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微型小說已成為與海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文學品種,并已進入大中小學的課堂。然而,有些學者卻有這樣的解釋:“微型小說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短、小、精、深,即篇幅短、容量小、內容精、思想深刻”;有些文學課教師也說:微型小說是“小菜”、“不過癮”。筆者認為,把微型小說的“小”解釋為“容量小”、“小菜”、“不過癮”,是不妥當的。
首先,我們應正視微型小說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在我國已經普及化、專門化、興旺繁榮的現實。
微型小說在中國源遠流長。在閱讀先秦寓言和先秦散文時,從《韓非子·守株待兔》、《呂氏春秋·刻舟求劍》、《戰國策·畫蛇添足》以及《論語·長沮桀溺耦而耕章》、《莊子·庖丁解牛》、《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中,就可以看到微型小說的胚芽和雛形。具有真正意義的微型小說在我國魏晉時代就已產生。如以劉義慶《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和以干寶《搜神記》為代表的志怪小說正是此期微型小說的典型代表。隋唐以后出現了一大批筆記小說,如《野人閑話》、《玄怪錄》、《江淮異人》、《何氏語林》、《閱微草堂筆記》等,其中也有著相當多的微型小說珍品。明清時期我國古代微型小說的創作達到了高峰,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的微型小說珍品《聊齋志異》。
微型小說在中國現當代經歷了一個四起三落的發展軌跡,但每次興起,都緊緊伴隨著社會現實的迫切需要。第一“起”,是隨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開展,一大批現代文學史上的名家如魯迅、郭沫若、冰心、葉圣陶、劉半農、許地山、王統照等人,都創作過不少精彩的微型小說。30、40年代,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與左翼文藝運動,微型小說創作在大眾化文藝浪潮中再次興起。在這一“起”的發展中,一方面有夏衍、草明、王任叔等創作了像《兩個不能遺忘的印象》、《河豚子》等微型小說名篇,另一方面又有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現代文學大家發表一系列倡導微型小說的理論文章,這使得當時以“大眾文藝小品”和“墻頭小說”為別名的微型小說很好地配合了當時的抗戰形勢,起到了微型小說靈活、迅速地反映現實,深入而犀利地披露時代本質的“藝術排頭兵”作用。微型小說創作的第三“起”,是建國后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時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高潮中不斷地涌現新人新事,面對社會主義的小說創作究竟該怎樣迅速而全面地反映新生活這樣的嶄新課題,久負盛名的作家老舍第一個倡導微型小說創作,老作家巴金以微型小說《小妹編歌》響應老舍的倡導,隨之,微型小說的創作熱潮波及全國各地。從1958年起,湖北省作協主辦的《長江文藝》、天津作協主辦的《新港》開辟了微型小說專欄。各地報紙的文藝副刊也辟出園地,發表微型小說作品。據不完全統計,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近十家省級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微型小說選集,文壇巨匠茅盾還寫了《一鳴驚人的小小說》等專論,對這次蓬勃興起的微型小說創作做了理論上的總結。
80年代初,微型小說的第四次高潮興起。社會的急劇變革、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毫不留情地加快了現代生活的節奏和進程,快速緊張的生活節奏限定了人們輸送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內容。讀者需要在生活的快節奏中擠出極其有限的藝術欣賞時間;作者在通過史詩般的長篇巨著全面地反映時代的同時,也希望在精美玲瓏的短小篇幅的作品中,通過深刻地揭示某一方面的生活本質來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現代讀者的藝術鑒賞力大幅度提升,作品深層的審美信息成為讀者和作者追求的共同目標。社會現實、讀者的審美心理、作者的創作心態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微型小說的第四次高潮到目前不僅勢頭未減,而且還呈現出越來越興旺繁榮的態勢。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微型小說正越來越走向普及化。有人做過估計:經常發表微型小說的報刊不下500家。微型小說的年產量,早已突破了幾萬。近些年來,不少文學刊物的銷量呈下滑態勢,南昌的《微型小說選刊》與鄭州的《小小說選刊》適應讀者的需求,卻由月刊改成了半月刊,發行量驟增,在文學刊物的銷量上名列前茅。近年來,這種小說文體也正式列為大學文學寫作教學的課程,很多優秀微型小說作品,入選中學教科書。微型小說創作還構成了當代生活里“閑暇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網上也出現了幾家專發微型小說的網站。微型小說已成為與海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文學品種,中國也正成為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中心。這一切,正如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所指出的:微型小說的創作,也廣受讀者的歡迎。
