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常州古稱毗陵、武進,鐘靈毓秀,書畫之風熾盛。古有開沒骨花卉畫新境界的常州畫派代表人物惲格,近有現代史上頗具影響的畫家劉海粟。今天的常州書畫家是一支秉承常州書畫古風、年輕而充滿生機和潛力的書畫創作群體,多年來堅持藝術創作的學術性和原創性,藝術上日趨成熟。本期推出的五位書畫家的作品盡管風格不同、題材不一,但卻展現出常州書畫家對藝術的獨特追求。
司馬連義篇
司馬連義,1947年9月生,山東臨沂人。1986年畢業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常州市美協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常州書畫院副院長。
《努力學習保衛祖國》、《我為偉大祖國站崗》入選1972年全軍美展,《晨練》入選1979年第六屆全國版畫展,《鋼鐵長城》入選1982年第六屆全國美展,《水鄉》入選丹麥中國藝術展,《將軍柏》入選美國紐約中國藝術展,《山高水長》入選1994年首屆全國山水畫邀請展,《紅云》入選1999年第六屆全國藝術節國際水墨畫大展,《云》入選2002年第五屆全國工筆畫展,《歲月》獲1991年第二屆全國體育美展銅獎,《綠蔭》獲1999年建國五十周年全國美展成就獎,《晨露》獲2000年首屆世界華人美展銀獎……
司馬連義以精湛的油畫藝術名世,本篇著重介紹他近年來在中國花鳥畫創作領域的最新成果。
中國花鳥畫是以描繪花鳥來表現自然生命力,玄妙大千世界的細微變化,既重視創作理念的透徹深刻,又十分重視手上功夫的藝術表現,是建立在人與自然親近融合的認識體悟上,追求一種超越時空、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象,一種物我兩忘的詩意境界。生命意識和藝術價值就滲透在這“花如欲語,禽如欲飛”的圖像中。
司馬連義從藝三十多年,又是科班出身,曾從事過版畫、油畫、宣傳畫、年畫、連環畫等藝術設計和創作,但他最后還是選擇了中國畫,并深入其中。藝術門類彼此相通,涉獵不同技法對藝術表現力的提高是有百益而無一害。但涉及廣泛不能沒有主攻方向,現在他定位于工筆花鳥畫上。
司馬連義對繪畫非常執著,他深知中國畫以民族文化精神為根基,獨特的寫形表意體系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文化的積淀,體現著華夏民族的風骨。他扎根傳統,認真鉆研傳統,埋頭苦修,先后通讀了古今的經典繪畫理論典籍,如《南宋院畫錄》、《歷代名畫記》等,同時從宋元工筆花鳥畫入手,醉心臨摹前人大師的作品,揣摩其中的技巧方法,融會貫通于自己的創作中。又因久居江南,古今兼及,剛正坦蕩,明雅俗,辨真偽,悟成敗,論得失,出入風雨,于是能卷舒自若,凝造化于筆端。對中國畫傳統的認識更加全面系統,鉆研勁頭也就愈來愈大,司馬連義很快就進入境界,一組工寫花鳥畫令人耳目一新,如作品《故園》,淡綠色調,一片生機盎然,層層疊疊,虛實錯落有致,近景用沒骨法,精雕細琢,遠景用潑墨潑彩水沖法,一張一弛,具有生動的韻律意趣,如同植入清麗靈秀的大自然中。《冷霜》色調灰白,素雅而寧靜,尤其是樹叢的刻畫吸收了山水畫法則,用雙勾層層渲染法,樹枝的穿插,長短橫斜,大小聚散,疏密粗細,結構清晰,跌宕多姿,拙中生巧,熟中生新,直抒胸臆。北宋韓拙著《山水純全集》中說,“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司馬連義的畫二者兼而有之。
真正有價值、藝術性高的花鳥畫作品,必然在造型、抒情、寫意、寄興、假道上有所奇處。司馬連義的畫面追求內在形式的韻味,拓展了傳統工筆花鳥畫的審美范式和語言形式。《初春》一畫賦予灌木叢強烈的生命張力,渾然呈現出特有的起伏節奏,大小石塊的組合與灌木叢相互襯托,使山石顯得更加剛強厚重;內蘊奇麗,使灌木枝干更加蒼勁雄渾,幾枝紅葉點綴得更加妖艷。一對錦雞私語,仿佛在迎接春天的到來,從構圖到色彩皆點明了主題,觀者立即就會被詩意的氛圍吸引陶醉。
