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觀察與測量》。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比較等活動,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實際測量,學習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關系,能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3.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任務是讓學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通過實際測量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教材中創設了“估一估、量一量”鉛筆有多長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估測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測量、比較、找實物等活動體驗分米、毫米的實際意義,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培養學生的估測、操作、分析、判斷等能力。
設計思路:
本課以“神奇的尺子”為線索,以教材文本為依托,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中,通過具體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獲得關于“毫米”、“分米”的直觀體驗。教學中注重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通過比身高,觀察直尺,估測紙條長度,測量書的厚度,判斷公共汽車的長度、硬幣的厚度等內容,幫助學生建立長度單位的數學模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流程:
一、溝通情感,激發興趣
師:初次見面,老師為每一位新朋友準備了一件小禮物,就放在你們的書桌中,快找一找,拿出來看看吧!(生找出直尺。)
師:(出示尺子卡通圖)這是把什么樣的尺子呢?
生:一把直尺。
生:一把透明的格尺。
師:你們一定不知道,老師送給你們的可是一把神奇的尺子。(板書課題:神奇的尺子)
生:為什么說這是一把神奇的尺子呢?
師:不用老師告訴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自己就會找到答案。
二、觀察尺子,認識毫米
師:仔細觀察一下手中的尺子,看看你能發現些什么?和伙伴一起說一說。
生:尺子上有一些數字,還有一些線。
師:(指著展臺上的尺)這些線叫什么名字,你們知道嗎?
生:刻度線。
生:尺子上有一些1厘米的格,格中還有一些小格。
師:誰知道1厘米中的這些小格,叫什么名字嗎?
生:毫米。
師:(板書: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書知道的,書上說格尺上的一個小格就是1毫米。
師:沒錯,書是我們共同的老師,有了問題可以直接向書請教。(指著黑板上的“毫米”)“毫米”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它還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書:mm)
(生齊讀兩遍毫米。)
師:(指著尺子上的小格)格尺上1個小格是1毫米,2個小格呢,6個小格呢?
生:2毫米、6毫米。
師:接著觀察,還有什么發現?
生:1厘米中有10個1毫米的小格。
師:你發現了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能把這個發現用一個式子表示出來嗎?
生:1厘米=10毫米。
師:(在黑板上,貼出一個小男孩的頭像)這個小男孩就代表你,因為你的發現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帶領大家把你的發現讀兩遍。
(生齊讀兩遍。師板書:1cm=10mm)
師:老師這也有一把尺子,讓我們都來看一看、數一數,相信你們也會有同樣的發現。
(課件出示:放大的尺子。學生隨著畫面上跳動的紅色條紋數出10個小格,鞏固1厘米=10毫米知識。)
師:想不到吧!一把小小的尺子竟藏著這么多的數學知識,夠神奇吧!現在再到你的身邊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生:這張電話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一分錢的硬幣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這把尺子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把你們找到的物體或學具舉起來,像老師這樣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輕輕地拖動它。
(學生和教師一起來回拉動學具并輕輕地抽出學具。)
師:看,你的食指和拇指之間的縫隙大約就是1毫米。剛才我們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找一找,認識了毫米,能不能和毫米成為好朋友可要看你們下面的表現了。
(課件出示換算練習,學生完成。)
三、猜一猜,認識分米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好嗎?游戲需要一樣道具,就是你們學具袋中的紙條,快拿出來吧!(生從學具袋中取出紙條。)
師:不能用格尺測量,猜一猜紙條有多長?
生:我猜這張紙條大約長10厘米。因為的我一拃差不多15厘米,我一比,紙條比我的一拃短一些,所以我猜是10厘米。
生:我猜它是11厘米,我是用我手指比的。我手指寬大約是1厘米,比一比,差不多得比11次,所以我猜是11厘米。
師:一拃的長、手指的寬都是我們熟悉的。估測物體長度的時候經常要請它們幫助,它們是藏在我們身上的——(指課題)
生:神奇的尺子。
師:紙條究竟多長呢?
