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適
美國PLM廠商Agile公司副總裁James Aufemberge在北京迎來了2005年的第一場雪。應了中國的一句俗話”瑞雪兆豐年”,他覺得這次中國之行的兆頭不錯。有意思的是另一家PLM老牌廠商UGS亞太區總裁陸瀚先生(Hans-KurtLUbberstedt)也在春節前訪問了北京,使2005年的中國新年頓時增添了不少PLM的氣氛。
Ag11e緊盯世界工廠
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一定是又一個熱門事件(NextBig Thing)。James堅定的語氣可以解釋他為什么在過完圣誕和新年假期后即走上了訪問亞洲的旅程。“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他們對PLM需求在急劇增長,毫無疑問中國會成為Agile未來國際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p>
事實上,James此次的行程確有點風塵仆仆的味道,幾天之內他要訪問臺北、北京、上海、東京等地多家重要的合作伙伴,確保在未來幾年內包括亞洲在內的海外市場能在Agile的營業收入中占有更大的比重。這家在1999年才成立的NASDAQ上市公司已經踩著PLM市場的興起步伐,緊緊跟著世界工廠的遷移,尋找更大的商業機會。
“我已經非常熟悉如何買到便宜的折扣機票。”被認為不像銷售員一樣活絡的Agile大中國區技術總監邱憲宗已經很熟悉在內地旅行的細節了,在臺北和大陸之間的頻繁穿梭讓他深深感覺到內地市場令人心動的商業機會。2005年初,Agile上海辦事處就是在他的一手操辦之下開辦了,開門迎接的第一位客人就是James先生。
“我們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已經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盝ames表示,“現在是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好時機,因為這里的市場已經被我們眾多的競爭對手培養多年,開始逐步走向成熟了?!盝ames承認,已經有不少在北美、日本、臺灣的客戶已經在中國開設了工廠,為了更好地給他們服務,Agile在若干年前已經在蘇州開設了研發中心,目前已經擁有100多位工程師的規模。
對客戶滿意度的追求甚至超過對銷售業績本身。James表示,相對于競爭對手擅長提供某個具體軟件產品的做法,我們的策略與其他廠商絕對不同,Agile更注重給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把在其它成熟市場的優秀用戶的做法提煉為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給亞洲新興的工業化地區提供實用的PLM解決方案,“這會大大加快他們的實施進度,提高管理系統的應用效果。”
“我們對合作伙伴的策略非常重視?!鼻駪椬诮榻B說,通過參加由《電子商務》雜志社和ERP世界網組織的“百家優秀管理軟件廠商推薦”活動,Agile與聯想軟件。東軟集團等建立了聯系,“我們認為其價值甚至比單純找到一個潛在客戶還要高,我們將會與他們進行具體合作細節的商討?!焙茱@然,本地化和合作伙伴策略將是Agile打開中國市場的制勝法寶。
UGS的新年突破
2005年2月8日,中國農歷年除夕。著名的PLM廠商UGS在美國宣布了其2004財年業績,營業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比上年增長了14%。這不僅是新興的PLM行業首個超過10億美元大關的公司,更具有意義的是,2004年是UGS脫離EDS集團獨立運營以來的首個財年,優良業績足以激勵員工和用戶對該公司的榮譽感和自信心。
而就是在幾天前,UGS亞太區總裁陸瀚先生剛剛結束對北京的訪問,謹慎的總裁先生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業績數字,而是給中國媒體一個非常樂觀的總體評價,同時也把他的2005財年計劃帶給中國的同事們。盡管由于前大中國區總裁陳杰先生的離職讓大家有些不同的猜測,身兼大中國區臨時總裁職責的陸瀚先生也并不回避這個敏感話題,并給在UGS工作十多年的陳杰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陳杰的卓越貢獻給UGS中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的兼職工作不會太久,”陸瀚幽默地說,“因為我做大中國區總經理還不夠格:我不是中國人,對本地市場的了解也不夠深入?!?/p>
在中國已經有了4000家用戶的UGS毫無疑問是在中國市場資歷很深的老牌廠商了,過去本地化策略的成功將會繼續得到充分發揮。而“無論誰都要有中國戰略”幾乎已經成所有跨國公司的共識,最近中國經濟的為表現又讓他們做出“現在必須就要有中國戰略”的決定。
但是,要打開一個成熟的市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在北美,與制造業無關的人們也未必對PLM有更多的了解,這并沒有阻擋PLM從業者們依然對這一概念在中國的流行充滿信心?!癙LM一定會像ERP一樣在中國普及開來?!盪GS前大中華區總裁陳杰在新浪的《總裁訪談》中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不錯,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ERP產業在中國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普及提高,ERP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激發,大大促進了ERP行業本身的發展,給跨國和本地ERP廠商都提供了相應的發展機會。
陳杰表示,制造業對PLM的理解其實比ERP更加直接,以產品制勝的觀點更容易被接受,從早期CAD、PDM產品的銷售比MRPll產品銷售更直接中也可以預測到PLM的普及一定比ERP更加迅捷。
