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那是僅有的機會,既已喪失,就沒有必要再為爭得它而取悅我。不料,他算計錯了。”
——“顧客”說
這是一個大戶人家,哥仨兒合住在一個院落里。老匠人同大兒子一家居于正房,老二和老三兩家住在廂房之中。
三個兒子對父親都很恭敬,早晚都要去問候一聲,還輪流攙扶他逛街或到江邊散心。外人都說,老爺子福分不淺,只有院內的人心知肚明,老匠人除了福分之外,還有一件奇珍異寶。
這天是老匠人的生日,三個兒子把大圓桌抬到院子里,擺上豐盛的酒席。一片歡聲笑語中,老匠人從懷中掏出了一個精致的木盒,鄭重其事地交給大兒子。大兒子在其授意下打開了盒子。伴隨著一陣驚嘆之聲,只見黃金的底座上站立著一只昂首挺胸的紅寶石雄雞,散發出逼人的神韻和珠光寶氣。
三個兒子至此才明白,老爹一直含而不露的竟是這樣一件寶貝。從這寶物給了老大之后,老二對老爸的態度就轉變了,早晚問候免了,外出攙扶也省了,往日舒張的眉頭也皺緊了。老大和老三則不然,得到也好,沒得到也好,珍寶的歸屬沒有動搖他們的一片真心。
四季輪回,老匠人預感到自己枯萎的生命即將凋零,遂從枕下取出另一個精致的小盒子,對守候在身邊的老大說:“我和你娘都是屬雞的,結婚那年,我親自做了兩件紀念品,一件是你得到的,另一件是用同樣珍貴的綠寶石雕琢的雄雞啄蟲。你發送完你娘又伺候我,不容易呀。我早就有心傳給你一件。”
歇口氣又對老三說:“只剩一件珍寶,兩個兒子給誰不給誰,我都是十分為難。所以我只說出一件,想以此測驗你們倆。當我把它傳給老大的時候,老二強烈的愿望落了空。他以為這是僅有的機會,既已喪失,就沒有必要再為爭得它而取悅我。不料,他算計錯了。”
看老三接過第二件寶貝,老匠人即面帶微笑地離開了。(摘編自《哲人和他的弟子》一書)
編者按:撈一把就走,恐怕是很多中國企業做不大,做不好的重要思想因素,推算一下,老二得到寶物之后,也可能就是溜之大吉,或者對老人家再沒有什么耐心,所以最后終究一無所獲。營銷的短期行為源于自身的短視行為,這樣短視行為帶來的是消費者對你的信任缺失,特別是服務行業,存在著先敬衣裳再敬人的現象,這樣極有可能引起消費者的不滿,在印象里留下污點,可能他再不會給你賺取他錢的機會。甚至,這樣的污點一傳再傳就可能引起更多人的不滿——你的所屬品牌可能就是言而無信的代名詞,而再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