司馬連義的花鳥畫取法高古,亦富新意,融書法、文學素養于畫境,感情純凈,真摯細膩,大氣文雅,清逸蒼勁,力求技法與意象的完美統一。因為不懈努力、筆耕不輟,司馬連義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并取得了成功。陸龜蒙有詩云“素菂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墜時”。面對經濟大潮的沖擊,欲升華自己的畫格,除了加強各方面修養外,還得有“欲上瑤池”的獨立進取心和“月曉風清”的人文品格。司馬連義說“藝海無涯,在藝術道路上的跋涉是艱辛又充滿樂趣的,只有潛入生活不斷創作,才能有更多更美的藝術精品呈現給大眾” 。有志者事竟成,我們期待他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丁德鄰篇
丁德鄰,江蘇省南京市人,祖籍安徽安慶,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受業于劉海粟、謝海燕等教授。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師、常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作品《人壽年豐》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靜靜石橋鎮》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石橋鎮里的故事》獲建國五十周年全國山水畫大展優秀作品獎(中國美協主辦),《一夜疏雨后》以特邀作者身份參加“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展”(中國美協主辦),《悠悠歲月》入選中國第六屆藝術節水墨畫提名展(文化部中國美協主辦),《不能沒有你》、《石橋》、《歲月》等十二次入選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性畫展,《半個月亮爬上來》獲江蘇省第二屆山水畫大展金獎,《房前屋后皆青水》獲江蘇省展銀獎,《園林系列》、《石橋鎮》分別獲江蘇省首屆山水畫展及美術節銅獎。
作品收錄于《當代中華墨粹》、《中國名家書畫集》、《名家畫山水》以及第一、二、三、四屆南北中國畫展大型畫集。《國畫家》、《中國書畫報》、《中國美術報》、《美術界》等報刊均有專題介紹。1997年赴美國舉辦中國畫展,多幅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出版有《丁德鄰山水畫集》、《丁德鄰山水畫選集》等專著多部。
20世紀70年代末,南京藝術學院教務長王秉舟常向學生贊及丁德鄰。王秉舟自南藝建校起,便一直主持教務工作,數十年間閱人無數。他對丁德鄰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可見丁德鄰在歷屆畢業生中,是品學兼優的佼佼者。
簡單地說,丁德鄰的人和畫都是“南人北相”。丁德鄰是完完全全的南方人但他卻生得一副通常北方人才會有的外張、魁偉、大開大合的體態。他圓面闊鼻、濃眉大眼,說話的聲音猶如東岳古剎的晨鐘,洪亮透徹。但與他接觸,卻發現他內斂謙卑、文思靈秀,另是一派地道的江南儒士風范。他的畫也是這樣。初看,天地恢宏、蒼穹寥廓,或山巒疊嶂,濃墨重積;或云霞飛流、淡水輕潑,都在吞吐著猶如黃土沙漠般的蒼莽雄渾。但細觀之下卻又感受到他的博大、磅礴、恣肆縱橫,是法度嚴謹帶著幾分斯文甚至是款款溫情的。而他在每幅畫中幾乎都要表現的灌木松柏、山澗溪流,無疑只有常年生活在煙雨江南的人,才會畫得那樣蔥郁空濛、舒展可人。蒼莽卻也儒雅,雄渾但顯斯文,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粗獷豪放,與“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細膩婉約,和諧地集于一體。