生:(經過測量)10厘米。
師:(板書:10厘米)10厘米還可以用另一個長度單位來表示,誰知道是什么?
生: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師:(板書:1分米=10厘米)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新內容,感謝你把新知識介紹給大家(貼出一個小頭像)。分米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另一個新朋友,它也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書:dm)試著在本上寫一寫表示分米的字母。
(生在本上試寫,全班學生齊讀一遍。)
師:(出示米尺)誰能在這把米尺上找一找,從哪到哪之間的長是1分米。
生:從10到20之間是1分米。
生:從45到55之間是1分米。
師:他們找的明明不一樣,你們怎么都說對呢?
生:因為他們找的都是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師:對,像這樣10厘米的一段就是1分米。和同桌一起在你們的格尺上找一找1分米吧!(生相互交流。)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呢?(師生閉上眼睛一起想。)想好了嗎?睜開眼睛,找一找你身邊有沒有大約長1分米的物體吧。
生:這個藥盒長大約1分米。
生:這個錄音帶的長大約是1分米。
生:這個玩具底座大約長1分米。
生:這個橡皮大約長1分米。
生:我的這支鉛筆大約長1分米。
師:只要你細心觀察,藏在身邊的一分米朋友自己就會跳出來。剛才我們通過猜一猜、量一量、想一想認識了分米,你們還想再猜一猜嗎?
師:(出示一條彩帶)猜一猜它有多長?
生:我猜大概是1米吧!因為我兩臂伸開大約是1米,和彩帶差不多長。
師:又找到了一把藏在身上的尺子,好樣的。
生:我猜可能是80厘米。
師:大家猜的不一樣。請前后桌4個人為一個小組,一起想辦法測量它的長度,好嗎?
(生分組測量。)
組1:我們把4把尺子接起來量,彩帶長100厘米,就是1米。(師板書:1米)
組2:我們用這個長1分米的小紙條一段一段地量,量出來正好是10分米。
師:(板書:10分米)這個辦法怎么樣?
生:很好,因為他們動腦筋了,用紙條來量。
師:對,只要善于動腦筋,一張普通的小紙條,同樣是一把——(指課題)
生:神奇的尺子。
師:你們在測量彩帶長度的時候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1米就是10分米,因為1米是100厘米,1分米是10厘米,100厘米就是10分米,1米也就是10分米。
師:(板書:1米=10分米)這么快就把新知識和以前學過的知識聯系到一起了,還有什么辦法能證明你的發現嗎?(引導學生把100厘米和10分米的彩帶放在一起比)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它們一樣長。10分米就是1米。
師:動手做,在做中觀察和思考是數學學習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剛剛同學們就在這樣的學習中認識了新朋友,獲取了新知識。
四、情境練習,鞏固新知
師:除了老師送給你的尺子以外,你們還見過什么樣的尺子?
生:米尺、皮尺、卷尺、三角尺。
(課件展示不同的尺子圖片,學生認讀名稱。)
師:生活中尺子的種類很多很多,這些形形色色的尺子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神奇的功能,方便著我們的學習和勞動。
師:現在我們來輕松一下,一起看一段淘氣的故事(課件出示:淘氣的故事。)
(生邊看邊笑。)
師:你們笑什么?
生:淘氣說錯了,公共汽車不能是8厘米,應該是8米。
生:機靈狗也不能是5毫米,5毫米(比尺子)就這么點,太小了,應該是——
師:誰來幫助他?
生:機靈狗高大約是5分米。
生:一元錢硬幣不能是2分米,那得是20厘米,不可能,應該是2毫米。
生:淘氣怎么能高138米呢?太高了,應該是138厘米。
生:我想哈爾濱的龍塔很高,不應該是336米,應該是336千米吧?!
