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是遠古百越的南越支系。大約在中原殷周之際,黎族先民就已經(jīng)勞動生息在海南島上,并且遍布全島。黎族紡織的歷史非常悠久,其“廣幅布”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jīng)載入史冊。黎族婦女用彩線挈花織成的黎錦,自古享有“機杼精工,百卉千華”的盛譽。元初女紡織家黃道婆,在流寓海南的30多年中,虛心地向黎族人民學習先進的紡織技術(shù)。13世紀90年代,黃道婆回到家鄉(xiāng)松江烏泥涇鎮(zhèn)(今上海華涇),引進了黎族的紡織工具加以改進,制成了彈、紡、織等一整套生產(chǎn)工具,廣泛傳授黎族婦女織造黎錦、龍被時發(fā)明的非常別致的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技術(shù)。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立有黃道婆的塑像,以紀念這位在中國紡織史上做出杰出貢獻的女科學家。
海南黎族龍被的淵源考溯
海南黎族龍被是黎錦的精華,是紡、織、染、繡四大工藝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織錦美術(shù)工藝品。
海南黎族的紡織品大多以棉花為料品,通稱“織貝”。各種史籍記述中的黎錦、黎單、旨花布、五斑布、白布、按搭、食單、龍被等等,都是在織貝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的棉紡織品。據(jù)《尚書·禹貢》所記:“島夷卉服,厥篚織貝?!薄稘h書》也稱,在珠崖:“男子耕農(nóng),種禾稻麻,女子桑蠶織績?!备鞣N史籍中關(guān)于織貝的記述很多,評價也很高。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平服南越后,在海南島開設(shè)珠崖、儋耳兩郡。珠崖郡下領(lǐng)潭都、玳瑁(相當于今之??谑协偵絽^(qū))、茍中(今澄邁縣)、紫貝(今文昌市)、臨振(今三亞市)五縣;儋耳郡下領(lǐng)九龍(今東方市)、至來(今昌江縣)、儋耳(今儋州市)三縣。漢朝在海南島設(shè)郡縣,標志著封建政治勢力開始進入海南,海南有名的紡織品,也開始成為朝廷的貢品?!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diào)廣幅布獻之,蠻不堪役,遂攻郡殺幸?!边€說儋耳“土地沃美,宜五谷,蠶桑。知染采文繡,帛疊,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污”??梢娋嘟?000多年前的黎族織貝已經(jīng)堪稱卓然不群的織品,所以朝廷和地方官都加劇了征調(diào)和搜刮,黎族同胞不堪其苦,被迫造反,殺了橫征暴斂的郡守,也中斷了織貝的歲貢。
黎族龍被產(chǎn)生于東漢明帝時代,是漢朝中興的產(chǎn)物?!饵S通志》載:“東漢光武帝十九年癸卯(43年),馬援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調(diào)立城郭,置井邑。時珠崖慕義來歸,復(fù)置珠崖縣,屬合浦郡,而省朱盧縣。”海南雖然撤郡而歸屬合浦郡,但海南和朝廷的關(guān)系卻因朝廷撫定措施的得力而更加密切起來?!逗鬂h書·明帝紀》載:永平十七年(74年),儋耳“慕義貢獻”。這樣,黎族織貝又重新成為貢品。“黎錦光輝艷若云”,人見人愛,正是由于朝廷對黎族織貝的重視和對黎族紡織工藝的垂青,黎族同胞又從強烈拒征織貝轉(zhuǎn)為“慕義貢獻”,促使黎族龍被應(yīng)運而生,脫穎而出,成為黎族織貝中的奇葩。
