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貫徹落實新課標的一個難點。由于探究性學習要求容易操作難、教學容易評價難,所以難免被一些師生所忽視,有的干脆放棄不學。在中考語文試卷中設置探究性試題,有助于讓師生在教學中重視探究性學習。綜觀近幾年各地的中考語文試卷,探究性試題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古文、詩歌中也有所涉及;探究性試題的難度越來越大,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探究性試題在試卷中的分值也不斷提高。
近幾年出現的探究性試題,總的來說,都表現為引導學生利用現有的材料,結合生活、社會實際,對閱讀、寫作等做一些探究。根據提供材料的多少及性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單個材料的探究性試題
1.預測趨勢型
依據已掌握的信息,對未知領域或事情的發展進行推測與分析。此類試題引導學生由因及果進行分析、研究,有利于發展思維能力。例如2005年黃岡市中考卷第22題:
假如當初兩個打工者沒有“換票”,小說的結局又會怎樣呢?為什么?(閱讀文章《換票》)
解答此題首先要抓住兩個打工者的性格特征:一個精明能干,勤勞務實,積極進取;一個愚鈍無能,目光短淺,不思進取。根據兩個人不同的性格,可以預測:無論怎樣交換環境,一個人的本性不變,結局也就不會改變。
2.自擬試題型
根據提供的閱讀材料,自擬試題作答。此類試題有利于促使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求知識、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態度。如2005年包頭市中考卷第15題:
研讀畫線(閱讀文章《愛的教育》)句子“你們肆無忌憚地欺負一個從不打擾你們的同學,嘲笑一個可憐巴巴的孩子,打了一個毫無自衛能力的弱者,你們的行為是最卑鄙無恥的,實在是玷污了‘人’這個美麗而又神圣的字眼!一群膽小鬼。”
試題要求以自己命題、自己回答的形式將探究結果呈現出來。解答這類試題首先要從總體上把握材料,初步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以便在擬題時高屋建瓴,準確定位。其次要從細微處求突破,如可從語言、修辭、思想感情等方面擬題。
3. 歸納提煉型
依據提供的材料,歸納提煉出其中蘊涵的道理。此類試題培養學生篩選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如2005年河源市中考卷第3題:
讀下面一則材料,用一句話寫出材料給你的啟示。
過去挪威人出海捕撈沙丁魚,回到港口往往死魚滿艙,魚的賣價大跌。一些聰明的漁民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整艙的沙丁魚中,放進幾條鲇魚。當船艙擠滿沙丁魚時,由于自身的惰性,它們會被活活地壓死、悶死。而放入鲇魚時,鲇魚生性好動,它們不停地鉆動,使沙丁魚因怕受攻擊而拼命游動,這激發了沙丁魚機體的活力,從而降低了死亡率,延長了保活期。人們就把這種現象稱為“鲇魚效應”。鲇魚效應啟示我們:
解答此類試題時,首先要篩選出關鍵的信息,如“怕受攻擊而拼命游動”“激發了沙丁魚機體的活力”;然后透過現象看本質、聯系生活實際。啟示為:有競爭才會有壓力,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和活力。(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生命在于運動,怠惰失去活力。)
二、多個材料的探究性試題
1.分析材料的同一性
提供不同的材料,但觀點是一致的,只要讀懂其中的一則,就能概括出結論。此類試題培養了學生的求同思維及概括能力。如2005年桂林市中考卷第5題: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回答問題。
①如果說外語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語毫無疑問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當中國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學習外語、應付外語考試的同時,卻尷尬地發現,自己的母語水平正在明顯下降。
②調查發現,中學生母語水平不容樂觀,他們連深奧一點的現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詞匯貧乏、辭不達意的情況。
兩則材料反映了一個什么現象?請用一句話概括。這兩則材料反映的是同一現象:輕視母語,因此,解答時只要突出母語的重要性即可。
2.分析材料的區別
提供的材料是相反的兩個現象或對問題的不同看法,解答時需要學生求同存異。如2005年貴州省黔西南州第28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請你說說美國人和中國人在兒童教育方面的不同。
中國人:小時候,父母先在自己的嘴里把飯嚼爛,再喂進孩子嘴里。稍大后,就一勺子一勺子喂、一筷子一筷子喂。經常看到祖母端著碗追著孫子喂飯的情景。吃什么,吃多少,父母說了算,完全不顧孩子的想法。而對孩子吃飯的吃相卻毫不在意:咂嘴喝湯;滿嘴含飯,邊嚼邊講話;剔牙打嗝……都無關緊要。
