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天氣早報”,主持人說“……今天華南地區烈日暴曬,紫外線輻射較強,提醒當地居民最好減少出門,在家休養生息……”。稍一留意,發現身邊“休養生息”誤用的例子還真不少。
其實,“休養生息”和“休息”語意甚殊,區別甚明。據《現代漢語詞典》,“休養生息”指在國家大動蕩或大變革以后,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發展生產,恢復元氣;“休息”是指暫時停止工作、學習或活動。上述例子在該用“休息”的地方用了“休養生息”。
之所以混淆了兩者,無非因為“休養生息”中有“休”和“息”二字,有人望文生義,以為既有“休”又有“息”,不就是“休息”嗎?再加上現代人崇尚四字成語格的心理,導致了在該用“休息”的時候用了“休養生息”。
其實,“休息”中的“息”字,是“休息”義,“休養生息”中的“生”和“息”同義連文,均為“繁殖”義。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勞動力的多寡是影響生產的重要因素。戰亂過后,勞動力減少,土地荒蕪,這時候減輕賦稅、鼓勵生育和開荒顯得尤為重要。“休養”就是不擾民、少收稅;“生息”就是鼓勵人民生育,以填補戰爭中的人員損失。所以“休養生息”總的來說國家相對休息,在人口不斷增多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產。
“息”有“停止”的意思,組成的詞語有“人亡政息、息怒、息訟、停息、息事寧人”等,人停止工作就是休息,又引申作“休息”義,詞語有“休息、歇息、作息”等。火停止燃燒就是滅,這個意思后來寫作“熄”,“息”和“熄”就是古今字。
“息”還有“繁殖”義。利錢是由本錢滋生的,所以有“利息”。長了不該長的肉,叫“息肉”。這個義項現在用得較少,這也是“休養生息”被誤用的原因。
“休養生息”反倒不能“休息”。所以我們在運用詞語時,尤其是古語詞時,既要注意常用義,又要關注次常用義。這樣才能正確運用我們的語言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