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煤礦安全監察局濟寧辦事處所轄煤礦涉及3市12縣(市、區)、6個礦業集團公司(礦務局)、57對礦井,年產量8000多萬噸,占全省產量的60%。辦事處組建近4年來,煤礦安全狀況逐年穩定好轉。
一、當好煤礦安全“片警”,監察責任落實下去
辦事處成立初期,我們集中分析了轄區煤礦的安全形勢,摸清了安全生產“底子”。從表層上看,轄區煤礦大型礦井多,現代化程度高,但影響安全生產的因素大量存在。其中50%以上的礦井有瓦斯異常區和高瓦斯區,大多數煤礦的煤塵具有強爆炸性,爆炸指數大多在35—50%之間,有的甚至達到55%以上;煤礦平均采深達到500—700米,有一部分已達到近千米以上,高溫、沖擊地壓大,礦震頻發,95%以上的礦井煤層有自燃發火傾向;煤礦處于經濟較發達地區,一方面大幅超產,導致生產條件惡化,另一方面煤礦需要的采掘工人由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大量農民工所替代,此部分工人比例高達60%以上,有的達到80%。
面對這些突出問題,我們從公安部門的治安管理“片警”工作方式受到啟發,并大膽借鑒美國的主管安全監察員方式,按照國家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監察隊伍建設的決定》和省局實施意見的要求,制訂了以突出“一崗雙責(執法監察和廉政建設)”為主題的主管監察管理辦法,將辦事處對轄區煤礦的安全監察責任分解到科室,再分解到具體的監察員,每人主管一定數量的煤礦,量化責任,當好“片警”。主要內容體現四個方面:一是界定范圍;二是界定職責;三是量化要求;四是考核細致。
當好主管監察員,切實樹立新的監察理念,發揮“兩個作用”,實現“兩個轉變”,做到角色轉換到位。即發揮檢查煤礦安全的監察員作用,發揮監督、督促煤礦落實好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督戰員作用;由行業管理向國家監察轉變,由企業的安全檢查員向檢查企業安全的監察員轉變。
二、創新監察機制,安全執法嚴起來
(一)抓住煤礦安全的“主干”,專項監察求實效。一是監察企業的安全責任制。領導是安全管理網絡的對接點,而責任制則是聯接線。在主管監察員執法過程中,重點對煤礦企業各級領導的安全責任進行監察,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我們對一集團公司安全生產責任制進行全面監察,發現董事長、總經理竟沒有相應完善的責任制度。對此,我們依法做出處理,提出了嚴肅的整改意見。在處理一起事故時,主管監察員發現機電副礦長替采煤副總在不完善的安全規程上簽了字,依法追究了其本應由采煤副總承擔的責任。通過對實行煤礦安全責任制的監察,促進了企業管理依法治礦、依法管礦的意識明顯增強。
監察管企業的管理者。一縣屬煤礦,班子不團結,事故連續發生,我們通過主管監察員掌握和分析情況后,果斷向當地縣政府提出了更換企業負責人的執法建議書,一周之內撤換了包括礦長、書記在內的3名班子成員,安全生產的被動局面很快得到扭轉。
監察安全生產的重點環節。以生產技術、安全系統和裝備設施為主,開展專項預防性監察。針對落實難的問題采取巡回監察、針對薄弱時間階段采取夜間突查、針對重大事故隱患采取跟蹤督察、針對問題多的礦井采取駐礦蹲點監察,在重大生產環節上把好關。如開拓布局的監察,對其設計圖紙,一查3年,重點查當年的,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一煤礦在起初開采布置時,一個采區竟有9個頭、3個采煤面,主管監察員對這種過于集中的開采方式提出了意見,督促進行了調整。
