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是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品牌經濟具有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一、品牌青島與青島品牌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在全國較早實施了名牌戰略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知名品牌和優秀企業家較為集中的城市,對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增強核心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青島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海爾、青啤、雙星和海信、澳柯瑪等一批企業順勢崛起,成為中國名牌群體的主力軍。大企業相對集中、名牌較多的“青島現象”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目前,青島市擁有馳名商標7件,中國名牌產品31個,獲全國質量管理獎企業4個,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擁有山東名牌產品109種,青島名牌168個。2000年度中國十大經濟人物中,青島有3位企業家上榜。最近,青島當選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榮獲“企業家滿意獎”。青島作為城市品牌知名度正在逐步提高,品牌青島、青島品牌相互促進。
(一)城市形象不斷提升
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全市上下形成了一個爭創名牌的良好氛圍,引發了廣泛的名牌效應,增強了全社會的名牌意識、質量意識和打造名牌的信心。青島成為知名品牌和企業家較為集中的城市,被有關媒體稱為中國名牌產品和企業的“聚集地”、“出??凇?。
品牌成為青島的名片,提高了青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80.3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825.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0.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7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556億元,利稅166億元,其中利潤78億元。2004年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1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627億元。名牌效應推動眾多企業走上培育名牌產品,壯大企業規模的發展道路,成為推動我市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3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46.4%,增幅高于GDP增速4.1個百分點,“十大”、“十強”企業完成的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44%,利稅占60%,是支撐全市工業發展的骨干力量。
(三)企業規模和實力不斷擴張
名牌大企業紛紛走出青島,跨地區買斷、參股、投股異地企業,開展品牌和資本運營,推行低成本擴張。2003年,海爾全球營業額實現806億元,擁有白色、黑色、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四)大企業集團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取得積極進展
近年來,青島市大企業集團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走出國門開拓市場,積極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海爾集團在美國、巴西、巴基斯坦、伊朗等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工業園和工廠,與日本三洋公司建立競合關系,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雙贏發展。
二、青島市發展品牌經濟的做法
青島的名牌發展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但作為全市的總體經濟發展戰略,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84年,明確提出“振興青島工業必須培育一批拳頭產品”的工業發展思路,并出臺了《1984—1990年重點產品發展規劃》。自“八五”以來,全市每年排出30個重點名牌產品技改項目。1994年,又進一步制定青島名牌產品培育發展滾動計劃,在全市工業系統開展“培育名牌、發展名牌、宣傳名牌、保護名牌”活動。1999年,青島市開始實施新一輪名牌戰略。從加強基礎管理做起,賦予名牌戰略新的內涵,優化了產業結構,擴大了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引導企業做大做強。
青島的品牌成長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基于以輕工為主導的產業基礎,形成了以本土培育的大名牌企業為主體的發展模式。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營造濃厚的社會發展氛圍
以企業為品牌發展的主體,政府順勢而為,更多地用市場的手段、社會的力量,由點及面地加以推動,不斷濃厚品牌成長的空氣。從“創金花”到大企業梯隊建設,直至推進大企業國際化,青島市政府始終引導全社會力量推動品牌戰略不斷升級。開展品牌策劃,組織品牌展示,鼓勵項目投入,支持資本運作,大張旗鼓地獎勵品牌企業、宣傳大企業和企業家。特別是,市政府始終注意把品牌經濟發展同技術創新緊密結合起來,構建富有活力的研究開發系統。形成了培育品牌、發展品牌、宣傳品牌、保護品牌的良性機制。
(二)以文化優勢帶動品牌經濟發展