當然,深層次的原因是漢明帝吸取王莽篡漢的教訓(xùn),高度重視政治文化的作用。他是光武帝的兒子,繼位之后,繼續(xù)推行劉秀“柔道治國”的策略,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使東漢出現(xiàn)了天下太平、國家強盛、社會安定的政治局面。同時,他大力推動文化建設(shè),除了突出儒教的尊崇地位之外,也十分注重佛教,尤其倡導(dǎo)具有鮮明統(tǒng)治階級意識的龍文化。龍是漢朝皇權(quán)的象征,秦滅漢興之始,漢高祖劉邦認為他代表火德興邦,自稱為赤龍轉(zhuǎn)世。漢朝宮廷的建筑物上,皇家的服飾上、器具上,到處都有龍的形象。漢明帝則開設(shè)畫院,廣召著名畫師、藝匠和紡織良工,專為皇室設(shè)計制作各種雕繪龍章龍紋的建筑和用品。由于有紡織工參與宮廷畫院的設(shè)計,龍的形象開始出現(xiàn)在黎族歲貢的織貝上,龍被藝術(shù)也開始出現(xiàn)。這種“天上取樣人間織”的龍被,經(jīng)過心靈手巧的黎家婦女的精心織繡,龍的形象格外生動傳神,成為藝術(shù)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后來經(jīng)過不斷改進,推陳出新,龍被越發(fā)精彩紛呈,美不勝收。龍被的開幅,也發(fā)展為有單幅、雙聯(lián)幅、三聯(lián)幅、四聯(lián)幅和五聯(lián)幅等不同幅式,適應(yīng)了各種不同的使用場合。魏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送給日本卑彌呼女王的禮物中,有絳地蛟龍錦、粟錦、茜絳、紺青、紺地句文錦、細斑華等,在這些錦品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大蛟龍、小蛟龍、鳳凰及朱雀圖案。南北朝則從以龍、鳳為主體的圖案漸漸向生動靈巧及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演變,有大象、獅、孔雀、鴛鴦、蓮荷、牡丹、海棠等動植物圖案,并且體現(xiàn)了佛教藝術(shù)的影響。盛唐以后,龍被圖案千變?nèi)f化,而以吉祥鳥獸成雙成對花團錦簇的龍被最為流行。
海南黎族龍被的文化內(nèi)涵
龍作為天子權(quán)威的象征,其形象在很古時代就被描繪在華夏的王者旗幟上?!对姟ぶ茼灐ぽd見》云:“載見辟王,曰求厥章。龍陽陽,和鈴中央。”《禮記·樂記》也說:“龍旗九旒,天子之旌也?!倍c天子權(quán)力相關(guān)的一切,也都被冠以龍名、飾以龍章,比如龍體、龍顏、龍冠、龍服、龍座、龍袞等等。黎族龍被作為貢品,也是宣示天子獨尊地位的飾物,只有宮廷才能使用。后來,龍被可以當作國禮饋贈外邦顯揚上國天威,可以獎賞大臣以示恩寵,題材越來越廣泛,圖紋越來越多姿多彩。除了雙龍戲珠、龍鳳呈祥、魚躍龍門外,還有雙鳳朝陽、雙獅戲球、麒麟吐書、福祿壽三星高照、儒道佛三教圖景、鶴鹿同春、金雞唱曉、喜鵲登枝、竹報平安等等。這樣,黎族龍被就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黎族龍被生動地體現(xiàn)了龍的精神。
離開了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話語體系,龍就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和肇端的象征。中華人文祖先伏羲氏,以龍為民族標志,堪稱中華祖龍。伏羲、炎帝、蚩尤、黃帝,皆為龍族。聞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龍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狗的爪,魚的麟和須”。因而龍是一個本來不存在的各種動物的混合體。龍的造型,表明中華民族在形成過程中,以蛇為圖騰的遠古華夏民族、部落,不斷戰(zhàn)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逐漸形成華夏大民族。它的圖騰也兼取了被融合、吞并了的其他氏族、部落的圖騰,最后拼合為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這就是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龍。龍上可騰云駕霧,下可遁地入海,變幻莫測,氣象萬千,不可戰(zhàn)勝。黎族龍被上的龍,千姿百態(tài),矯健無比,活靈活現(xiàn)地折射出龍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精神,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可估量的創(chuàng)造力。