(二)敢當“黑臉包公”,從嚴執法不留情。作為辦事處負責人首先要帶好頭,從嚴執法,為主管監察員做出榜樣。主管監察員發現了一礦使用的8600米運輸帶是非阻燃皮帶,但考慮到辦理處領導曾在該礦掛過職,礦長就是他的同學,就向辦事處作了匯報。辦事處毫不猶豫對該礦下達了限期整改的決定。僅此一項企業投入資金940萬元,而當時正值煤炭銷售旺季,停一天產就減少收入400萬元。該礦以現代化礦井、各種保護齊全為由遲遲不想更換,最后“官司”打到分管省長那里。但辦事處堅持原則,最終促使煤礦更換33條皮帶,新上23套束管監測系統、24套負壓二次降塵設施。事后,該礦負責人說了句心里話“這樣才感到安穩多了”。接著,我們以此為突破口,對轄區所有煤礦的31906米非阻燃皮帶全部進行了更換。
嚴考核。我們在對轄區煤礦實行安全評估的基礎上,實行“煤礦安全行為不良記錄”制度,對查出問題做出現場處罰的同時,由主管監察員給予分值記錄考核,達到一定分值者責令停產整頓,以此促進煤礦提高日常安全生產的自律性。許多煤礦企業將此種做法推而廣之,對企業區隊科室和員工也實行了安全誠信管理。嚴格考核還要嚴禁查處。對發現的違法行為能給予上限處理的,就高不就低。對一煤礦監察時,依照有關條款,給予一次性罰款7.5萬元;一煤礦發生一起死亡一人的機電事故,對直接責任者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一年產千萬噸礦井,因一起事故責令停產整頓9天,減少收入9900多萬元。
(三)堅持監察與服務相結合。監察中我們也發現,有些問題是煤礦尤其是地方煤礦因不會、不懂造成的,我們在做出執法監察的同時,發揮主管監察員的專業技術優勢,為煤礦安全生產中適時“補位”,集中開展“3A(三個全面)”服務活動:一是所有主管監察員到煤礦開展業務講座;二是對所有煤礦開展安全生產普法教育;三是所有煤礦開展對所有職工進行瓦斯煤塵爆炸現場警示教育。
推介安全經驗。泗河煤礦是一個年設計能力40萬噸的地方煤礦,與兗礦集團北宿煤礦同為薄煤層,有著相似的復雜地質條件,而苦于無法找到安全可靠的開采方式,生產一直不正常。主管監察員就帶領泗河礦一幫人到北宿礦“問診求藥”,就連帶有企業“機密”的全部生產技術資料無條件地拷貝給泗河礦。泗河礦礦長說,有了辦事處監察員的這一“紅娘”,我們在安全生產工作中走了好多捷徑。
架通政企之橋。作為監察員有保持與政府機構和企業雙重聯系的條件。對需要政府解決的問題,我們及時反映,努力取得解決的措施。有的縣鄉政府為增加財政收入給所屬煤礦壓產量指標,造成生產接續緊張,安全生產得不到有效保證,我們給當地政府提出建議,說明由此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使之及時予以糾正。
(四)善借企業內力,創新安全機制。辦事處二十幾名主管監察員所轄區域煤礦的企業安監員有上千名之多,作為一名主管監察員無法做到班班在現場,盯住所有的作業地點;同時作為企業內部的監察也無法達到國家執法監察的力度。我們注重發揮企業監察員與主管監察員兩個積極性,形成互補效應。
打好外圍。企業內部安監員長期工作在煤礦現場,掌握的情況會更細致、更全面,但由于受工作環境和條件的限制,往往存在執行不下去或執行力度不足的情況。我們要求主管監察員要當好企業安監員的“后盾”,調動和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搞好安全監察。
跟蹤問效。主管監察員除自身到現場監察外,還要定期與集團公司的安監局(處)、煤礦安監處(科)加強信息聯系,了解工作動態,特別是對管理部門和企業內部排查的三級重大事故隱患及安全技措的落實情況,從措施、資金、人員、現場整改等方面及時進行調度,通過企業安監員抓好落實,整改達到標準要求后,再反饋給主管監察員,使問題解決在閉合循環之中。
智力支持。充分利用社會經驗豐富的安全生產技術專家這一寶貴智力資源,按專業建立了專家支持信息庫和主管監察員聯系制度,解決重大災害和事故搶救等安全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