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沈陽一位名叫牟奕的6歲小男孩,將自己全部的22美元積蓄捐獻給了受災國。”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東盟地震和海嘯災后問題領導人特別會議”上贊揚這位可愛的孩子。這也是安南在多國首腦會議上公開稱贊的唯一個體。
把印度洋海嘯看作是一個來自地球的啟示和警告吧——人與大自然和諧舒緩的關系在一剎那以殘酷的方式發生變故,災難現場到處瘡痍滿目、哀聲連綿、家壁凋零。
牟奕積蓄的22美元之于全球已募集的數十億美元救災資金確實是綿薄之力,但這是一種力量的告白——因為這一次,不僅中國政府,而且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擔負起了國際救援的責任。
所有真心誠意的幫助成為本能,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叫做地球的村落。
這同樣是一種力量的告白——民營企業出口占我國總出口的比重已從不足1%上升到了2004年的17.0%。2004年我國民營企業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全年出口額達到1011.6億美元,同比增長68.6%,增幅分別超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57.2個百分點和27.7個百分點。
曾經,民營企業似乎總與“草根”、“農民企業家”這類詞匯相聯系,但現在,恰恰就是這些中國經濟最樸實的種子憑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競爭力,逐漸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豪情。
國家的強盛,來自于成熟的個體力量的釋放,無論是自然人公民還是企業公民。這次中國的海外援助和慈善救助逐步從政府主導轉化為社會性的全民自主行為,更多的企業公民積極參與充分體現了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深遠意義——道義與財富相互凝結,海外市場的開拓與中國關懷的傳播結伴而行,人道主義背后支撐的是財富,財富則被賦予精神的力量。
當反映民營企業的影視作品還在使用“我們是做企業,不是做慈善事業”的陳舊臺詞的時候,民營企業早已加入到國際競爭環境中經歷風雨了,他們早已從跨國公司對手身上看到——
社會關懷、文化贊助、生態與環境保護,跨國公司正成功借由這些價值觀確立其在國際競爭中與眾不同的企業個性。事實上,經濟繁榮與人類進步最終需要的是——“人”,唯有切身投入,企業才能找到永續經營的價值。
一個年代,歷經苦難和繁榮;一片山河,變換滄海和桑田。當人們要求成為真正的地球公民的心理逐漸浮出歷史地表,要為弱勢群體貢獻自己的關愛之心日益熱烈,當中國企業突破國界謀求發展,同時更廣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呼聲日漸高漲,天空似乎更加高遠,因為中國人與中國企業對世界的促進和關愛,已經變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中國人和中國企業的成熟與發展,決不能以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草原沙化、江河斷流、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作為沉重代價,這是我們對人與自然的共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