸地發現了自己作品的粗野、脆弱、不耐看,隨后又開始注重作品中的線條質量、點畫的韻味、作品的精致。在欣賞中也更加喜歡用筆精妙、線條遒美的作品。這又不自覺地改變作品的風格,化為纖細、輕柔、舒緩的一類。之后,把自己的作品與別人的作品對比時,又陡然發現自己的筆下缺少了一種厚重、剛毅的陽剛之氣,缺少樸厚老成的東西。這一個創作認識上的過程好像是向創作初期的回歸,但不是簡單的向后轉,因為現在對風格的認識和理解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當筆者尤意十翻到初期創作的滿意作品時,突然有一種不堪入目的感覺就是最好的佐證。
書法創作的追求,歸根到底就是一個藝術境界的追求,而高超的藝術境界在書法作品中體現為平實和自然。一個人起初的書法創作往往由于某種追求過于強烈而使作品有做作主感。久之,令人生厭。所以,把過分強烈追求淡化,使一切所要表現的東西都以較為含蓄的方式出現,這就使作品變得平淡、適度、自然。牛實的作品不等于淡化作品的風格,也不是削弱其通過夸張、虛構等手段所體現的藝術效果,平實主要表現為用筆、用墨上的不火不燥,結體及章法上的高度統一。但是,進入這個境界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是經歷了長期磨練之后達到的。
值得提出的是,講究平實、自然,并不反對存在各種鮮明的風格,也不排斥對任何表現形式的強烈追求。因為只有在這個追求過程中才能一步步提高創作者的筆墨技法、審美意識和藝術境界,創作者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被激發了創造力,開啟了智慧。那種脫離具體創作過程而大談意境提高的描述是虛妄的。
我即書法,書法即我的人書合一觀,是否可以看作是書法創作進入了更高層次的境界呢?可想,那信手拈來即成妙道的情形自不待言。然后,這個層次上的作品也必然是具有鮮明風格的妙墨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