他的畫向著純粹和精深而不斷更新。尤其是他最近畫的一批淡墨細筆的江南即景,讓人感受到久違的震撼。就整體說,丁德鄰仍是丁德鄰,但卻更繁復也更簡約,更深厚也更空靈,筆墨語言用得更多更精辟,但文章做盡卻渾然不見刀斧之痕。丁德鄰一路走來,曾經涉足過許多不同的藝術門類,版畫、插圖、連環畫以及水彩畫,都取得過十分耀眼的成就。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廣闊的綜合素養,使丁德鄰有資質和膽略,敢將一般人不知為也不敢為的諸多矛盾一并匯入自己的美學熔爐,澆鑄自己心儀的清明境界。他用淡墨細線表現出焦墨粗線的厚重和力度,勾勒出一種神奇的意境。
人長久,畫常新,愿丁德鄰為先師劉海粟衣缽相傳的藝術,增添新的輝煌。
蔣才明篇
溧陽隸屬常州市,優越的地緣環境和豐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一代代書畫藝術人才。東漢蔡伯喈遭貶后,在觀山腳下建有讀書臺朝夕研書作畫;唐人李太白題寫的榜書“壯觀”鑿于大石山上,將山川之靈氣聚于腕中;宋代的“淳化閣貼”有半部勒石,保存于郊鎮別橋;明朝進士彭謙、馬一龍等也留下了匠意縱橫、丹青溢芳的畫痕墨寶。溧陽書畫藝術土壤的朝夕滋潤,培育出蔣才明這位才華獨具的書壇菁英。
蔣才明現年63歲,江蘇溧陽人。現為中國書協會員、南京京陵書畫院一級書畫師、溧陽市野風書社常務副社長。蔣才明自幼酷愛書畫藝術,書法上,四十五年來,堅持傳統,法古而不拘泥古訓,浸淫而自有取舍。浮沉有度,出入自如。他秉承心手相隨的創作理念,橫則廣收博采,縱則納古吐新,既有匯天下翰墨于胸中的大氣,又有聚千年功力于毫端的雄心。他力追秦漢,注重筆墨功力,走碑帖結合,古今結合和大小結合的道路。在學書的各個時期主攻有目標,涉及廣而博,其書法作品個性和風格明顯,擅長章草、隸書、魏碑、金文。為了深入書法藝術世界的堂奧,蔣才明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廢紙三千猶恨少”,“朝涂夜抹幾時休,汗水長年冰底流”,是他藝術生活的真實寫照。臨摹固然必不可少,在創作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我獨特的風格才是蔣才明真正的藝術訴求。多年的創作積淀,使他手中的筆變得流動俊逸,氣勢磅礴,豪邁剛健中蘊涵著飄逸靈動的韻致,既有舒張奔騰之雄,又有靜憩端莊之媚,既有跳動飛舞之神采,又有送月遠眺之凝思。隸書,蒼勁秀麗,舒展流暢;草書,恣意放縱,鳳翥鸞回;楷書,大方端正,秀逸多姿;行書,清拔俊朗,空靈灑脫;篆書,修長宛轉,古拙雄勁。
其章草作品在1994年由日本東京美術館舉辦的國際第56屆書法展中榮獲中國惟一特等獎。其隸書作品曾榮獲全國總工會成立70周年書畫大賽特等獎。1995年,作品入選由中國文聯、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北京國際書畫博覽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知名書畫家作品展中展出,并被人民大會堂收藏。2003年5月,其作品入選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書協舉辦的國際敦煌書法藝術節……同時潛心研究特大榜書30多年,其書厚實蒼勁,招牌字已被五省九市重要場所所錄用。
他自小喜愛中國畫,2002年結業于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三屆高級花鳥畫研究班,其傳統功力頗深,作品被多家拍賣行所論定。同時結業于中國美院第四屆書畫鑒定研究班。江蘇省書法培訓基地主任、常熟市書協主席張浩元先生見其字稱其不愧為當今高手。