宏觀的分析必須由微觀的業績做支撐才行。“這個市場還遠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盪GS亞太區總裁陸瀚對記者表示,不確定性依然是這個市場的確定因素。與ERP市場一樣,PLM市場也存在著跨國企業和本地企業兩塊不同特征的市場,爭取跨國企業的市場份額依然是PLM廠商們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廠商們。這一部分市場在概念、風格上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很容易進入商業合作階段。本地企業中的私營企業一般規模較小,對管理系統的應用意識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國有企業在改制以后也加快了采用先進管理手段的意識,這兩部分市場是未來PLM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抓住這兩部分市場將直接影響到未來中國戰略是否成功。
制造企業對協同管理的需求也不只表現在對ERP、SCM等管理系統上,據全球著名的PLM廠商UGS公司大中國區市場總監邱楚群先生介紹,該公司的PLM產品甚至已經拓展到銀行、保險、物流等非制造行業,P(產品)的含義更加豐富,這些案例使得對PLM理論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這一轉變動向也非常類似于ERP行業,自MRPII(制造資源計劃)擴展到ERP(企業資源計劃)以后,其適用的范圍也早已突破了原來制造業的范疇。
從成本優勢到產品優勢
產品生命周期的觀點認為,一個產品大概要經歷需求與計劃、概念設計、產品設計、制造工程、產品測試與質量保證、批量生產、銷售與分銷、維護維修和循環再利用等幾個階段?!癙LM就是
一個戰略性的方法,運用集成一致的業務解決方案以支持橫跨多個企業的產品定義信息的協同建立、管理、分發和使用,從概念設計到產品生命的結束。也就是集人員、流程、業務系統和信息于一體。”這是專業機構CIMData公司對PLM的定義。
可以看出,PLM不是一個軟件產品,而更是一種管理方法,是多個解決方案的集成。這些解決方案中包括CAD(計算機輔助設計)、PDM(產品數據管理)等我們曾經比較熟悉的產品。PLM的應用可能是它們其中的幾個或全部解決方案的集成,涉及的企業也可能不僅僅是制造工廠一家,還包括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
就管理方法而言,這非常像ERP(或SCM),都講究相關各個部門的協調。但側重點不一樣,ERP更側重管理流程;PLM則側重與產品有關的所有信息。兩者在制造企業中互相配合、互為補充。在應用了PLM技術以后,在產品的孵化、成長階段,最大幅度地降低涉及開發成本,盡量延長它的成熟。衰落、終結期,獲得最大的邊際利潤。同時大幅降低整個過程中的協調管理成本,整個過程的經驗和知識也將很好地得到繼承和管理.并在未來的新產品開發上獲得進一步地升華。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在選擇PLM技術應用時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北美和歐洲發達國家的制造企業,管理基礎很好,對PLM的應用已經關注到了每一個細節,比如六希格碼的應用。在PLM所提供的功能要求比較高,應用也比較充分,顯示出的效果比較明顯。
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正從單純的加工中心向系統性制造過渡,對PLM的要求基本上是從零開始,對PLM概念的了解和基礎管理也在積極地與世界級企業靠攏,與他們的合作也在不斷加深。但進步的速度很快,需求增長的速度也非常快。
已經躍居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中國已經完全調動起全世界關注的目光,連續幾年保持兩位數進出口額的增長又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更感興趣的是全球經濟增量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中國的貢獻。加上原本數量眾多的國有和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民營制造業企業在數量上的優勢堪稱世界第一,無論乘上多小的一個百分比,其結果都是驚人的。
機械機床、汽車及零配件、電子高科技、醫藥等行業都是傳統的PDM/PLM系統的用戶,競爭壓力的提高也在不斷促進“中國制造”對ERP、PLM管理系統的需要。全世界對中國制造的看法也已經逐漸擺脫了“價格低廉、品質不高”的形象,而轉為具有“高品質、精密”和“低廉的價格”雙重競爭優勢的新形象。
制造業的遷徙帶動是全球產業鏈的集體分工,跟著“世界工廠”滿世界跑是包括TV在內的與制造業相關的服務行業譜寫的必然圖景。
PLM如何在中國普及開來
認同PLM是“下一件大事”的公司肯定不只Agile公司,除了UGS、PTC等傳統專業公司外,SAP、IBM、Oracle等其他應用軟件“大佬”也紛紛進入這塊市場,并把PLM視為未來公司利潤的增長點。
一些生動的案例正在進一步“教育”中國制造企業。2004年在珠三角出現的“民工荒”再次證明了廉價勞動力并不是取之不盡的,必定只是一個發展階段的比較優勢而已,在全球經濟中名聲甚大的“中國價格”也可能會在越南、印度、泰國等成本更低的“后發”國家的競爭中失去原來的比較優勢。如何依靠產品本身的競爭優勢獲取足夠的利潤,保證后續發展動力已經擺在眾多中國制造企業的發展戰略當中。理由是“中國制造”已經走過了靠低成本擴張的思路,已經有不少制造業企業開始在研發上有大量投入,靠打造產品本身的競爭優勢獲取未來發展的潛力。
潛在的需求要化為真實的采購行為,還需要PLM廠商們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針對目標市場的宣傳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太過專業勢必會影響到概念的普及,也許也會波及到潛在市場的進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