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波 李鳳發 張 坤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資料表明:中國已成為全球乳業未來發展的增長點,但中國人均奶類消費量僅為13千克,遠遠低于世界人均100千克和發達國家300千克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居民營養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預計到2015年,全國奶類總產量為2000年的2.72倍,比2000年翻一番,“錢”景廣闊。
在連續5年的飛速增長之后,中國乳業正在經歷成長的煩惱。與其他行業一樣,乳業也被價格戰深深困擾。一方面,原材料價格節節攀升,廣告投入加大,成本不斷上漲;另一方面,產品促銷,零售價下降。在成本上升與價格下降的雙重夾擊下,乳品企業的毛利率和凈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地下滑。
據了解,今年以來,奶業原料市場漲聲一片。到目前為止,生產牛奶必需的原料——白糖由去年2600元上漲到3300元每噸,漲幅達30%多;包裝用的片材也受原油漲價影響,由去年11000元/噸上漲到17200元/噸,漲幅達55%;飼料原料玉米價格由去年的1200元上漲到1600元每噸;由麥皮1000元上漲到1400元每噸。而與此同時,中國乳業出現無序發展趨勢,極有可能形成一個“牛奶泡沫”。
◆關稅下調乳業影響待觀
今年起,6種乳制品(液態奶、奶粉、乳清粉、奶油、干酪、冰淇淋)的進口關稅將大幅下調、部分品類降幅將達到30%~40%的消息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
談到價格波動是否與今年6大乳制品關稅下調有關,中國奶協秘書處主任張祥元表示,現階段乳品的市場表現還主要是由國內市場決定,國外乳品企業進入肯定會帶來影響,但現在的變化似乎還不能和它聯系在一起。
說起關稅下調對國內的乳制品行業發展的影響,張祥元說,最大的影響應該表現在奶源上。由于我國乳業發展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奶源不充裕,所以需要利用國際市場進行必要的補充,比如乳精粉、液態乳等。如果國外奶源的價格高那么影響就會小,如果價格低,那么本土乳制品加工企業很可能熱衷購進廉價的進口奶源,以此降低生產成本,這樣,農戶的積極性就會大受挫傷,從而沖擊本土奶業的發展。但中外奶源價格對比上孰高孰低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對乳業影響怎樣定性尚早。
對于消費者來說,國外乳品企業的進入似乎并不能帶來多少實惠,對此有關專家解釋說,這主要是由于國內干酪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不足以對外資品牌構成競爭,而奶油和冰淇淋目前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沒有降價的必要。國外乳品企業由于關稅下調而增長的利潤空間,更有可能用于擴大宣傳費用,在消費引導方面爭取主動權,而不會在不必要的時候用于價格下調。
◆上市公司幾家歡喜幾家憂
乳業呈現出突破性的發展,各大乳品企業紛紛動用資本利器,實施收購、合資、上市等擴張戰略。不過據了解,乳業上市公司的一大困境主要源于產品市場的經營業績差強人意。去年我國乳業市場整體上雖然能夠保持30%左右的增長速度,在原材料不斷上漲和價格戰烽火連綿的雙重夾擊之下,乳業板塊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均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除了低價競爭局面困擾奶業外,證券市場上的乳業板塊也頻生事端。而事實上,深滬股市乳業上市公司僅有伊利股份、光明乳業、三元股份三家主營公司,以及新希望、維維股份等幾家兼營公司,是證券市場上一個很小的板塊。目前,困擾這一板塊的煩惱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公司治理層面的丑聞,另一類則是市場運作層面的業績隱憂。
對于乳業上市公司治理方面的問題,證券分析師鄒唯的觀點是,治理結構缺陷只會對問題個股有影響,不會殃及行業板塊。對于公司治理層面的問題,保持合理的股本結構和落實健全的配套制度是防止濫用“關聯交易”或“內部人控制”的良方,也是加強董事會戰略決策功能、合理激勵經理層、確保信息披露真實完整的有效途徑。
而就我國乳業本身而言,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逐步提升和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其市場前景依然可觀。股份制專家劉紀鵬表示,中國乳品產業正從傳統的原材料初加工產品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過渡,從產品結構升級角度而言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乳品咨詢專家勞兵分析認為,對于乳品這種充分競爭的日用快速消費品而言,企業合理布局產品結構不失為應對整體毛利率下滑的一味良方。讓同質化較強的產品以規模取勝搶占市場份額,而利潤增長重心則落在擁有核心技術的產品上,在細分市場上獨占鰲頭。光明乳業副總裁郭本恒表示,“通過科技創新,我們不僅可以不斷提高乳品品質,還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成本,適路新產品的開發更是保持毛利率持續領先的法寶?!?/p>
