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4年,我國汽車工業結束了連續兩年的高速增長,特別是下半年銀行等金融機構調整了汽車個人消費信貸和保險政策,生產和銷售增長率大幅下降。消費者表現更加冷靜,市場運行更為理性。
2005年,汽車總需求仍將保持平穩勻速增長,其增長的重點是轎車產品,同時二手車交易量也將有一個較大的增長。重型載貨車需求預計相比上年將持平或略有增長。以上判斷主要由以下幾點因素決定。
1.國民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為汽車市場增長提供了基本條件。2004年開始的宏觀調控在時機、范圍、力度以及措施上都比較適當,避免了國民經濟的大起大落。因此,2005年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這為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宏觀條件。
2.汽車價格將會進一步下降。2005年是產能形成的高峰年,產能增長速度將高于需求增長速度,供大于求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幾個急劇擴張的生產企業恰恰最有實力降價,這些企業的戰略目標將主要集中在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與此同時,上一年汽車生產企業及經銷商庫存也需要消化,表現為降價拋庫存;此外,檔次較高的產品仍將有一定幅度的降價空間。
3.私人購車需求仍應有較大幅度增長。2005年我國汽車進口配額取消后,進口汽車價格變化將比較有序,消費者將失去進一步等待的外部因素;同時,在廠家降價有了實質性動作后,持幣觀望的消費者將會失去耐心,逐步實現購買。3月份開始,就會有所改觀,下半年會更突出。這部分需求將主要集中在乘用車產品上。另外,隨著新的二手車管理辦法出臺,將會刺激消費者購買二手車,這部分需求較上年將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4.治理超載對重型載貨車需求增長的推動作用將逐步減弱。由于治理超載,2004年有相當一部分用戶更新車輛。隨著政策調整到位,這一因素在2005年將逐步減弱。同時,2005年運力缺口帶來的需求將會有所減弱,導致總體運輸車輛新增需求減弱。從2004年后3個月的市場走勢看,重型載貨車需求已有下滑態勢,預計2005年市場需求將基本持平或微增長,重型載貨車生產企業應有所警惕,不能盲目擴張產能,而應將工作重點放在發展大噸位、高速運輸的產品結構調整方面。
5.宏觀經濟環境將有利于促進汽車企業的兼并和重組,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一部分汽車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大集團化趨勢進一步明顯。
(二)
為推動汽車工業健康發展,生產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
1.汽車生產企業對待市場需求和變化目前仍處于較為粗放的管理狀態,表現為市場不明狀態下的盲目生產,造成大量積壓。為此,應該研究并著手建立貼近市場需要并具規模效應的“規模定制生產”模式。其核心是利用品牌銷售的有利條件開展選裝式銷售,真正實現“以銷定產”,獲取利潤。
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一方面加大力度實施產業重組,以集團化發展方式鞏固企業市場地位;另一方面做好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產品國產化率,采取各種方式降低成本。
3.加大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開發力度,提升自主品牌的認知度。擁有知識產權,可以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自主決定對產品的改進,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增強產品和企業核心競爭力。
4.鼓勵汽車生產企業以獲得自主發展能力和加快進入海外市場為目標,積極參與國際產業重組。
5.私車需求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我國經濟發展平穩,汽車消費環境仍比較寬松,私車消費將會保持平穩增長,這對發展汽車工業非常有利。因此,加快公車制度改革,盡快實行燃油稅,將會擴大私車需求的比重。
6.應進一步提升汽車消費信貸規模和水平。加快發展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并研究解決同業資金拆借和發行債券等再融資渠道問題;促進汽車企業與商業銀行合作建立汽車消費信貸機構,發揮各自優勢規避商業銀行獨家開展此項工作出現的風險;進一步完善保險機構參與消費信貸的輔助作用;政府有關部門積極開展涉及汽車消費信貸各環節的《汽車消費信貸管理條例》,對汽車消費信貸工作實施可操作性的法制化管理。這些不僅是擴大汽車市場需求的要求,也是讓汽車生產企業盡快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
7.隨著我國汽車市場規模的急劇擴大,汽車的服務貿易領域乃至二手車市場的規范與建立日顯重要。國際研究表明,汽車品牌銷售和二手車市場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到新車的生產、定價、銷售與流通,是汽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我國汽車的服務貿易領域比較落后的現狀,依據《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制定《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二手機動車銷售管理辦法》,突顯其緊迫性。這將有利于我國汽車企業充分發揮銷售和售后服務體系發達的優勢,增強對進口車的競爭力,增強國人消費國產車的信心。
8.按照《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要求,加快推進我國汽車產品法制化管理體系建設,這將有利于我國汽車產品的水平提升和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9.鼓勵汽車企業加大出口力度,努力開拓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