二、黎族龍被展示了獨具一格的中華文明。
黎族龍被圖案絢麗,色彩斑斕,耐人品賞,堪稱稀世珍品。其物化象征手法包括符號象征、物事象征和儀式象征三大類。所謂符號象征,是指龍的圖案本身就是中國封建皇權(quán)的象征,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所有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所謂物事象征,就是借助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來表達某種意象,寄托著我國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所謂儀式象征,是指民俗文化在龍被中的廣泛運用,其主要功能是表示對神仙的崇拜,對人的敬重、友好、祝愿,顯示了理想美和人情美。黎族龍被中的符號、物事、儀式等有形無形的構(gòu)成因素,都是具有中華民族特定內(nèi)涵的文化符號。
海南黎族龍被的民族性,還突出地表現(xiàn)在龍被藝術(shù)的漢字裝飾方面。龍被從早期開始就伴有漢字出現(xiàn),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標名孝古,潺架鵲橋”、“天降麟麟子,今朝在我家”、“雙鳳朝陽”、“福、祿、壽、祠、禧”等等,這是最典型的民族特色。明代龍被《福祿壽三星圖》中,漢字上繡有祥云,襯以五彩飄帶和八寶圖紋,“福、祿、壽”猶如從天空緩緩降臨人間。這種具有鮮明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黎族龍被,令人嘆為觀止。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博物館或圖書館都視之為文化瑰寶加以珍藏。1931年至1934年,德國還有學者到海南白沙縣等黎族地區(qū)走村串寨,搜尋收購黎被,帶回國內(nèi)收藏。
三、黎族龍被張揚萬物和諧的生態(tài)觀。
中國文化強調(diào)“天人合一”、“天人相類”,要求自稱真龍?zhí)熳拥牡弁跻脖仨毞ㄌ煨械?,順天?yīng)人,以求天人的和諧統(tǒng)一。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還有一種特殊形式,就是“萬物一體”。這種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守仁說:“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敝袊糯疤烊撕弦弧钡睦砟睿烟斓厝f物視為一個整體,提倡“民胞物與”,要求自然社會與人和諧發(fā)展。這種理念是中國古代確立有機整體的生態(tài)文明觀的理論基礎(chǔ)和重要內(nèi)涵。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生態(tài)文明觀突出地反映在黎族龍被中。從漢代肇始的龍被起,不論什么開幅什么圖案的龍被,龍與龍、龍與鳳、人與人、人與神、人與自然,以及自然界中所有動植物之間,都處于和諧統(tǒng)一之中,天地萬物“莫不實有以親之”而各得其所,成為相依相親相諧的生態(tài)圖景。
四、黎族龍被表現(xiàn)了黎族同胞非凡的智慧和才情。
龍被是黎族婦女聰明才智和嘔心瀝血的結(jié)晶。黎家姑娘從13歲開始就要學習紡織,不少黎族婦女整個一生就是年復(fù)一年地織繡龍被,不休不止地探索龍被藝術(shù)。黃道婆對我國紡織業(yè)的貢獻具體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她對黎族紡紗和織布的工具加以改革和創(chuàng)新,制造出更新的“捍、彈紡織工具”,大大提高了棉花去籽和彈花的功效;二是她采用新的技術(shù)織造被、褥、帶、等織品,使織品能織出折枝花卉、團鳳、棋局、字樣、云霧、花草等各種圖案花紋。這兩個方面的工藝,都來自于黎族龍被織繡工藝。黃道婆善于向黎族婦女學習,也善于總結(jié)經(jīng)驗,所以能夠建立“衣被神州”的豐功偉績。
海南黎族龍被的意蘊嬗變