優秀的城市文化特別是企業文化奠定了品牌經濟的文化底蘊。青島市近代是一個移民城市,現代又是一個開放城市,有善于包容、吸收和接納外來優秀成分的傳統,鑄就了島城人崇尚競爭、追求卓越、敬重成功者、仰慕出眾者的文化品格,城市文化中兼具穩健和競爭開放精神。市政府因勢利導,鼓勵優秀人才和優勢企業脫穎而出。以海爾為代表的一批名牌企業,在多年來堅持不懈的發展中,始終把質量作為品牌發展的基礎,通過不斷的觀念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吸收整合知識、人才、技術等先進生產力要素,在競爭中加快自身發展,并形成了特色明顯的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品牌文化、形象文化等凝聚企業精神的文化精髓,以此確立起職工的價值取向、經營理念、目標追求,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和凝聚力,并為企業保持基業長青和爭創世界知名品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推進企業與品牌互動發展
把品牌作為企業發展的旗幟,把企業作為品牌成長的載體,以品牌的運作促進企業的發展,以企業的壯大促進品牌的增值。在青島名牌初具規模和影響的情況下,市政府推進大企業戰略,發展“十大”、“十強”大企業梯隊。一批企業以品牌為紐帶,開展資本運作和跨地區、跨國經營,與國際大公司競合發展,在技術、管理、市場、機制等方面全方位與國際接軌,迅速提升了品牌的影響力和企業的競爭力。品牌伴隨著大企業的成長而成長,影響力越來越大。百年品牌需要穩健的經營,青島品牌戰略的深入推進,根基在企業,需要以創新的意識和富有活力的機制,賦予企業持久的生命力。
(四)抓住機遇實現品牌的跨越式發展
海爾、海信、澳柯瑪等知名品牌的成長都經歷了較短的歷程,這得益于企業對機遇的準確把握和發展戰略的科學選擇。機遇可以成就品牌,需要的是超前的意識、科學的決策和果敢的執行力。發展品牌應牢固樹立搶占先機的膽識。
(五)企業家與企業共同成長
青島品牌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征,是名企后面有名人。企業家的群體隨著大企業隊伍的建設而不斷壯大,企業成為企業家成長的搖籃。這與世界著名大公司的發展有著共同之處。全市始終把培植名牌產品、名牌企業和知名企業家緊密結合,在組織宣傳名牌產品和企業時,把宣傳企業家放到突出位置。企業家在青島企業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對于企業創新意識的引導、團隊精神的塑造、重大機遇的把握、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至關重要。這種作用發揮已形成良性機制,企業家關注的是企業的長遠發展,充當的是造鐘師的角色而不是報時人。品牌戰略的深入實施,應把人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把人力資源的集聚特別是企業家隊伍的建設作為主攻方向。注重塑造人才聚集環境、人才流動機制和人才效能評價體系,建設人才高地。
三、青島市今后發展品牌經濟的思路和設想
青島品牌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積極適應品牌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青島將繼續深入實施名牌戰略,放大品牌效應,培育品牌產業鏈,形成科學合理的品牌結構,建立發展品牌經濟、創建品牌城市的長效機制,盡快將品牌經濟做大做強,推動全市向品牌城市跨越,全面提高全市綜合國際競爭力。在發展品牌經濟中堅持“兩條線”發展:一條線是物質文明建設線,即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經濟發展線;一條線是精神文明建設,即工業品牌—服務品牌—政務品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線。通過這兩條線的共同發展,實現從品牌經濟向品牌城市的跨越。
在品牌經濟發展戰略選擇方面,堅持以下方向:
一是在品牌營銷中明確城市發展戰略定位。推介、強化“青島是最適宜品牌成長的城市”概念,打造“品牌青島”形象。以品牌資源的充分發掘,促進品牌運營,以存量整合帶動增量投入,形成品牌積聚和衍生效應,走出一條以品牌為載體推進產業升級的特色化經濟發展道路,形成比較優勢。
二是在資源整合中發揮乘數效應。以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為依托,推進產業鏈發展,建設大項目,發展大配套,形成大集散,做強基于產業集群基礎的主導品牌產業,把青島品牌產品與品牌企業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強化現代規劃與資源整合意識,優化工業布局,細化產業分工協作,壯大產業鏈群,打造產業集聚、產業配套、產品集散、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的綜合平臺。
三是用開放的手段推進產業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沿海開放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鼓勵大企業、大項目和技術的引進與自主創新結合,突出二次開發利用,在關鍵共性領域和產業發展前沿掌握原創性核心技術,以技術提升帶動品牌增值;借鑒國際成功的城市品牌經濟發展模式與經驗,著力提升青島品牌經濟的運營能力。
四是用市場化手段發展品牌經濟。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和政府引導,加速優質資源、優秀人才和優秀企業家向本地聚集,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發揮品牌經濟的社會效應,全面營造品牌經濟發展的良性機制和環境氛圍。
五是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全方位擴展名牌效應。全市要在工交經濟繼續實施名牌戰略的同時,將品牌經濟延伸到城市發展的各個領域,挖掘品牌內涵,凝聚品牌發展的社會合力,規范各行各業的行為,提高青島的城市知名度和綜合競爭力,提高整個城市的社會文明程度,全方位打造青島的城市品牌。
青島未來的經濟發展,將要形成港口、海洋、旅游三大特色經濟,構建以高新技術為核心,以大集團和名牌產品為支撐的家電電子、石油化工、汽車機車造船、新材料四大工業基地。使少數企業經過若干年的努力,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一些企業走在國內外同行業前列,一大批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讓大企業成為青島城市競爭力的象征,廣大中小企業體現青島城市經濟的發展活力,全方位打造青島城市品牌,塑造“品牌青島,青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