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綱》與《失街亭》兩篇課文的學習任務本已基本完成,筆者在對課文與原著相關內容作了仔細研讀之后,覺得這兩篇課文的標題都頗有進一步探究的價值,便專門為此設計了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首先,筆者向全體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要給這兩個標題分別補上行為主體(即為動賓結構加上主語),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表達,你打算怎么補?
相對而言,給《失街亭》一文補上“馬謖”這一主體還是比較簡單的(當然,補“孔明”也未嘗不可),要為《智取生辰綱》補一個合適的主語就頗費周折了。有同學提議用“梁山好漢智取生辰綱”,馬上有同學反對:“錯,此時晁蓋這些人壓根兒還未上梁山呢!”那么就用“好漢”吧。——一番爭論之后,有學生問:“老師,《水滸》原著中的回目標題是怎樣的?”于是筆者出示了原著這部分情節的標題:“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馬上又有學生表示不解:這批好漢不是以晁天王為首領的嗎?為什么不說“晁蓋智取生辰綱”呢?這也難不倒學生,很快就有人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課文結尾已經明白地告訴了讀者:“那計較都是吳用的主張”,所以用這個標題突出吳用的主體地位,應該是符合情節的。
接著,課堂討論進入下一個環節,我問道:“就課文節選部分的內容而言,主體人物似乎應該是楊志而非晁蓋、吳用等好漢。如果將標題改為以楊志為主體,那應該怎么表述?”
事實上,只要將“智取”兩字換掉即可。學生提出的方案有:痛失、誤失、押失、押丟、迷失。從語言表達上推敲,可以比較方便地排除“押丟”“迷失”之類。剩下“痛失”與“誤失”兩個詞,究竟用哪一個更好呢?學生們各執一詞,難以統一,以“誤失”略占上風。不過,雙方都講不出有說服力的理由來。
筆者提議將這個問題擱一擱,引導學生轉而討論另一個問題:可否模仿“智取生辰綱”的語言形式,在“失街亭”的動詞“失”之前也加上一個修飾語?比如“馬稷痛失街亭”與“馬稷誤失街亭”,你認為哪一個更理想?學生幾乎是眾口一詞地推崇“痛失”。
因為大家認為,兩者的著眼點不同。“誤”字著眼于馬謖的“失誤”這一客觀事實,而“痛”字著眼于街亭失守之后,諸葛亮無比痛心的感情。對于這一點,每一個讀者都會有真切的體會。讀到這一情節,我們也都會很自然地為馬謖的“不爭氣”而痛心疾首。
再回來考察前面的問題:“楊志痛失/誤失生辰綱”的標題,是否也以“痛失”為佳呢?至此,原先只是感覺到“誤失”更勝一籌的同學有了新的想法,大體可以講出點所以然來了。他們認為,對于爭奪街亭的對立雙方,我們基本上是站在諸葛亮的立場上;而對于爭奪生辰綱的對立雙方,我們毫無疑問地都是站在晁蓋等好漢這一方的立場上,為他們的大智大勇擊節叫好。所以,對于生辰綱,我們肯定不會站在楊志(更加不可能是梁中書)的立場上,為生辰綱的丟失而扼腕“痛”惜。
于是筆者順勢作了這樣的引導:就情節內容而言,《智取生辰綱》課文節選部分,的確楊志才是主人公,可是,教材編者卻還是采用了“智取生辰綱”這個標題,而我們對此也并未感到有何不妥。明白了上面的道理,這個問題也便迎刃而解了。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最后,筆者向學生出示了《三國演義》與課文相關的回目內容的兩種不同標題,兩個標題分別來自羅貫中原著與毛宗崗修訂本中:
司馬懿智取街亭,孔明智退司馬懿(羅本)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毛本)
這兩個回目標題,揭示的是同樣的情節內容,卻明顯地透露出對魏、蜀雙方的不同態度。羅本的標題,“智取街亭”是以司馬懿為主體,“智退司馬懿”則是以孔明為主體。而到了毛本《三國演義》,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通行本子,明顯地看出是對蜀方的偏重,而司馬懿是被動的一方。——這也就是人所共知的《三國演義》“尊劉貶曹”傾向的直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