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紅 王素清
編者按:今年“兩會”如期召開,圓滿閉幕。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清晰地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值得關注的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成為“亮點”。
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構成中國經濟發展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主格局。在主格局主宰之下,長三角經濟圈、泛珠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首都經濟圈等加速形成與發展。因此,2005年將是統籌區域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年。
區域經濟雛型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它風風雨雨走過了20多年。這20年間區域經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又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區域經濟任務是: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市場體制為前提,以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效率和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建立區域發展和創新環境為基礎,以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充實知識與技術資源、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提供均等社會福利為重點調整區域政策,實現區域經濟的更大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最根本的方向不是采取復雜多樣的區域政策割裂全國統一大市場,扭曲市場機制的調節機能,而是努力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調節區域分工、產業空間布局等方面的調節機能。區域經濟政策的根本方向是完善、補充和引導市場,而不是取代市場。
為此,本刊編輯了一組區域經濟的稿件以饗廣大讀者。
“三大塊”經濟區的劃分及基本內涵
構建科學合理的區域經濟體系,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我國作為擁有遼闊疆域的經濟大國尤其如此。筆者試將“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城市群等各個局部地區,與東中西“三大部”經濟區的全局結合起來,將區域經濟由以往的“三大部”劃分為以下的“三大塊”:
第一塊:以“珠三角”城市群為龍頭的泛珠三角經濟區。即在目前提出的“9+2”泛珠三角構架的基礎上,再增加湖北、重慶和西藏三省市區,形成以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等14座城市為經濟中心,以廈、漳、泉等福建沿海岸城市為副中心,輻射帶動粵、閩、瓊、桂、湘、鄂、贛、渝、貴、滇、川、藏等省(市、區)眾多城市和廣大內陸腹地的經濟區。
第二塊:是以“長三角”城市群為龍頭的泛長三角經濟區。即以上海等15座城市為經濟中心,輻射帶動蘇、浙、皖、豫、陜、甘、寧、青、新等省(市、區)眾多城市和廣大內陸腹地,形成東聯沿海、西接亞歐大陸橋,全國最大城市群帶最大資源富集區的經濟區域。
第三塊:以環渤海城市群為龍頭的環渤海經濟區。即以京津為發展極,以青島、大連、濟南、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沈陽、長春、哈爾濱等中心城市為經濟中心,形成沿海、沿路多條軸線“扇形”產業布局的經濟網絡,輻射帶動遼、魯、冀、晉、吉、黑、內蒙等省(市、區)廣大內陸腹地的經濟區。
按區域經濟劃分為以上“三大塊”的設想,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區,每個經濟區現有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都相當接近;泛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人均指標雖小一些,但其增速最快,說明其發展潛力巨大。因而無論是總量指標,還是人均指標都存有潛在增長因素,“三大塊”經濟區基本上處于同一競爭平臺,這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區域經濟競相發展的格局十分有利。但在各個經濟區內部,則應是一種有機結合、相互協調的財政經濟利益共同體,其經濟架構的基本特點和要義是:
——經濟中心的主導性。各區域經濟中心帶有廣域行政的性質,不僅對本區域內經濟起帶動、輻射的龍頭作用,而且采取統籌規劃、論壇、協調會或達成區域性法規、協議等多種合作方式,直接組織、指揮、調度和主導本區域內經濟建設的協調運作和發展。
——資源優勢的互補性。東部沿海地區具有明顯的資金、技術和更加接近國際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中西部礦產、物產等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且具有廣大內陸腹地國內市場上的優勢。形成東部強勢地區帶中西部地區的新的“三大塊”經濟區格局,就是要改變原有對各經濟優勢縱向切割、相互隔離的局面,實現橫向東、中、西部地區要素和資源優勢互補。
——產業結構的協同性。防止和避免多層次、多單元產業重構與無序競爭,在“三大塊”每個大的經濟區域內整合產業;本著效益原則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現代工業、農業、服務業協調發展,使經濟發展過程成為產業不斷提升和效益不斷提高的過程。
——財稅分配的均衡性。在“三大塊”經濟區之間,財稅分配體現效益與競爭原則,形成競相發展的態勢。但在各塊經濟區內部,財稅分配的第一要義是體現社會公平,做到各省(市區)人均可用財務基本一致,以經濟區域內部利益的一致性,確保其產業結構的協調性、要素資源的互補性和經濟中心的主導性。
形成“三大塊”經濟區的重大意義和作用
