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科的內容涉及知識極為廣泛,有以認識社會為主線的常識;有以人際關系為載體的知識;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遺憾的是,這么多生動活潑的知識,我們有時卻讓它變得枯燥無味,很多時候,社會課教學缺乏活力。新課程向我們提出了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改變教學方式和備課方式,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等要求,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啟發。所以,在教學中筆者注意營造氛圍,理解學生,教在心靈,讓對話激活社會課堂教學!因為只有以師生心理世界的開放為特征,以互動為方式,語言交流,心靈交融的對話教學,才能使師生雙方從對話中獲得真正的教益。
一、人本對話——吸引閱讀興趣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教學《兩次世界大戰》一課,教者在揭示課題后,問:看到這個課題后,你想知道什么?
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什么時候打響的?我國參戰了嗎?
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有多大?最后誰勝利了?
……
這些問題對學生產生較強的誘惑力,激起了學生急于探求結果、獲得新知的心理狀態。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主動探究新知的學習活動中,與課本對話,釋疑解惑。
二、師生溫情對話——誘發學習動力
在教學中,只有當教師用親切的眼神、贊美的語句、善意的提示喚起學生心靈上的感應,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波瀾時,學生才會表現得態度積極、思維活躍、體驗深刻。
那一節課,我一改往常的上課坐姿。大家在樓頂上席板而坐,圍了個大圓形,一副游戲的架勢。同學們非常興奮。在《聰明的一休》動畫歌曲播放后,我親切地問:這首歌是哪個國家的?同學們大聲說:是日本的。
師:那日本這個國家基本情況怎樣?老師還不太清楚,你們能告訴老師嗎?
生:日本屬于亞洲國家,是中國的海上近鄰。
生:日本是一個群島國家,整個國家……
……
“親其師,信其道。”師生溫情對話,妙在孩子們心靈之窗盡情地敞開,說話無拘無束;妙在老師的引導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妙在孩子們接受知識于談笑間,明辨是非于無形之中。
三、生生對話——充分展示自我
學生的表達欲望需要有體現民主、平等、自由、開放、溝通、合作等特性的情境做保證。我們不妨來傾聽學習《北極與南極地區》時的生生對話:
……
生:在北極地區,有些因紐特人部落居住的房子十分奇特。這種房子的建筑材料是“冰磚”,別看是冰做的,房子都十分保暖,同學們看(出示書上插圖),因紐特人蓋呀蓋呀,最后把自己也蓋在房子里了,誰知道他怎么出來的?
生答:他從地下開個出口,然后爬出來。
生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答:為了防止風往里刮,主要是為了保暖。
生問:同學們還有補充嗎?
生答:還有為了防止野獸的襲擊。
生:你們兩個人說的加在一起,我覺得就非常完整了。
師:小老師當得非常出色!
生生對話,意味著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生生互動,帶來了多元信息的重組、建構。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喚起了,教科書變“大”了,老師變“多”了,達到了“共生共長”的境界。
四、人機對話——強化知識記憶
現代教學媒體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它直觀、形象、生動,實現了聽覺、視覺、情感全方位的刺激。人機之間的對話交互性很強,學生主動性得到激發,有利于學生知識記憶,社會課的效率也顯著提高。
如在教學《團結和睦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一課時,學生對我國各民族的分布情況這一知識不易掌握。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運用了計算機多媒體,先出示一張我國政區圖的畫面,然后出示有代表性的十個民族的小朋友的畫像,并提問:“你知道這些小朋友分別是哪個民族的?主要居住在哪里?”同學們讀文、看圖,一些知識面較廣的學生紛紛試著把各民族小朋友的畫像移到相應的政區圖中,答對者由課件程序給予表揚。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紛紛舉手說、上前試,讓電腦做出評價。在大家的努力下,各個民族的分布情況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大家面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牢固掌握了相關知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城東鎮新生小學)