龍被要織繡龍的形象,其意旨是封建帝王要宣揚真龍?zhí)熳拥纳裢?。而與真龍?zhí)熳酉噙m應(yīng)的,便是政治的宗法等級制度。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金祠白帝,龍祚水德。祥應(yīng)陳寶,妖除豐特”(《史記·秦本紀·索隱述贊》)。自此,龍始為皇帝所獨專。漢高祖劉邦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史記·高祖本紀》)。連司馬遷也相信劉邦是真龍?zhí)熳愚D(zhuǎn)世,可見經(jīng)過封建王朝的大力宣揚,“君權(quán)神授”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
龍被以龍為主,但織繡鳳也是應(yīng)有之義,因為在龍成為帝王政治權(quán)威象征之時,鳳則成了后妃權(quán)勢的象征,“龍鳳呈祥”也成為太平盛世的標志,更何況鳳也可以象征皇帝權(quán)勢,例如皇帝的車駕就叫“鳳車”或“鳳輦”。龍的種類也很多,不同的龍,具體意義有區(qū)別,分屬不同的龍氏。炎帝因感神龍而生,又得火德,屬赤龍氏。黃帝得土德,屬黃龍氏。屬于伏羲氏系統(tǒng)的還有長龍氏、降龍氏、潛龍氏、上龍氏、水龍氏、青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飛龍氏。中國龍的變格形式分作夔龍、應(yīng)龍和黃龍。海南黎族龍被產(chǎn)生于漢朝,因此龍被中的龍主要屬于應(yīng)龍和黃龍。
漢至唐屬于應(yīng)龍時期。漢代龍被出現(xiàn)的龍是應(yīng)龍,應(yīng)龍的形體學特征,就是在文化本體龍的基體上添加雙翼,翼從前肢伸出,爪三、四、五不等,頭大長角,口裂露齒,身體細長,狀如四足撐起的爬蟲走獸?,F(xiàn)藏于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手稿陳列室中的《龍馬躍出黃河圖》龍被,龍身長翼,造型大方,粗獷奔放,表現(xiàn)了三對龍馬在許多吉祥動植物陪襯下騰挪起飛的動態(tài),是龍馬精神的寫真。
宋至清屬于黃龍時期。黃龍的形體學特征,是巨頭上長雙鹿角,額大,喙長,鈍吻略卷,長兩須,口縫波狀,門齒側(cè)生獠牙,下頦有須,耳鬢有鬣,龍背鋸齒狀,龍尾箕裂,巨蟒之身,通體披鱗,腹有節(jié),肘、臀處生火焰紋,四足,四爪或五爪。從元朝起,正黃色五爪龍被定為皇帝的徽號,任何人均不得越制。宋元時期,龍的形態(tài)普遍雄健兇猛,而黎族婦女織繡在龍被上的龍則威而不怒,富有變化。明代龍被堪稱華美富麗?!饵S龍升天圖》中,祥云氤氳,黃龍麟光閃閃,一飛沖天,勢不可擋?!渡n龍教子圖》則富有人情味,讓人感受到龍可親可愛的一面。
在明清兩朝,龍被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沒有龍的龍被大量出現(xiàn)。許多龍被圖案中代龍而起的是民間喜聞樂見的福、祿、壽星和其他神仙、人物、動植物吉祥圖形,民族特色更加濃郁。龍被中的其他紋飾則有水波紋、藻條紋、彩虹紋、云霧紋、幾何圖案紋、星月圓點紋、花卉紋、草木紋、蛙紋、蟲紋等,多至120多種。沒有龍章龍紋的龍被也就沒有龍的忌諱,龍被于是“飛入尋常百姓家”。而隨著清朝的滅亡,龍再也不是封建帝王權(quán)威的象征,龍被作為朝廷貢品的歷史也結(jié)束了,不論有龍無龍的龍被,都能夠在民間廣泛地使用。一是用于宗教活動,如祭祖、祈雨、拜神等;二是用于喜事活動,如婚禮、祝壽、蓋房等;三是用于白事活動,如法事、蓋棺、葬禮等。
“文化大革命”時期,黎族龍被被當作最典型的“四舊”大毒品,黎族同胞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使少量龍被幸存下來?!洱埍凰囆g(shù)》的編著者蔡于良先生歷盡艱辛,傾其所有,花了幾十年時間搜集到龍被近百幅,對這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做了令人敬佩的搶救保護工作。
龍被從發(fā)軔起在很長時間內(nèi)就是朝廷貢品,工藝上要求甚高,黎族婦女在長期織繡中又不斷精益求精,因此客觀上促進了織造工藝技術(shù)的發(fā)展提高,并且得到普遍推廣,從而為中華民族的紡織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者單位:海南省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