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作為一種家用器具,人人都十分熟悉,然而在古代詩文中,其含義卻遠比今天復雜。在閱讀古代詩文時,要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詳加區分,否則就會理解片面,直接影響對詩文內容的正確理解。現行高中《語文》第三冊,在為課文《孔雀東南飛》“槌床”一詞作注時寫道:“用拳頭敲著坐具。在古代,坐具叫‘床’,小的只能坐一個人。”這里將“床”注為“坐具”是正確的,是符合詩歌原意的,但又進一步解釋說“在古代,坐具叫‘床’,小的只能坐一個人”,目的是進一步強調古人的“床”同今人的“床”不同,這是針對今人習慣稱睡覺的臥具為“床”而發的。然而如此強調卻極容易造成誤解,那就是古人稱坐具為“床”,而今人才稱臥具為“床”,似乎古今截然不同。如此理解當然不符合古代實際,有以偏代全之嫌。
漢代劉熙《釋名·釋床帳》云:“人所坐臥曰床,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長狹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獨坐,主人無二,獨所坐也。枰,平也,以板作之,其體平正也。”清代王啟原為其作注云:“枰有二義,一曰棋枰,方言,所以投博謂之枰是也;一即謂獨坐床,此與床相次,當指小床,上當有‘亦曰’二字,連上為一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床,安身之幾坐者。”清代段玉裁作注云:“鉉本作‘安身之坐者’五字,非是。床之制略同幾而庳于幾,可坐,故曰‘安身之幾坐’。床制同幾,故有足有桄。床可坐,故凥下曰,處也,從尸得幾而止。引《孝經》‘仲尼凥’而釋之曰,謂‘閑居如此’。按:得幾而止者,謂得床而止也,‘仲尼凥’者,謂坐于床也。上文曰,憑,依幾也,乃謂手所馮之幾。漢管寧常坐一木榻,積五十余年未嘗箕股,其榻上當膝處皆穿,此皆古人坐于床,而又不似今人垂足而坐之證也。床亦可臥,古人之臥,隱幾而已,床前有幾,孟子隱幾而臥是也。《孟子》曰:‘舜在床琴’,蓋《尚書》佚篇語也,而古坐于床可見,琴必在幾,則床前有幾亦可見。然則古人之臥,無橫陳者乎?曰:有之。《弟子職》曰:‘先生將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問疋何止。’《內則》曰:‘父母舅姑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論語》曰:‘寢不尸’。《左傳》:‘掘地,下冰而床焉,鮮食而寢。’皆是也。《內則》云:‘少者執床與坐,御者舉幾’,謂晨興時也,即以所衽為所坐也。”魏張揖《廣雅》云:“棲,謂之床。”《周易正義》卷三云:“床者,人之所以安也。”
綜合以上諸家注釋可知,在我國古代,床是一種用來承載人和物的器具,所謂“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對人來說,床是一種用來安身,使身體得到放松的家具,小的用于坐、臥,大的可以寢。段玉裁為此進行了詳細說明,多方例證,同時又對坐與臥的含義、床與幾的關系進行了辨析,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人的習慣。對古代詩文中“床”字的含義,要認真辨析,切不可一概而論。“床”作名詞時,有以下主要義項:
1.供人睡覺用的家具。例如:《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鄭玄箋曰:“男子生而臥于床,尊之也。”漢代牟融《理惑論》:“年十七,王為納妃,鄰國女也。太子坐則遷座,寢則異床。”唐代姚思廉《梁書》:“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書。”唐代杜甫《新婚別》詩:“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由于床在古代作為睡覺用的家具來使用,是較為悠久而普遍的,所以在古代詩文中,也有許多同睡床相關的詞語。比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回身赴床寢,此愁當告誰。”(王粲《從軍詩》)“開秋兆涼氣,蟋蟀鳴床帷。”(阮籍《詠懷》)“疏鐘入臥內,片月到床頭。”(岑參《宿岐州北郭嚴給事別業》)“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尋。”(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君一丈夫,不能為床頭人吐氣耶?黃金屋自在書中,愿好為之。”(《聊齋志異》)“日月不照人床闥之內,日月有私也。”(龔自珍《論私》)
2.指坐具。例如“(西王母)下車登床,帝跪拜,問寒暄畢,立,因呼帝共坐。”(《漢武帝內傳》)“張公乃當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馬上誰家白面郎,臨階下馬坐人床。不通姓氏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杜甫《少年行》)“兩省官上事日,宰相臨焉。上事者,設床幾面南而坐,判三道案。宰相別施一床,連上事官床,南,坐于西隅,謂之‘壓角’。”(宋·王讜《唐語林》)“余二人入,使乃降床相迎,揖后,拱手再四,仍升床蟠膝而坐。余二人對床坐窗下,琳坐右側胡床上。”(明·馬愈《馬氏日抄》)
3.除了指人用于或坐或寢的家具外,安放其他器物的支架、幾案等也可以稱為床。例如:“瑠璃硯匣,終日隨身,翡翠筆床,無時離手。”(徐陵《王臺新詠序》)“象床玉手亂殷紅,萬草千花動凝碧。”(杜甫《白絲行》)“交橫碧流上,竹映琴書床。”(杜牧《郡齋獨酌》)“井上轆轤床上轉,水聲繁,弦聲淺。”(李賀《后園鑿井歌》)“湖云侵臥位,杉露滴茶床。”(唐·朱慶余《題任處士幽居》)
4.某單一物體的底部也可以稱為床。例如“吾當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隨。床上唯施七星板。”(《顏氏家訓》)“生深山石崖間,土人采之,穴地數十尺,始見其苗,乃白石,謂之朱砂床。”(《本草綱目》)
在古代詩文中,除作名詞外,“床”也作動詞使用。如:“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左傳》)這里的床,是安設、放置床的意思。“子路問于孔子曰:‘魯大夫練而床,禮邪?’孔子曰:‘吾不知也。’”(王先謙《荀子集解》)這里的床,是指在床上睡覺。
此外,床也可作量詞用,當架、座、套、副講。如“銀涂漆屏風二十三床,又綠沈屏風一床,銅鏡臺一具。”(南朝宋·劉損《奏劾韋朗》)“二鎮之間筑城,城置萬人,給強弩十二床,武衛三百乘。弩一床給牛六頭,武衛一乘給牛二頭。”(唐·李延壽《北史》)“承平時,鄜州田氏作泥孩兒,名天下,態度無窮,雖京師工效之,莫能及,一對至直十縑,一床至直十千。一床者,或五或七也。”(陸游《老學庵筆記》)
由以上羅列可見,“床”在古代詩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與今天相比,有較大差別,所以在閱讀古代詩文時,對于難懂字詞,當勤于翻檢,即便是常用詞,也要格外留心,以免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