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4年以來,水泥行業保持了較快發展。水泥產量9.7億噸,其中新型干法水泥達3.15億噸,占總產量比重的32.5%,比2003年提高7.5個百分點。隨著143條平均規模達到日產2930噸的新型干法生產線建成投產,新型干法水泥產能比重已達到40%左右。主要表現為:
一是水泥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張勢頭已得到遏制。去年一季度,水泥行業投資增速為129%,通過清理整頓,一些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停建,盲目發展勢頭得到遏制,全年水泥行業投資增速降為43.3%。
二是水泥市場供求保持平穩,價格緩慢下降。去年水泥市場供應能力充足,消費平穩。隨著產能進一步擴大,各地水泥價格都不同程度出現了下降,華東地區水泥價格已從最高時每噸超過400元下降到目前的平均230元左右,全國水泥平均價格227元/噸。
三是水泥工業結構調整進展顯著。從產品結構看,2004年是我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最大的一年,新型干法水泥發展迅速,機立窯等落后生產能力加快淘汰。減少落后能力水泥產量5600多萬噸,凈增新型干法水泥產量1億多噸,產業集中度有明顯提高,10大水泥集團產量比重已達到12.8%,較上年提高近3個百分點,大型企業是水泥行業中最活躍、最具成長性的企業。
四是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經濟效益明顯。在國家的支持下,日產4000噸以上大型新型干法水泥裝備已全部實現國產化,2004年建成投產了4條日產1萬噸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全年實現利潤136.23億元,同比增長26%。
五是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引導下,全社會對水泥工業發展形成共識。水泥工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是轉變增長方式,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快發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進一步提高產品檔次,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同時最大程度減輕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不具備經濟規模和落后工藝的水泥項目已普遍不被認同。
(二)
2005年,水泥總產量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增速會有所回落。煤、電、運價格上漲加大了水泥制造成本,水泥供應能力充足,銷售價格難以改變小幅下降的勢頭,利潤空間將進一步縮小。由于產能已超過需求,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成為水泥行業發展重點,水泥行業投資將會由盲目變為理性,預計水泥行業投資增幅還會繼續下降。
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考慮水泥產品附加值較低、保質期有限、不宜遠距離運輸的特點,合理布局,協調發展。東部地區以重點改造現有企業為主,不再鋪新攤子,以淘汰落后的方式,加快產業升級;中部地區應依托老企業擴建日產4000噸以上生產線,盡快形成合理的經濟規模;西部地區新型干法水泥發展薄弱,應重點支持,要以減少運輸壓力和滿足本地區需求為原則,發展建設日產2000噸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促進西部地區水泥工業結構升級。
目前各地發展水泥的積極性仍比較高,特別是投資體制改革方案出臺后,日產2000噸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項目已下放到省級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因此,為了鞏固水泥工業宏觀調控成果,2005年應把握以下幾個工作重點:
一是切實按照規劃和產業政策要求,控制水泥生產總量,規范行業準入標準,以優化地區布局和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充分考慮資源、能源、交通運輸及生態和環境承載能力,在有條件的區域加快發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二是繼續嚴格執行好金融、土地、環保等宏觀調控政策措施,依法行政,對不符合規劃和產業政策的項目,堅決不予支持。對日產規模小于2000噸的水泥熟料項目,必須上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禁止建設任何落后工藝的水泥生產能力,對環境污染大、資源破壞嚴重的小水泥廠,要依法堅決關停。
三是繼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依靠技術進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利用國債資金,支持利用大型水泥窯處置可燃工業廢棄物及生活垃圾。
四是加強環境、資源和生態保護。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有關標準,做好水泥企業環境污染的治理和整頓;同時加強對民采民運的石灰石礦山進行有效監督,減少資源消耗,減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