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談論管理,其身后總難免有一個“藝術”傍著。隨便打開一種鉛印的東西,“管理藝術”幾個字都會撲面而來。與“藝術”滿天飛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另一個中文詞也頻繁見諸媒體:技術。當我讀起《管理10論:企業競爭的核心資本》(寧向東著)一書時,更加堅信自己一貫的感覺與管理學家的立場完全一致。在這部35萬言的管理學專著里,作者用貫通中西的學識,扎扎實實地分析了現代管理的幾個關鍵命門——講了“建立產業視野”,“用戰略俘獲價值”,“激勵與控制”,“組織與變革”,“獲取成本優勢”,也講了“五力分析”、“三輪模型”和“平衡記分卡”,還講了好幾個讓人頗多感悟的案例,但只字未提“藝術”二字。完全憑著這一點,我極為難得地一口氣讀完了一部平時極少涉獵的管理學專著。
寧博士告誡中國的企業管理者:管理是技術而基本上不是藝術,中國企業應該進行一場新管理運動!幾百年來世界上的那些偉大的企業領袖們,雖然性格各異,偏好各異,但所遵守的原則和采取的方法卻是相近的,這才是成就其事業的基石。而這些原則和方法恰是管理學的本質。
按照作者的思維路徑,現代企業管理首先是一門需要經過多年嚴格訓練才能掌握的技術。在企業本身確實稱得上企業的前提下,即管理者恪守“辦企業是為股東賺錢”這么一個不夠高尚但卻天經地義的前提下,它第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具有產業視野。第二要做的是在自己從事的產業內擁有核心業務,擁有核心業務才可能具有核心競爭力。第三是要建立“戰略”的統領地位,戰略上的失誤最易造成企業的崩潰。第四是要重視計劃環節,即考察一下把所有經營細節放在一起,是否可以讓企業的利潤輪、現金輪和回報輪充分地轉動起來。第五是在此基礎上注重組織的變革:管理者一定要明確,在什么時候對企業進行變革以及變革到什么分寸。第六是業績的因與果,即對財務業績進行恰當的分析。第七是激勵與控制,也就是要讓企業的每一個部門和崗位都有明確的工作任務或目標。第八是客戶分析與識別,作者用實例告訴我們:在某些情況下,被企業精心伺候著的大客戶恰恰正是讓企業賠錢的客戶。第九是努力獲取成本優勢,采用先進的成本管理辦法。最后是海外投資與經營問題,作者認為,“走出去”的核心問題是“讓控制力走出去”。
以上這十個問題環環相扣,把握得好就等于是把握住了企業管理的“綱”。作者在分析和討論這十個問題的時候,理論與實務并舉,既體現著深厚的學養又極富工具價值,因此本書有資格代表中國年輕經濟學家的學術水平。也正是因此,它得到了管理學界的高度評價。哈佛大學商學院高級副院長沃倫·麥克法蘭教授親自為本書作序,稱其“在西方和中國的管理實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寧博士身上很有老清華人的特征,功底扎實,學風正派,不喜張揚。與其相處,我總能想起“風骨”二字,我極為贊賞這樣的風格。(尚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