科技創新帶來的利潤增長無疑也開始讓乳業板塊的其他公司怦然心動。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伊利、三元等乳品企業也開始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今年伊利技術中心剛剛被批準升級為國家級技術中心,成為繼2002年光明之后的第2家國家級技術中心。在全國320多家國家級技術中心中,目前伊利排名第289位,光明已經躋身前50名。與此同時,三元技術中心也承擔了科技部關于乳品加工高新技術研究與功能性產品的專項課題,并相應開發了部分新產品和微濾除菌設備,初步建立了一條生產示范線。三元有關負責人坦陳,此舉目的正是為推出高附加值乳品、提高產品利潤率打基礎。
◆不漲價乳業沒有希望
改變“奶賤于水”的低價競爭局面,是2005年中國乳業重整旗鼓的一個突破點。今年初,北京三元奶業宣布,三元250毫升的塑料裝巴氏奶每包漲5分錢至1毛錢。隨后,深圳、廣州等地市場上的光明、蒙牛也紛紛提價。雖然有業內人士稱部分液態奶提價不代表行業態勢,但在近年來乳品價格一降再降的情況下,某些品牌局部地區的價格波動也充分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中國奶協秘書處主任張祥元表示,目前乳制品價格的上漲與目前乳品成本上漲、市場壓力較大有關。首先從奶源來看,飼料的漲價幅度最高時已達到了60%,最低也有20%,養殖戶為了保證收益勢必要提高奶源的價格。同時,乳品加工企業原材料價格也在上漲,比如蔗糖就達到了30%。再加上運輸成本的增加等因素,漲價的市場驅動力因此形成,三元等乳品漲價是在應市場而動。其他乳業沒有調整價格的舉動是因為大家害怕開辟的市場會因漲價而丟,價格不動其實也是市場的驅動。
張祥元還介紹,三元漲價以來,銷量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也可能是受節假日的影響。不過這可以說明市場還是能夠承受這樣的價格微漲的。大多數消費者對這種價格微調反應不大,較看重的是奶品的質量和品牌,希望喝到能讓自己放心的優質奶。
業內人士表示,部分品牌鮮奶漲價是好現象,新鮮牛奶和還原奶本來就應該體現“優質優價”的原則,而現在國內市場上的鮮奶和還原奶“不論什么牌子都是一個價格”,保證不了養殖業的積極性。
乳業其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轉型又是一個長期的艱苦過程,有什么奇招異術能夠加快乳業的轉型?“還得靠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加速轉型并取得實效,老一套不行?!倍×φf。說起乳業的創新,蒙牛推出的“鮮奶干吃片”,就是產品開發的嘗試?!暗珒H此還不夠,如果我們能夠舉一反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新意的產品的開發上,乳業就會有更多的創新產品出現”。丁力的這番話,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乳業五彩斑斕的發展前景。
2004乳業大事記:
乳業的黑洞——劣質奶粉
2004年4月,阜陽劣質奶粉案被曝光后,在全社會引起極大震動。進入11月份,隨著北京市質量技監局對乳制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的公布,伊利因提前標注生產日期而被曝光,乳品行業再次成為媒體及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乳業的管理——伊利高管出事
2004年12月,伊利集團5名高管涉嫌挪用兩筆巨額公款而被檢察機關拘留事件。做為乳業的一面旗幟,伊利給整個國內乳品行業帶來了不小的震蕩。企業家的腐敗,歸根結底,還是企業家職業道德與企業監管體制的雙重問題。
乳業競爭的無序——倒奶事件
2004年5月,由于石家莊三鹿集團難以消化掉過剩鮮奶,加工企業只好提高鮮奶檢測標準。于是,能評上一級奶的鮮奶最多評為三級,奶農與奶商無法儲存,倒奶頻繁發生。這充分暴露了在暴利驅動下乳業的無序發展和無序競爭。夾在其中深受其害的還是奶農。
乳業的不規范——外資的進進出出
2004年底,菲仕蘭由此成為繼卡夫、帕瑪拉特之后撤離中國內地市場的又一國際乳品巨頭。一位國內乳品巨頭負責人告訴記者,造成外資品牌頻繁撤離中國內地市場的最直接因素是外資的管理和生產成本過高,而國產品牌已經控制了內地乳業的主要奶源基地,外資巨頭們在中國內地市場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乳業的矛盾——“禁鮮令”
2004年10月公布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和《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通則》有關規定,所有奶品都不得標注鮮奶,這被社會形象地稱之為“禁鮮令”。而這招致了光明、三元、新希望等主推“鮮奶”的乳品企業強烈反對。
據業內資深人士分析,此次論爭由于兩大協會、兩大包裝集團各自力挺自身利益代表,并且分別聚集了一批理論學者,在區區一個鮮字的命名上大做文章,甚至產生了會危及農民生存這樣的荒唐結論,使得這場“鮮字保衛戰”變得讓老百姓越來越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