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選”一詞在2005年的夏天已然風靡全國,從各種商業的、政治的大小選舉活動,到娛樂界的大型平民化的選秀節目,都離不開“海選”這個詞的高頻使用。這個詞的流行和活躍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中國社會日漸濃厚的民主氣息和一種可喜的社會風尚。
實際上,“海選”是最近幾年才成為漢語詞匯家族的重要成員的。先來看幾個例證:
(1)江西省民政廳日前宣布,首次采取“海選”方式的江西省第四屆村委會選舉工作順利完成。(《人民日報》2000年5月9日)
(2)此次選舉是我國第一次在基層以海選方式進行民主選舉,只要具有選民資格就可參加選舉。(《長江日報》2000年6月15日)
(3)顏仲平說,經過兩次海選村官,農村村民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已大大增強,第一次海選,繁榮村七八百人的禮堂還坐不滿,現在不僅坐滿了,外面還人擠人。(《南方周末》2003年11月13日)
所謂“海選”,就是“一種不提名候選人的直接選舉,由投票人投票選舉,得票多者當選。”(《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有文章對“海選”做了形象化的解釋:
(4)“海選”中的“?!弊质恰按蟆钡囊馑?,中國農民創造的“海選”就是村委會三年一屆的“大選”……“海選”就是指直接由選民投票的選舉方式。該詞形容選舉像大海中選東西一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村委會換屆選舉采取民主化程度較高的“海選”方式,沒有內定候選人,村民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根據選任條件、得票多少等,自己確定村委會組成人員候選名單。(《“海選”開創基層民主選舉新模式》,中國新聞網2000年11月7日)
“海”作“大”講,很早就有了。《漢語大字典》援引《玉篇·水部》云:“海,大也?!辈⑴e《水滸全傳》第三回:“魯達在逃,行開個海捕急遞的文書,各路追捉?!边@里,“海捕”之“?!?,就是“大”的意思。這種意義依然保留在“海碗”“海量”“夸??凇钡仍~語中?!昂_x”的流行,大大激活了這一用法。
在關于中國農村基層“村官”選舉的種種描述中,“海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種尊重民意的公開化、民主化的政治選舉方式,而非僅僅在于它的規模龐大。由于它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往往會形成投票者眾多、選舉規模巨大的盛況,所以從形式上說“海選”往往給人以規模龐大的感覺。
但是,“海選”一詞在流行和運用的過程中,逐漸淡化了政治意味,而產生了更寬泛的意義和普適性的特征,因而能適用于非常廣泛的領域。如:
(5)首開國內大眾參與海選新秀電視節目先河的湖南娛樂頻道“超級女聲”開始了2004年度的激烈競爭,10月2日開始初賽,目前已經有1600多名選手報名。(新華網2004年10月6日)
(6)日前,“超級女聲”被《新周刊》雜志新鮮出爐的“2004生活方式創意榜”評為了“創意TV秀大獎”,這也是國內眾多海選選秀節目中唯一獲得此殊榮的節目。(《瀟湘晨報》2004年8月18日)
在這兩例中,“海選”和政治界的正式選舉是不一樣的,在媒體或娛樂界舉行的各種“海選”中,往往更加強調選手的人數異常龐大?!昂_x”自然具有了這樣的意味和理念:整個選拔是從“百里”甚至“千里、萬里”挑一的,比賽的殘酷性由此可想而知。每個參賽者必須把握好十分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展示出自己最完美和閃光的一面,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海選”進一步引申,又有“初選”的意義。任何大型選拔活動都是有程序的,而最開始的初選參與者往往人數眾多。層層篩選之后,選手或競爭者人數才愈來愈少。經過第一次大規模的淘汰,才有資格在復試場上再戰。這種“初試”或者“初選”,就被形象地稱為“海選”。例如:
(7)從所謂的“海選”以來,“2004快樂中國·超級女聲”節目一步一步在朝最頂端、最吸引眼球的決賽“金字塔尖”走去,昨天深夜,這個“最高點”終于在湖南長沙被攻陷——三甲名次排定,來自南京賽區的冠軍安又琪奪得了最終的勝利,笑到了最后。(龍虎網2004年9月23日)
(8)在為期十天的“精選階段”,本報每天將根據“海選階段”市民的推薦,陸續推出若干個“最具魅力”參評單位,供讀者推薦和評選。(《成都晚報》2004年9月21日)
由上可知,“海選”一詞經歷了三個使用階段:第一階段,在中國農村“村官”的選舉過程中,“海選”突出的是參與投票的人數多(被選的人數未必多);第二階段,在媒體和娛樂界的各種選秀活動中,突出的是參與投票的人和參與選秀本身的人都多;第三階段,在任何場合和任何大型選秀活動中,“海選”已成為整個選拔過程的第一道程序,因而成為“初選”或“初試”的代名詞。
在“海選”中,體現最多的理念是“平民化”和“民心所向”,我們可以認為:在新詞匯的選擇和流行中,體現最多的趨勢也是“平民化”和“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