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輝
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是我國久負盛名的三大古樓。攤開地圖,將這三大古樓連成一線,剛好貫穿了我國的腹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當孔雀東南飛,西部大開發,振興大東北不斷提速時,中部的“脊梁”卻挺不起來,發展相對緩慢。于是,有人說,在中國經濟的版圖上,“中部要塌陷”了,也有人說:“我們不是東西”,意為既不屬于東部,也不屬于西部。實際上,這是中部6省羨慕“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向往“沿海經濟開發區”的經濟繁榮,暗嘆自己發展的緩慢,不過現在他們可以扔掉“東西”了;還有人說,廣袤的中部地區是中華大地的“肚子”,肚子空則國家窮;更有人說,連接南北東西的中部地區是中國經濟的“腰桿”,腰不挺,中國經濟騰飛如何發力?
2004年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此后,“中部崛起”一詞成為中部六省謀劃經濟發展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首次被列為2005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會議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2005年全國“兩會”上,圍繞“中部崛起”的討論與規劃更為熱烈。與會代表、委員認為,繼“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之后,“中部崛起”受到空前重視,顯示了中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決心。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區域發展戰略格局從單元戰略轉向多元戰略,從單體戰略轉向整體戰略,一個聯結南北,啟動東西的戰略格局全面形成。
現在的問題是中部如何崛起,從何崛起。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部各省區域合作紛紛出招。“泛珠三角”網羅了湖南、江西?;“湖南向南”的概念更加快了其融入大珠三角群的步伐;安徽、湖北在地理位置上,更易于接受大長三角的輻射;資源大省山西則借京津環渤海地區之力;農業大省河南也醞釀自己的“中原隆起帶”,中部各省都力求在中部崛起中把握主動權,占據有利位置。但中部地區似缺乏一種合力、一種互動。我以為,中央應盡早出臺明晰的、實惠的、有力的支撐政策,政策取向應涵蓋其他地區政策的適用部分,這新的中部政策不應是有明確行政區域對象的中部6省的專享政策,應淡化區域性,突出問題的針對性。
當中央明確“中部崛起”的思路之后,中部崛起的原動力就在6省3.6億人民手中,中部崛起的主動權就握在6省決策者手中。眼光向內,立足自我,創新自強,才是中部地區加速發展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