二是微型小說在越來越走向普及化的同時,也越來越走向專門化。從出版的微型小說看: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版了一批微型小說作品集;80年代前期、中期,此類作品集已達幾十種之多,到了80年代后期,微型小說個人專集開始出現。到目前為止,已有上百位微型小說作者出版了個人專集。從微型小說創作隊伍的陣容看,它不僅有無以數計的文學青年和非文學青年,而且還有一批小說大家和立志專攻微型小說的作者,其中許多個人的藝術風格已日趨明顯。如孫方友的筆記體微型小說,神奇詭麗,攝人心魄;生曉清的諷刺體微型小說,沉郁蘊藉,婉約多諷;白小易的青年題材創作,情意纏綿,促人深??;沈祖連的“三岔口系列”,色彩斑駁,趣味盎然。從微型小說理論的研究看,以1985年出版的《小說年鑒》(中國新聞出版社)為標志,小說的格局就由傳統的“三足鼎立”——長篇、中篇、短篇,發展為“四大家族”——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對微型小說研究的理論專集,最早在1987年有《微型小說藝術初探》(許世杰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此后短短三年時間,即有1988年呂奎文、鄭賤德的《小小說創作技巧》、1989年梁多亮的《微型小說寫作》、1990年趙興橋的《小小說藝術論》和劉海濤的《微型小說的理論與技巧》等眾多理論著作出版發行。目前就更多了。
微型小說發展的藝術軌跡和客觀事實說明,微型小說在我國已經發展成為普及化、專門化、興旺繁榮的一種文體,它應擁有一份獨特的文學地位。
其次,還應辯證地認識微型小說形“微”,思想容量“大”的優勢。
“容量”一詞,“容”兼有容納、包含之義,“量”則指的是數量?!叭萘俊币辉~用于以語言為第一要素的文學作品則指所包含思想內容的多少。眾所周知,微型小說篇幅很短,字數很少,只是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個片斷、一個插曲、一個鏡頭及時迅速地反映生活。但優秀微型小說作品總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它表達的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觀察與思考,它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它引起讀者的聯想往往比其它題材的內容大得多。如在林榮芝的《慰問》里,寫張鎮長在教師節去慰問鎮中心小學的老師。鎮長三個節日三次握著縣先進教師黃老師的手卻三次稱錯黃老師的姓,鎮長竟仍面無愧色地說:“全鎮人民不會忘記您這樣的老先進教師”,而實際上恰恰是他自己最早忘記了這位教師。這篇作品僅用了數百字,一組鏡頭,入木三分地刻劃出了我們某些干部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作風的官態和心態。程天保的《蝗蟲補遺》則意在言外。美食家協會會員因要指揮滅蝗救災工作而誤了聚會的蔣局長帶幾袋蝗蟲回來做蝗蟲宴時,蔣局長卻以“吃鮮活蝗蟲”為名帶美食家們參觀“蝗災”。故事并無太多新奇,可是,作者機智地將讀者的閱讀思路引向作品的深層結構,當讀者領會了那群美食家就像蝗蟲一樣,在啃吃國家的“牧場”和“草原”的隱喻時,深邃的立意便豁然突現。
如果將優秀的微型小說比作一個小小的窗口,這小小的窗口能展現變化中的大千世界;如果把它比作一瓶酒,瓶子雖小,但裝得卻是醇酒,耐人尋味;如果把它比作一顆原子彈,外形雖小,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從這個意義上看,微型小說篇幅短小,思想容量很大。也正是這個特點,使微型小說適合當代快節奏社會生活的需要,受到廣大讀者歡迎,擁有蓬勃的生命力,成為21世紀的“朝陽文體”之一。如果把微型小說的“小”簡單理解為“容量小”,那它的“內容精、思想深“就失去了依據,此說恰恰否定了微型小說的獨到之處,使微型小說失去了它存在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它就更談不上被廣大讀者所喜愛了。
筆者認為,微型小說的“小”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其篇幅短小,另一層則應理解為著眼點和突破口小。因為從表現技巧來說,微型小說往往只是著眼于通過一個沖突、一個瞬間、一個場面或一個片斷等來反映社會生活,在具體寫作上,它的突破口常常是很小的。例如美國作家奧萊爾的《在柏林》,表現的是侵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題材重大,蘊含豐富而深刻,而作品僅以一個后備役老兵車廂一角的遭遇為突破口。又如時顯彤的《蜜意》,表現了相當有嚼頭的主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新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人與人關系的變化,人自身精神面貌的變化。作品只寫田頭種瓜的“他”請“韓老七”吃瓜的場面和幾句對話。再如許行的《立正》,控訴了國民黨反動軍隊對人性的摧殘,尖刻批評了極“左”思想對人們的毒害,作品只圍繞一個人物細節(聽到蔣介石的名字就立正),寫了主人公30年前和30年后的兩個生活片斷。還如謝惠平的《認真面具》,包孕了一個50年前的歷史和眼前的現實,對比寫出了不同的角色對同一戰爭的不同感受,匯集了許多令人深思和耐人尋味的歷史信息和藝術信息,作者僅選取了一個游客憑吊戰爭遺跡的4個片斷。
微型小說“小”的兩層含義,是相互關聯的。篇幅的短小,決定了突破口和著眼點要小,突破口和著眼點的小,也有利于篇幅的短小。而微型小說篇幅短,著眼點和突破口小,卻達到了內容精、思想深的功效。
微型小說雖說形微,然而決非“小菜”一碟,可輕易為之。其藝術上講究含蓄、巧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致”等技巧;題材的廣泛性絕對排斥“千人一面”的雷同化;以小見大、文精意深規定它不能流于淺薄和平庸;“選材要嚴、開掘要深”要求它必須避免那種插科打諢式媚俗的娛樂化傾向。深刻的思想意義、高超的表現手法、精湛的語言藝術都要求作者有此大家之風才可為。
綜前所述,筆者認為,微型小說發端于社會重大轉型的春秋戰國之際,屢興于社會急驟動蕩變革的時期,其形小式微,反映的社會現實、起到的社會作用卻是言小聲巨,容量遠在其形之外;其思想內涵、表現手法、語言藝術,絕非“小菜”所可比。它已由小說文體的小弟成長為可與長、中、短篇并肩相論。為了使其更迅速地發展,我們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①《微型小說佳作欣賞》,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②劉海濤《微型小說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單位:焦作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