美國人:孩子從能拿動刀叉起,就開始自己吃飯,弄得滿臉滿身,家長也不管;稍大后,吃什么,是饑是飽,由孩子自己選擇,家長從不過問。如果明明不飽,為了貪玩而挨餓,也是活該。卻注重孩子的吃相,吃飯時很講究規矩:吃東西嘴巴不能發出響聲,不能端起盤子放在嘴邊,吃進嘴里的東西不能吐出來,刀叉有響動,就必須向父母道歉。
解答時首先要讀懂這兩則材料(都圍繞“吃飯”問題展開)接著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實際反映了兩國父母在培養孩子觀念上的差異),然后從這兩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參考答案:①美國人注重孩子的吃相和規矩;中國人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吃什么、有沒有吃飽);②美國人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個性;中國人對孩子不放心,什么都管,因而造成孩子對大人的依賴。
3.就材料靈活表達觀點
提供多個材料,學生從中提取關鍵信息,發表自己的見解。此類試題可以考查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如2005年黑龍江省第22題:
(閱讀文章《華語情結》)請你任意組合至少兩則材料,提取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從一個或多個角度思考,談談你對母語現狀的認識。相關鏈接(五則材料,略)
要答好這道題,首先要選好自己最有把握的幾則材料,然后從材料中提取關鍵的信息,最后對現狀進行分析,做到說理透徹、語言流暢。
4.就材料解釋詞語含義
提供多個材料,要求學生結合相關的材料,作出準確的解釋。此類題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并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如2005年常州市中考卷第7題:
整容,就是通過人為的手段來改變原來的容貌,以掩蓋自己的缺陷,使自己變得美觀或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今年4月,日本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以下簡稱《教科書》)嚴重歪曲歷史,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某著名電視主持人把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的行為斥為“政治的整容”。
根據下面提供的材料,說出“政治的整容”的含義。
材料一:關于盧溝橋事變,日《教科書》中說是“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而事實上是日軍為發動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以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入城檢查而遭到拒絕,向宛平城開槍開炮。
材料二:關于南京大屠殺,日《教科書》中僅在一張照片上用小字提示了一句“東京審判認為日本軍隊在1937年的日中戰爭中占領南京時殺害了很多中國民眾。但是關于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這幾乎否定了這場瘋狂殺害30萬中國人的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這一慘絕人寰的大災難。
材料三:日本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公然違反《聯合國海洋公約》,正式宣布接受日本民間企業在中日有爭議的東海海域開采油氣資源的申請。
材料四:差不多在《教科書》出籠的同時,日本政府不斷向聯合國提出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要求。
解答這道題目時,首先要理解“整容”的本義,然后仔細閱讀4則材料,進行分析歸納。這4則材料說明了“政治整容”的含義:材料一和材料二說明了日本掩蓋侵華罪行,材料三說明了日本掠奪中國的經濟利益,材料四說明為了獲得更高的政治地位,日本謀求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參考答案:指日本用顛倒黑白、抹殺事實等手段來篡改教科書,以掩蓋罪行、美化自己,從而達到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和更高的政治地位的目的。
總之,探究性學習作為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一定會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創設問題情境,重視探究性學習,加強邏輯思維的訓練,那么學生的探索精神就會得到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