構建“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塊”緊密型經濟區,把加快東部地區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推進西部大開發三者綜合起來,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之中。這樣,既能打破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單兵突進和市場分割的舊有格局,又使“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城市群獲得新的廣闊的發展腹地,因而對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和效用。
首先,構建“三大塊”經濟區,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要求。構建“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塊”經濟區,實質上就是要由先一步發展起來的“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沿海地區,分別在同一個經濟區域內,直接帶動和幫助內地廣大落后地區的發展。沿海分擔內地改革開放的重任,內地共享沿海率先發展的成果。
其次,構建“三大塊”經濟區,適合世界經濟區域化、一體化發展的總趨勢。構建“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塊”經濟區,目的就在于形成沿海連接內地,與國際大聯通、大進出、大交換的格局,促進東中西聯動發展。
第三,構建“三大塊”經濟區,能大大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區域競爭力作為區域經濟總體素質的綜合反映,主要表現為產業群體優勢、企業規模優勢和產品質量優勢,而這些優勢又取決于區域分工與協作的程度和范圍。自西向東劃分為“三大塊”經濟區,實質上就是拓展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的廣域空間,促進內地資源、勞動力優勢與沿海資金、技術優勢的結合與互補。
第四,構建“三大塊”經濟區,能比較實際地解決地區差距問題。將區域經濟劃分為“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塊”經濟區,并在同一經濟區域內調節地方財稅收入,使各地人均可用財力基本一致。這樣,便于把解決地區差距問題的重點,集中到收入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關節點上,使縮小地區間的差距變得更加實際。
第五,構建“三大塊”經濟區,有利于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構建“三大塊”經濟區,就是要在國家宏觀與省市區中觀層面之間,為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增設一個新的調控平臺,形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自調機制。
促進“三大塊”經濟區形成的政策措施
首先,確立經濟區域化、一體化發展新理念。新一輪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在經濟區劃和布局上,一定要調整到“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塊”經濟區上來,分別形成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群為經濟中心,以相應的中西部廣大地區為經濟腹地的“三大塊”經濟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關鍵在于經濟利益的一致性。為什么多年來各級各地區之間,市場封鎖、爭搶資源、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等無序競爭的行為,一直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和遏止,因而至今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協調發展的經濟區。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財稅分配的不一致性。因此,強調區域經濟一體化,應在“三大塊”經濟區內部,切實做到各級各地區人均可用財力基本一致,共享競相發展的成果。這也是發達國家和地區實行分稅制財稅體制的基本做法。
其次,組建強有力的區域經濟協調機構。應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三大塊”經濟區各省市區分塊參與,建立具有相當權威性的“1+3”(國家規劃+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區域規劃)區域統籌規劃辦,擔負起統籌規劃、制定政策、協調利益等主要職能,分別負責協調解決本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布局、城市規劃、環境治理、產業整合和利益調整等重大問題。在統籌規劃辦領導框架下,還應有多個層次的協調機制。
第三,形成經濟區內統一、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交通作為連接經濟區內各經濟中心、經濟網絡和經濟腹地的重要依托和載體,在構建“三大塊”經濟區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應從全國整體布局和“三大塊”經濟區的實際需要,綜合空運、陸路和水運立體交通考慮,科學合理布局機構港口、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城市輕軌建設。把交通樞紐、交通軸線、交通網絡建設,同城市發展和產業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高效便利的現代大城市群、城市帶和城鎮網絡,形成點線面結合、多層次、網絡型協調發展的產業布局體系。
第四,統一市場與產業整合并進。當務之急是要在商貿流通、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方面取得突破,完善整個市場體系。同時,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整合,主要依托市場行為,政府政策引導,企業自主競爭。總的原則是,“泛珠三角”、“泛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塊”經濟區,既有區域內的分工,又有區域外的分工,應是既合作又競爭的有效率的區域分工合作體系。比較而言,區域外產業結構大同小異,區域內產業結構小同大異。即在“三大塊”經濟區之間,作為幅員遼闊的經濟大國,并不排除產業同構競相發展;而在“三大塊”經濟區內部,產業分工協作需十分明確,應是產業協同、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區域協作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