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吳門新生代書家中,剛剛四十出頭的張少怡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位。他近幾年來能夠接連榮獲全國性大獎,主要在于身處當下紛雜書壇的他能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立定腳跟,不隨波逐流,用獨立的思考開拓獨特的天地,從而實現了自我的超越。
少怡君是幸運的,在吳中這塊文化沃土上他從小就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和滋潤。他八歲開始臨池。由于勤奮聰慧,他十五歲即考上大學。雖然讀的是數學專業,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對書法的癡迷。大學畢業后,適逢“書法熱”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興起,于是他更醉心于歷代碑帖的研習,尤其對宋代米南宮書法情有獨鐘,樂此不疲。后又幸遇良師華人德先生,耳濡目染,少怡的藝術視野因此大開,對書法本體的認識也有了質的飛躍。他認識到:在藝術上,無法不足觀,而拘泥于法者亦不足觀。他十分信服清代先賢姚孟起“有我則俗,無我便雜”的精辟論述,進而領悟到書法創作和創新的關鍵離不開師古人,師今人,師造化。師古人,可正根本、厚滋養;師今人,可廣閱歷,少走彎路;師造化,則可啟心志,得靈感。這一時期少怡君書法追求的目標相當清晰,專攻行草,以米南宮為主線,參合宋代諸家,并進而上追魏晉古法,以“二王”為宗,再下窺明清各家,取董香光、王覺斯之長。難能可貴的是,少怡把探尋的目光投向更廣袤的空間。進入新世紀以來,經過對書壇格局的理性分析和自身實踐的多種嘗試后,少怡君有意識地主攻大字行草書,與其說這是當代書法展廳效應對行草書的影響,到不如說它契合了張少怡當下豁達奔放的審美追求。由此張少怡書法走上了一條博而專、專而深的大道,書藝日進。
走進他構筑的筆墨世界,清新秀潤之氣撲面而來。其線條如行云流水,舒展而跌宕,輕靈而飄拂,結構似拙反奇,平中求險,一派天機。不難看出,少怡君已不滿足于一般意義上用筆和結字的精到、純熟,而重在情感的抒發和意境的開掘。在他看來,古代大家們“隨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天然純真的情感流淌。而書法一藝,就本質而言便是書法家內在心靈的跡化,因而,每個書法家都應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多少年來,張少怡孜孜以求,夜以繼日,就是為了尋找屬于他自己的這片天空。他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養,以加強書外功,不斷地結交書友,以取長補短。其間付出的心血、精力非常人所能想像。
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年來張少怡的書法接連榮獲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獎”、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展一等獎、“蘭亭獎”牡丹杯新人優秀獎、“林散之獎”書法傳媒三年展評委提名獎等。國內眾多的書法專業刊物如《書法》、《書法雜志》、《書法導報》等也紛紛專題介紹張少怡的書法藝術,表明“少年老成”的張少怡連同其俊朗奔放的行草書正備受書壇的關注,然而面對這些,張少怡淡然一笑,在他眼前,還有更絢爛廣闊的天地等著去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