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齊策·馮諼客孟嘗君》中“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的“草具”,現在幾種古漢語教材和中學語文課本里的解釋頗有出入。有的認為,“草具”本指草編的盛飯的饌具,此處指粗劣的飯食;有的只簡單地說,“草具”就是粗惡的飯食,至于“草具”為什么要解釋為粗惡的飯食、“草”“具”各是什么意思,則語焉不詳;有的則把“草”解釋為蔬菜,“草具”就是沒有肉的飯菜。而且,這幾種說法都能在古注中找到依據。
宋代鮑彪《戰國策注》“食以草具”下云:“草,不精也;具,饌具。”“不精”即粗惡,當是形容詞,那么,“草具”之“草”就是“具”的形容性成分,而不能理解為某種為饌之物;把“具”解釋成“饌具”,古注中多次出現,但“饌具”究竟是盛饌之器具,還是“饌”“具”都指飯食?也都不甚了了。
《御選古文淵鑒》卷八《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清代徐乾學注:“草,菜也;具,饌具也。”“具,饌具也”雖然不甚清楚所指為何物,但把此處的“草”解釋成“菜”,就意味著“草具”就是沒有肉的飯菜。與有魚有肉的美味佳肴相比,“草具”自然就是粗惡的飯食了。看來,問題的關鍵是怎么理解“草”“具”的含義。
把“草具”的“草”解釋成“菜”是有根據的。《說文解字·艸部》:“菜,草之可食者。”《太平御覽》卷四百零五《人事部·賓客》引《列士傳》曰:“孟嘗君食客三千,廚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魚,下客食菜。”馮諼初到且被認為無所能,處下客之列,自然只能吃無肉的飯菜,但他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孟嘗君起碼應以中客對待,所以歌呼抱怨“食無魚”。菜飯是下客之食,即所謂的“疏食”(古書上也作“蔬食”)。《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秦王弗信,使舍食草具。”司馬貞索隱:“謂亦舍之,而食以下客之具。然草具謂粗食草萊之饌具。”宋代袁樞《通鑒紀事本末》:“魏帝數其罪而宥之,待為下客,給惡衣疏食。”唐代杜佑《通典》卷一百五十一“復持去,以惡草具進楚使”下注:“去太牢,因更以草菜之具。”以“草”為“草菜”。這樣,把“草具”解釋成無肉的飯菜是能夠成立的。剩下的問題就是要調查一下文獻中“具”有沒有作飯食或者饌肴講的。
從甲骨文字形看,“具”應是供置饌肴之義。先秦兩漢典籍中,“具”既可用作動詞,也可用作名詞。作動詞,表示設饌、供置飯食,例如:
(1)掌客,掌四方賓客之牢禮、餼獻、飲食之等數與其政治。王合諸侯而飧禮,則具十有二牢,庶具百物備;諸侯長,十有再獻。王巡守、殷國,則國君膳以牲犢,令百官百牲皆具,從者三公視上公之禮。(《周禮·秋官》)
(2)賓朝服即位于大門外,如聘。即位,具。羹定。甸人陳鼎七,當門南面,西上。(《儀禮·聘禮》)
(3)國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禮記·內則》)
(4)平用其計,乃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漢書·陸賈傳》)
顏師古注:“厚為共具,而與太尉樂飲。”
(5)請語魏其具,將軍旦日蚤臨。(《漢書·灌夫傳》)
作名詞用,可以表示祭祀供奉用的牲體,也可以指肴饌、飯食,例如:
(6)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禮記·內則》)
鄭玄注:“具,饌也。”
(7)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大小,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上帝其饗。(《禮記·月令》)
(8)無極因謂令尹曰:“君愛宛甚,何不一為酒其家?”令尹曰:“善。”因令之為具于郄宛之家。(《韓非子·內儲說下》)
(9)修薄具而自設兮,君曾不肯乎幸臨。(《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
李善注:“薄具,肴饌也。”
(10)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嘗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11)伯至,請問耆老父祖故人有舊恩者,迎延滿堂,日為供具,執子孫禮。(《漢書·敘傳上》)
但是,由于“具”還有備辦、器具和表示物量等意義,所以人們往往把某些情況下的“具”誤解,雖名家亦不能免。例如,《史記·荊燕世家》“田生盛帷帳共具,譬如列侯”中的“共具”,《漢語大詞典》釋為“用以擺設酒食的器具”。這樣的解釋是不恰當的。
另外,典籍中還有“惡草具”之說。
(12)項王果疑之,使使至漢。漢為太牢之具,舉進,見楚使,即陽驚曰:“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也!”復持去,以惡草具進楚使。(《漢書·陳平傳》)
顏師古引服虔曰:“去肴肉,更以惡草之具。”
(13)因正色曰:“德大于天子者,然后可以食牛;德大于諸侯者,然后可以食羊。”客自度,今日之集必無盛饌。已而,果以惡草具進。(宋代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五·翟忠惠》)
(14)盤登惡草具,味等薇與芝。(元代洪希文《貧甚食草具作》詩)
(15)客至未識者,主人穴隙窺之。客儼然矜莊,始遣奴布席。坐移時,主人乃出,不交一言,少選置酒,先以惡草具進。客食不疑,乃喜,更佳肴款曲。(明代田汝成《炎徼紀聞》卷五《云南·蠻夷·黎人》)
關于《漢書》中的“太牢之具”,《資治通鑒》卷十《漢紀二》“項羽使使至漢,陳平使為太牢具”胡三省注:“古者諸侯遣使交聘,其牢禮各以其命數,以三牲具為一牢。秦滅古法,軍興之時,不能備古之牢禮,故以太牢具為盛禮。孔穎達曰:‘《周禮·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謂太牢也。’”“太牢具”之“具”指肴饌,“太牢”是“具”的具體內容,應該不成問題,而與之相對的“惡草具”之“具”,當然不能理解為盛肴饌或飯食的器具,而只能理解為飯食了。
總之,“食以草具”的“草具”指下等門客所食無肉的飯菜,“草”這里指蔬菜,“具”意思是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