蔣才明作為寓居半丘陵之地的溧陽書家,半個世紀以來致力于書法藝術的探索、實踐、創作,完成了大量不俗的力作,屢屢榮獲國際國內獎項,但依然堅守故土。其甘于寂寞卻才情超拔、雄心蓋世而秉燭揮毫,實屬不易。他的書法不僅融會了南北之氣,更以其獨到的剛勁風骨獨領風騷,本篇介紹的幾篇作品,足以讓讀者領略其風韻標舉,臻于化境的書藝。
李平秋篇
李平秋,1950年生于江蘇常州,1975年畢業于無錫輕工業大學造型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常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常州書畫院特聘畫師。現任常州吳青霞藝術院院長。
自1985年特聘為常州書畫院畫師以來,長期從事中國畫創作,歷年有作品入選、獲獎于文化部、中國美協等主辦的重大展覽。作品先后入選第六、七、九、十屆全國美展,其中獲全國銅獎一次、優秀獎三次,獲江蘇省金獎一次、銅獎、優秀獎多次。多年來,分別有作品赴美國、日本、韓國、西班牙、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臺等國家及地區展出,并被收藏。曾出版《一代畫風》、《李平秋作品選》、《李平秋中國人物畫》專著三種,有多篇論文發表于國家級刊物。個人傳歷分別入編《中國美術家辭典》、《中國美術年鑒》、《今日中國美術》等大型辭書。
1984年《你早,葛洲壩》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1989年《晨曲》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1990年《媳婦樂》入選全國體育美展并赴西班牙展出,《霧籠名山》入選日本國際藝術展,《昨日琴聲》獲臺灣隔山大獎賽優秀獎并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展出,1991年《老墻》入選美國舊金山藝術展,1992年《熹微初露》入選全國展,《晨曲》入選韓國漢城國際藝術展,1993年《葬嬗》入選全國展,1994年《回憶》、《塬上初雪》、《古歙僻巷》入選全國展,1995年《細雨江南》入選臺灣國際藝術展,1996年《午后三點》入選全國展并獲銅獎,《昨日琴聲》、《細雨江南》入選全國展,1997年《干草花》入選文化部中國藝術大展,《匆匆》獲江蘇美展金獎,1998年《周末》入選全國展,1999年《午后》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2000年《大周末》入選第六屆藝術節國際展,2001年《工余》入選全國展,《童年》獲《中國書畫報》世紀之春全國獎并發表,2003年參加在上海中國畫院舉行的常州書畫院“水墨七人”展。
書畫之道,在于神韻,有時看似逸筆草草,卻郁積著作者胸中的塊壘,蘊涵著作者心中浩然之氣。李平秋的人物畫,才情與功夫并重,既有簡謹的筆墨勾畫,又有精巧的布局營造。李平秋筆下的人物,簡于形,淡于意,趨于逸,筆墨簡潔處,更注重意的表達,強調筆墨自身獨立的審美價值,人物的內在精神蘊藏在筆墨之中。簡潔的線條勾出外在的輪廓,在夸張的形體中“言者所以在意”,由強調形式的表現,到強調情感的抒發。作品《天地之悠悠》、《懷素書蕉》、《高山流水覓知音》,悠然深谷中,一位曠世的高士,絕世獨立,或釋卷,或揮筆,或撫琴,寥廓天籟與幽谷唱和,此景當是畫家內心的真實映射。這歸于“平淡”的心境,即是與世無爭、逸世獨立的清雅意境。寥寥數筆勾其形,淡淡著色出其意。李平秋對人物的形體常采用夸張變形的簡化處理,對人物的色彩處理和襯景賦彩,總是以淡淡的點染輔以人物性格特征的凸現,以簡馭繁,以淡代濃,以墨出彩。在人物塑造中袒露自己的胸襟,在筆墨揮灑里傾訴自我的情懷。
陸路晴篇