師:老師告訴你們,哈爾濱的龍塔是亞洲第一高鋼塔,它的高度的確是336米,有機會到哈爾濱別忘了去登龍塔,親自感受登高遠望的快樂。
師:說一說吧,你們怎么這么快就發現并改正了淘氣的錯誤呢?有什么奧秘嗎?
生:應該根據實際來看。
師:你親自量過它們嗎?
生:沒有。
師:看來奧秘還是它——(指板書)
生:神奇的尺子。
師: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這神奇的尺子,它在哪呢?
生:(舉起格尺)這呢!
師:對,這是一把神奇的尺子,還有呢?
生:(邊比邊說)一 柞、一指、一臂。
師:對,生活中這些藏在我們身上的尺子往往更加神奇。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還有許多神奇的尺子,只不過現在他們藏起來了,藏在小朋友的——(指)眼睛里,藏在我們的——腦子里,藏在了每一個人的——心里。
【評 析】
這是劉老師在全國新世紀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交流活動中上的一節課,最終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了生動、活潑的活動情境,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本節課教師多次為學生創設了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活動情境,如通過觀察尺子引起學生對“毫米”這一新知的探究需求,探究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必然更積極、更熱情。在猜測彩紙條長短、合作測量絲帶長度的活動中,適時點撥“分米”這個長度單位,引導學生在實際測量中通過觀察、比較、推理,實際感受1分米的長度,發現米與分米、分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這些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在具體觀察、動手操作、比較分析、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中獲得了關于“毫米”、“分米”的直觀體驗,經歷了數學化的過程。
2.加強了對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通過估測、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想像等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估測活動應貫穿整個測量過程中。本節課教師多次設計了讓學生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活動中交流估測的方法和根據,比較估測與測量的結果,提高了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還設計了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的長度,使學生對1分米形成更加深刻的表象,這非常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
3.關注了學生學習中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關注了學生的終身發展。
本課課題為“神奇的尺子”,并以此為主線貫穿教學始終。這樣的設計并不單純為了通過觀察尺子實現認識“毫米”、“分米”的知識目標,同時是為了引導學生發現并利用身上的、生活中的尺子解決測量的實際問題,教給他們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師通過學生的活動及發現不斷緊扣主題,并借此升華“做人行事亦有尺度”的主題。雖然學生的年齡小,對這一設計意圖的理解和體驗還只停留在問題表面,但這種如何生存、如何做人的思想必將伴隨著學生的終身。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收獲了知識和方法,更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和人生觀的引領,使三維目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有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4.教師采用了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并能機智地在總結、評價中給學生以學習方法的指導,并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評價語言豐富,富有啟發性。
教師在設計中并沒有以一味的“好”、“你真棒”等評語來評價學生的表現,而是鼓勵學生參與評價之中。在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提升。教師在即時評價中特別注重對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的即時指導,注重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評價語言豐富、多樣,富有哲理和啟發性。如:書是我們共同的朋友,有了問題可以直接向書請教;動手做,在做中觀察和思考是數學學習中一種重要的方法等。這些方法的滲透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它不僅教會了學生知識,更讓學生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以及為人處事的態度。
應該說這是一節非常精彩的課,這里的精彩不僅來自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中的教育機智,更有來自課堂背后教師視教學為快樂的熱情和不斷進取的執著精神。教師如果每堂課都能這樣視教學為快樂,帶著真誠的、積極的情感來上課,那么學生在課堂上收獲的就不僅僅是知識,更有一份由衷的快樂,這樣的課堂也必定會涌動著生命的活力。另外,劉老師每次課后都能認真的、積極主動的進行反思,改進教學,調整教學策略。本節課“鉛筆有多長”——“神奇的尺子”,就是教師不斷反思、不斷改進的成果。這緣于教師的積累和對學生、對事業認真負責的態度以及那份難得的愛孩子的情感。
也只有這樣,課才能常上常新,反思才會落到實處,教師也才會不斷地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