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營企業將成為“走出去”的重要主體
目前,中國有近7000多家企業在國外投資,分布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以世界各國投資促進機構為對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對外投資供給國一項上,美國位居首位,中國的數量首次超過日本進入前5名。吸引大規模投資的中國進入了世界主要投資國行列。聯合國貿發組織國際投資協定室主任詹曉寧博士說:“對于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可能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投資大國?!蹦壳?,至少有十幾個國家把中國列為吸收外資的最大目標國,日本、英國、新加坡、瑞典等國在華設立了投資促進機構。中國民營企業已具備“走出去”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
在“走出去”戰略中,
民營企業的成功率遠遠高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走出去”發展較快,除了受高收益驅動外,還在于其機制靈活。這些企業市場化程度較高,
有靈活的經營管理機制, 投資決策、工資分配制度、營銷方式有較多的自主權,
因此,躲避市場風險的靈活度較高。廣東省企業2004年全省新批準境外企業194家,協議投資總額11.9億美元。
二、民營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問題
(一)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體規模明顯偏小。目前,中國境外投資金額僅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0.155%。據統計,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的比例發達國家為1∶1.14,發展中國家為1∶0.13,而中國僅為1∶0.09。因此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
(二)對外投資項目的技術含量不高。如在非貿易性海外投資項目中,近40%屬于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力密集項目。
(三)對外投資地區結構不盡合理,影響了對外投資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從整個海外投資布局來看,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投資明顯偏少。
(四)存在融資困難等問題。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全國中小企業的調查,66.9%的企業將資金不足列為不利于企業發展的最主要問題,
而作為中國中小企業主體的鄉鎮企業,
其工業產值占全國的40—50%,但對其貸款不足全國信貸規??偭康?0%。
(五)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三、從戰略上推進民營企業“走出去”的市場選擇和進入方式
(一)打出品牌,直接投資辦廠,突破貿易壁壘,打開國際市場。江蘇新世紀機車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注冊商標“SINSKI”,赴菲律賓投資建廠,生產摩托車就地銷售,突破了高關稅貿易壁壘,打開了菲律賓市場。2003年,該公司自營出口達1282萬美元。
(二)輸出生產線,在境外建廠,組裝生產直接銷售,帶動出口。江蘇新世紀機車科技有限公司和新東電器有限公司,以“CKD”方式輸出生產線,散件出口,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組裝生產直接銷售,既占領了國際市場,又帶動了散件出口。
(三)依托技藝,境外投資先行,帶動出口創匯。宜興丁蜀水利農機公司自1997年在馬來西亞成功建辦了第一家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后,又接連辦了3家,企業生產的陶瓷產品占馬來西亞東馬市場的70—80%,并帶動了琉璃制品輔助材料的出口,創外匯120萬美元。該公司目前境外投資已達4000多萬元,2003年實現營銷總額4000萬元,實現利稅500萬元。
(四)收購境外企業,利用境外資金,投資境外企業。無錫寶南機器公司于1997年在泰國收購一家企業,以該企業設備向當地銀行借款,投資開辦印刷廠。最近還準備在美國芝加哥設立分公司,將該公司無軸傳動技術的印刷設備推向美國市場。
(五)依托世界名牌,借“船”出海,強強聯合,發揮合作優勢。無錫興達尼龍有限公司以良好的業績引來國際著名企業——美國杜邦公司的青睞。興達公司分別投資480萬美元和184萬美元參股杜邦公司在美國和荷蘭的杜邦單絲有限公司,實現興達公司的全球發展戰略目標。民營企業要以產業集群提升競爭能力。“新經濟”的立足點在于形成產業群,因而獲得速度、質量、靈活性、知識和網絡等方面的競爭優勢。這是任何一家民營企業“走出去”都必須注意的問題。
四、加強對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支持與配套服務
(一)進一步完善對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支持。2004月7月,商務部和外交部聯合發布了《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我國也有一些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政策,
如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境外加工貿易項目專項資金、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等。但是,
由于體制不順、審批嚴格、手續繁雜, 不少中小企業難以享受到這些政策優惠,
應借鑒國外做法, 改進中小企業政策的實施方式,
盡量將事前審批變為事后檢查,并簡化各種審批程序。
(二)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社會促進和支持體系。國家相關部門和各服務機構都應協調起來,為中小企業建立統一路徑的“一站式”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外匯、財政、稅務、海關、銀行、保險、信息咨詢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