陸路晴,1945年生于江蘇常州。1987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美術學院)國畫專業學習。常州中國畫研究會會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江南畫院畫師、常州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劉海粟美術館特聘研究員、高級美術師。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出并先后在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上海朵云軒、杭州西泠印社、南京江蘇省美術館、常州劉海粟美術館及新加坡、日本等地舉辦個展、聯展。江蘇省美術館、上海朵云軒、浙江西泠印社、常州博物館及國外收藏家都有他的作品珍藏。
《美術雜志》、《江蘇畫刊》、《朵云雜志》、《國畫家雜志》、美國《Forbes》雜志及泰國《新中原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上海《文匯報》、河北美術出版社(名家畫山水畫冊)、《北京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文匯報》、《常州日報》、《服務導報》、中央電視臺美術星空、上海電視臺、江蘇電視臺、常州電視臺等均有專題報道和作品介紹。
翻開《名家畫山水作品集》,觀陸路晴的畫作《山魂》,一股恰似“大風起兮云飛揚”的氣勢迎面撲來,氣旺神暢,筆墨滋潤,沉雄蒼勁,反映了他在寫意山水、花鳥繪畫中的創新與探索。看陸路晴作畫,更使人心情痛快。繪畫不單是線條筆墨技巧的產物,繪畫更是畫家真情流露的結晶。也許他天生是個畫大寫意的料,心胸寬闊氣度大,膀子晃得開,線伸得深遠,能把他的見識與儲積的性情潑灑出來,充分表現出藝術之美。他畫“荷花鴛鴦”就是如此,他說畫荷花最能表現大寫意的筆墨,他采用滿構圖大筆觸和多變飄逸的線條穿插,以傳統的民間色塊點綴,水墨互破的濃淡墨色的強烈對比,使畫面更加靈動,充滿了勃勃生機。他說畫梅花能抒發情感和表達個性。梅花頂風凌雪,先春而發的高潔品性,象征著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風貌。陸路晴自幼喜弄丹青,少時師從老畫家房虎卿、蔣風白,練的是傳統“功法”。后來他又崇拜明末清初的徐渭、八大山人和近現代的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習的也是傳統“功法”。1987年,好學、勤思的陸路晴以不惑之齡進入著名的浙江美術學院深造,求教于陸儼少、王伯敏、童中燾、全山石和馮遠等大家,并對西方現代藝術有所涉獵,又隨張祖安教授參悟易經、書法,其藝術思路遂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上海朵云軒畫廊主任、著名畫家應詩流看了他的畫后說“氣度不凡、與眾不同”,并邀他去朵云軒畫廊辦展。謝稚柳大師看后認為其畫“觀念新,變化多,色彩豐富,線條流暢,筆墨有功夫”,隨后即興題“畫苑之英”以示鼓勵。著名畫家吳青霞觀畫后則索性揮毫題“落筆煙云,宛若游龍”。
近十幾年,他創作了一批山水畫,從構圖到表現手法都與眾不同,這主要來自他的豐富人生閱歷和廣收博取,精研不輟。他的《黃土情系列》,擺脫了一般山水畫家的常用章法,注重山的氣勢,把點睛之處安排在畫的一角,使人感到親切溫馨。再如《藍色凈土系列》,仿佛把我們帶入到靜謐的月色山影中,匠心獨運地創造出一個超遠潔凈的高雅境界。為使自己的山水畫更貼近自然,他多次攀黃山、登華山、上太行、下西南、赴陜北,目識心記,歸而寫之,深得造化。他作畫不重復自己,不走捷徑,不尚時髦,所以他的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陸路晴性格豪放爽朗、志趣高邁,對朋友肝膽相照,真誠無限,待人接物瀟灑出群,為人處世尚俠仗義。他讀書勤奮、泛覽各家,常常深夜手不釋卷。情趣沁自天性,一切順從自然,這就是他人生與藝術實踐的追求。
(以上由無錫市龍行閣畫業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