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特殊的育人功能,決定了語言文字、文學、文化是語文教科書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內容是高中階段中后期學習的重點。本設計側重從這個角度進行挖掘,力求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對有關作家作品知識進行整合,在梳理探究中鞏固知識,提高探究性學習能力。
2.在品味古人的名、字、號、謚號的用字中,增強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3.進一步領會古代仁人志士的人格理想和價值追求,提高道德修養。
內容及步驟
一、學生梳理課本所提示的內容,初步了解古代人姓名、稱謂的常見規律。
二、學生對古人的名、字、號、謚號進行拓展探究。
(一)具體要求
1.把課內外學過的古代詩文作者的身份及名、字、號、謚號寫下來并進行梳理、分析、詮釋。
2.把名、字、號之間有聯系的人按朝代先后順序列舉出來,并加以歸類。
3.分析謚號與廟號、年號的區別。
(二)實施建議
1.組成活動小組,分工合作;分組形式及任務分配,由全班商定。
2.小組內部再進行責任分工,分工依據由組內成員商定。
3.查閱、搜集資料范圍:課內外所讀文本與其他資料相結合。
(三)活動時間
課前準備:根據分工情況自行安排時間;課堂展示總結:2課時。
三、小組展示梳理探究成果。
四、師生總結歸納,共同梳理相關知識。
名,古人出生3個月由父母或祖父母命名;男子20歲行冠禮、女子15歲行笄(別頭發的簪子)禮,表示已經成人,應該受到尊重,于是再由父母或祖父母另起一個稱呼,這就是“字”;名與字,大多互為表里,故又稱“字”為“表字”。
(一)名、字之間的關系
1.意義相同或相近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平:平坦,引申為公平、平均;與“原”“正”“均”意義相近。
班固——字孟堅。“堅”與“固”意義相近。
類似的還有諸葛亮、陶淵明、鐘嶸、杜甫、曾鞏、陸游、白樸、高啟等。
2.意義相對或相反
韓愈——字退之。愈,勝過、更加,與“退”意義相反。
3.名與字相關
吳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梓,一種樹木。“梓”與“木”意義相關,字形也有聯系。
(二)別號的類型
“號”,是古人成年后在社會上有一定的成績或名望時,又另起的一個稱號,故又叫“別號”。別號有時由自己起,表達自我期待和志趣追求,稱“自號”;有時是別人根據其為人或生平事跡加以概括而形成的,表達世人對他的頌揚或尊敬。
1.與人格志向有關
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自撰小傳《五柳先生傳》,表達了安于貧困、自得其樂的高潔志趣。
類似的還有歐陽修、賀知章、陸游、馬致遠、李漁等。
2.與對其影響較大的地方有關
李白——號“青蓮居士”,因其幼年生活在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白居易——晚年號“香山居士”,因其晚年定居于洛陽的香山。
……
(三)謚號的淵源及發展
1.“謚號”,又稱“謚”,是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給予的一種稱號,用以褒貶善惡。謚號常用一些固定的字,這些字往往被賦予特定的含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用于表揚,如:
經緯天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圣聞周達曰“昭”。
(2)用于批評,如:
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殺戮無辜曰“厲”。
(3)用于同情,如:
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憫),慈仁短折曰“懷”。
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也有兩個字的,如:周平王、鄭武公、趙孝成王。后世除皇帝外,謚號大多用兩個字,如諸葛亮(忠武)、岳飛(武穆)、左光斗(忠毅)。
取謚號一般在下葬之時,也有死后一段時間才追贈的,這叫“贈謚”或“追謚”,如張溥《五人墓碑記》中說周順昌(謚號“忠介”)死后“贈謚美顯,榮于身后”。
2.“私謚”。謚號的含義后來有所發展,除了朝廷給謚號外,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后,其親友也會根據其生前情況贈一個謚號,這叫“私謚”。如陶淵明謚“靖節”即為私謚。世稱“靖節先生”,稱頌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
3.謚號與廟號、年號
唐代以前,對已歿的國君,多稱謚號,如梁惠王(名罃)、齊桓公(姜小白)、漢武帝(劉徹)、隋煬帝(楊廣)。唐代以后則多稱廟號。廟號興起于漢代,有公德的皇帝都有廟號,稱“祖”曰“宗”。每個朝代的第一個帝王,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多稱太宗、世宗、仁宗、高宗等。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宋仁宗(趙禎)。唐以后也有廟號、謚號兼稱的,如唐玄宗(廟號)李隆基,亦稱唐明皇(謚號“明”)。廟號后來漸趨泛濫,不管有無公德,幾乎無帝不“宗”了。
年號,是帝王紀年的名號,始于漢武帝。每一個朝代每一個新帝即位,都要改換年號,稱此為“改元”。改元多的皇帝,一生中有過十幾個年號,但也有的皇帝自即位到離位或去世,只用一個年號;明清兩代的皇帝就是這樣,因此人們一般不稱他們的謚號、廟號,而習慣用其年號代稱。如,朱洪武(年號),即指明太祖(廟號)朱元璋;康熙帝(年號),即指清圣祖(廟號)愛新覺羅·玄燁。同樣,雍正帝,即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乾隆帝,即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五、遷移體驗。
名、字、號、謚號是我國獨特的語言文化現象,其中選“字”擇“號”的習慣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如梁啟超,字卓如,其號“飲冰室主人”出自《莊子》的典故:“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魯迅,名樟壽、樹人,字豫才;茅盾,名德鴻,字雁冰。同學們想給自己起一個字或號嗎?請根據自己的積累,或翻閱詞典選幾個你喜歡的詞,推敲含義,選定能表現你個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詞,敘述選擇的過程和原因。
參考文獻:
1.李群《新世紀中學語文全書(知識卷)》,語文出版社2001年版。
2.游國恩《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